资源简介 通用技术会考―――分析题解题思路探究安吉孝丰高中 顾翔立离会考不到一个月时间了,如何在不宽裕的时间内完成考前复习,除了有计划按章节复习以外,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在通用技术的四个题型中,分析题占了20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会考标准、会考导引的理解,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只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讨论使用,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一.分析会考导引中对分析题的相关描述(以下内容摘自会考导引)分析题指向会考中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内容,综合考核考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其难度及综合性仅次于设计题,且由于其答案开放和不唯一,增加了试卷的灵活性,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答题的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区别考生的技术能力的差异、适当体现试卷的区分度。试题一般注重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口,将需要解决或完善的技术问题置于真实情景之中,把对通用技术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考核考生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分析题不同于简答题,要求更高,不仅有分析还会有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二.分析导引中对解题的指导(以下内容摘自会考导引)该题型的基本要求有:一是要阅读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并从所给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二是回答。分析题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不要离开材料,要运用有关的知识,对材料本身或材料提供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分析;三是由于分析题所含的信息具有隐蔽性,增加了这种题型的难度。所以,解答分析题首先要掌握分析题的结构,从分析结构入手。在答题时,一般应分两部分:先简明地阐述原理,然后再联系实际,根据不同的命题形式采取不同的答题方法,要善于从提问和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题虽然灵活,但是,其提问和材料却提供了解题的线索,这就要求在解题时,不能径直按照考生本人的想法、认识去答题,而是应从材料本身中提取信息,要善于归纳、引申。三.分析题汇总举例(例一 )飞机的设计过程要经过某些试验。在总体设计中有一个任务是确定飞机的外形,外形的确定除了进行必要的计算外,更主要的依据来自“风洞试验”取得气动力数据。在飞机设计进行之中需要进行的试验就更多了,可以说每一个部件、每一个工艺都得进行试验,以确保其可行性。样机造出来之后,还得进行整机试验,其中包括“静力破坏试验”和“试飞”等试验。根据以上资料,分析技术试验在设计中的作用。答案: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对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通过技术试验,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如在飞机的设计活动中,风洞、静力破坏、试飞等试验是必不可少的。在飞机设计后期,进行综合性的飞机整体试验可为飞机设计的评价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通过各种试验,可以发现飞机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第一章(例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中国现在是制造大国而不是技术强国。例如,中国抗生素原料药的生产销售在全球占较大的比例,但利润低,污染大。同时,我国在高端产品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外企只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即可获得数倍于中国的利润,且环境污染少。2.至2003年,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3.一些技术强国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例如美国itt公司被控对华出售敏感技术――夜视镜技术遭一亿美元重罚。从技术的性质入手,简述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例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这个由sekomu开发的协助进餐机器人是在日本2006机器人大奖上获奖的机器人之一。它能够协助手部有障碍的老年人或残疾人自主进餐,通过对操纵杆的操作,可以把盘子里的食物送入口中。利用这款机器人,即使不用自己动手,一般的米饭和煮熟的食品、沙拉以及柔软的豆腐之类等各种食物都可以自如食用。而且根据使用者的身体条件不同,可选择适用的手动、半自动或自动的模式来操作操纵杆。不光在日本国内销售,在荷兰和欧洲也能看到这款机器人的身影。材料(2)多功能电饭煲独创营养保温模式,保温时充分保留米饭水分,防止细菌滋生;超厚2.0mm铝合金内胆,耐用不变形,三维立体加热功能,加热均匀,煮食效果佳;坚硬耐磨不粘涂料,极其耐磨,不粘性好;独创新颖的造型设计,让您的家具更显时尚特色;新人工智能控制,温度控制更精确,煮出的米饭更营养;多项煮食功能,任您慢慢选择。1.