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劳动技术教材和通用技术教材的比较(原题目:通用技术新旧教材的比较)何威年原有的劳动技术教材以传授学科技能为主,例如“制图”和“电子制作”,单一的技能知识和操作。新的通用技术教材很好的发掘了技术的所有内容,浅显易懂的教会了学生如何掌握此类内容。新教材在内容上主要把知识点分为3块内容:1、知识与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知识,也称说明性知识,是指事实性的信息,即“是什么”的知识,该类知识是描述性的,能够被叙述出来;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是指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其特征是难以可言传。通用技术课程中,既有陈述性的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识。2、过程与方法对过程与方法,需要了解的是学生信息的筛选、知识的运用、思考的性质、方法的形成、方案的确定、模型的制作等技术活动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以及对技术活动的过程的体验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学生技术活动的精神层面的分析和评价。对学生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首先,评价要使学生保持对技术的亲近感、新鲜感、持久的兴趣和激情,有激情才可能有创新;第二,评价要让学生懂得技术活动不总是圈定在冷冰冰的技能传授和功能实现的范围,技术世界除物质性以外,更有其精神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面性;第三,评价要树立学生对技术应有的态度和品质,技术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发展的,正如学术意味着争鸣,技术也意味着探索,多一份对技术的执著,就多一份创造的可能。对技术活动的价值观的评价过程,是引导学生理解技术文化的过程。技术文化是技术的精神家园,学生对“技术是文化”、“技术中的文化”和“技术与文化”等的理解,不是凭借陈述性知识所能表述的,是在具体的技术活动的体验中,在对其技术实践的评价(他评与自评)中逐步生成的。它体现在技术的人性化关照,技术的美学表达,技术的生态意识,技术的伦理意识,技术的批判意识等诸多方面。通用技术课程各模块的内容标准中均体现了对技术文化的关注。在对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可操作性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可以根据评价的内容对其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对难以提出评价指标的内容,则可模糊一些,由评价者依据经验、在一定的资料支持下进行质性描述,避免轻易量化、固化一种不成熟的模式,以防片面的评价而措伤学生对技术的热情。从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的内在组织看,它所依循的是与自然科学相似的技术科学的逻辑体系。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止步于创意与实践,其对大部分孩子的启蒙意义还有职业意识的启蒙、劳动意识的启蒙、甚至于生涯规划意识的启蒙。本人实际教学了一个学期后陆续发现新教材的一些特点,通用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强烈联系。例如“技术与设计1”的主线与我们研究性学习课程启蒙的框架比较接近,学生课程实践的主题选择同样也是开放的。我认为,通用技术课程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支架之一,研究性学习可以是通用技术课程实践的重要延伸形式。通用技术课程是研究性学习中项目设计领域课程目标的独立与成熟,研究性学习是通用技术课程实现其价值的“实践园”。我建议学校要探索通用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联合互动的模式,同时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以相应的部分结合起来,这也许也是课程发展路径的一种选择。与原有的教材不同,新的通用技术教材与其它学科一样,也包含若干概念和许多体现这些概念的案例,但是与一般的课程有非常多的不同之处。在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模式是“一条主线、一批实例加若干活动”。主线的概念简洁而有组织,实例生动而令人寻味,活动热烈展现学生丰富才情便是我们追求的比较理想的课堂面貌。但是,同样是概念、实例和活动,着力于以实例说明概念,还是以实例生成概念;关注概念应用于活动,还是于活动中生成概念却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课程观。传统的学科课程,往往以实例说明概念原理,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原理于具体活动和作业,这样的课程构局就会关注课程知识的覆盖面,关注知识概念的积累和自在的组织。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重心不在知识概念的积累,而是在于将知识概念转化为认识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所以,其教学就不能满足于说明与解释,而要强调体悟与生成。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教材《技术与设计1》与《技术与设计2》在难度上存在的明显台阶,模块1的内容相对较易,所以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可更多地考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模块2的内容专业性比较强,教学上可适当展开,尽可能降低台阶。内容上看,二个模块的内容都不能少,但模块2不要想得太深、挖得过深。除此以外,本人还发现了几个教材和教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处理,在这里提出来希望给点建议和方法。1、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的技能方面要求较高,有些内容甚至超过我们绝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章、节、内容跳跃性很大,知识点太多太杂,还有大量的重复,学生学起来没兴趣,老师教起来也非常吃力。2、个《技术与设计1》从第四章开始到第七章“模型和原型制作”,由于没有实验室和工具、材料,再加上高考沉重负担,学生社会实践非常少和高二文理分班了,有不少学生认为老师在给他们纸上谈兵,不但不能增加对技术课兴趣,反而骤减。3、教材中作业操作难度较大。如社会实践、综合能力考查,有些超出了高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本学期我布置作品制作作业,每班的作业少交了不少,交上来的作业也有不少是应付了事,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时间,白天8节课,晚上平均3个钟头写作业,据初步调查高中学生都在晚11点左右休息。二是非高考科目哪有心思去查阅资料,哪有心思关心副课,那有时间去动手制作和社会实践。三是我校以住校生居多。4、我感觉这门课涉及知识面太广也太杂,并有一定难度,老师技术素养达不到课程要求,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