任选一个产品:(1)从技术的性质出发分析该新产品的优、缺点;(2)如果你是该领域的设计师,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2.技术具有综合性,协助进餐机器人技术运用了哪些学科的知识?至少列出三项并简单说明理由。第二章(例四)龙芯是我国第一款自主开发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于02年研制成功。经过科研人员的研究设计,06年3月,性能达到与中端奔腾IV芯片相当。龙芯系列芯片将我国高性能通用CPU与国际先进水平缩短了距离。说明技术与设计的发展关系。第三章(例五)塑料管道一般都是铺设在建筑物内或埋在地下,一旦泄漏,一些易燃易爆的物体会喷涌而出,酿成可怕的事故。因此,国家标准对塑料管道和管件的技术要求不断进行修改。如给水用的pvc管材的技术标准根据国际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增加了对树脂k值的要求,禁止使用铅盐稳定剂,提高了漏锤冲击能量,调整了液压试验的环应力,增加了系统适用性试验和尺寸组及定型检验等。阅读上面文字分析:为什么技术规范必须是发展的?第四章(例六)徐明是一位高一的学生,想要对自己使用的自行车进行改造,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照明功能,以方便夜间行路。他准备利用蓄电池给车灯供电。试分析徐明完成改造的限制因素。第五章(例七)以下是针对普通胶水瓶的三种改进的设计方案,请根据所学知识,对这几种设计方案作出比较和权衡,写出必要的说明。普通胶水瓶A方案:胶水较少时,粘不到胶水,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肯定大于直角边的原理。B方案:在刷子上钻几个小孔,这样刷子从胶水瓶中取出时,胶水会附在小孔里,不会滴下来,而且附着的胶水多,每次用起来也方便多了。C方案:涂胶水,原本是用刷子蘸上胶水再涂在纸张上,在这过程中,刷子在动,纸张不动,而如图方案则刚好反一反,橡皮滚子滚动,滚子表面沾上胶水,再均匀地抹在纸张上,这里纸张在动。第六章(无)第七章(无)必修2第一单元(无)必修2第二单元(无)必修2第三单元(例八)在2007年7月5日,杭州延安路与平海路十字路口,诞生了国内首条对角人行横道线,这是对原先的十字路口的交通系统的一次全新的创新。请你用系统的理论,分析设立了对角人行斑马线后对整个交通系统的影响?是否这种对角人行横道线可以推广到所有的十字路口?为什么?必修2第四单元(例九)学校需要设计一个路灯自动控制电路,要求下午6时自动打开,早上7时自动关闭,你认为设计的控制电路应该是开环控制还是闭环控制,为什么?四.怎么答?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我把通用技术分析题的答题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答题之前要仔细阅读题干以及材料,明确题目需要回答什么、分析什么。通用技术分析题的材料灵活多变,无固定模式。主要有纯文字型(如例一、例二、例四、例五、例六、例九)与文字图表混合型(如例三、例七、例八)两种。纯文字型材料可分为摘自报刊、古籍、命题人描述的某些现象或提出的某种观点等;文字图表混合型的配有相关的实物照片、表格、历史图片等。材料可能是一则,也可能有多则(如例二),对于多则材料的要分层并弄清每层意思,这种层次性可以体现在题干的表述或材料中,也可能出现在题后的设问中。不管材料以何种形式出现,认真阅读材料是基础,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找出其中关键词。然后理清思路准备组织答案。 (2)阐述与材料相对应的原理的基本内容或每个关键词的含义在审题的基础上,努力回忆与此相关的教材理论。搞清楚属于哪一章?哪一节?我认为这是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该部分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命题时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依据。这一部分答好了,就能为下一步解题做好铺垫,使后面的分析有理有据,水到渠成。本部分以不超出本题答题空间的二分之一为宜,内容少了尽量回忆,回忆不起来就干脆对题目中出现的重要“关键词”进行名词解释;太多了则有针对性地挑符合题意的相关理论写(如例三中要求用技术分性质来分析,但技术性质有好几项,根据该题描述,像技术的专利性在这里就没有必要提了),并自成一段(如例一参考答案第一段)。“第一印象”很重要,书写时字迹要端正,卷面要整洁,层次要分明,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便于找到给分点。 (3)用理论分析材料或用材料论证理论另起一段,将具体材料与上一段的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论述,不能重谈理论或离开上段理论就事论事,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格式如例一参考答案第二段)。注意应尽量使用教材书面用语,避免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及社会流行的俗语。通用技术本来就贴近生活,对于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即使没有学过通用技术也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学过通用技术的人应该尽量用“技术术语”来表达,这样才能做到表述准确、规范和简洁,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形成共识。对于一般的分析题(如例一、例二、例三、例四、例五、例六),如能认真完成了以上两步我认为得分应该不低了。对于有的分析题中含有判断题(如例八例九),解题思路为轻判断、重分析、重拓展。判断对错相对较容易相信分值也不大,重点在分析,应指导学生不能下了结论就完工了,把重点放在说明原因上。对于(如例三、例八)这样的分析题,应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拓展,能有越多的合理方案或可能存在的理由越好。至于(如例七)比较接近简答题,按照上述如何作答分析题的方法,我想应该也是足够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