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材料一:文渊阁军机处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宫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材料二: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上述材料反应了什么?皇权强化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建立霸业后的烦恼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明政权中由于胜利臣骄将悍,争权夺利。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中央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民政财政司法军务行中书省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 方加强中央集权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中央 明朝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作用军政大军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中央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皇帝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中书省①朱元璋设锦衣卫,负责监视、侦察臣民的言行。 锦衣卫印3.阅读课文P22的阅读卡,结合课本,说说你对厂卫特务机构了解。②后来,明朝皇帝又陆续建立了专门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由宦官负责,可以不经过正常的法律程序,肆意侦察、逮捕、审讯臣民。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相互监视相互制约明代锦衣卫东厂腰牌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官员如果违背了皇帝的意旨,就会在殿廷上挨板子。廷杖制度使明朝君臣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君臣关系完全变成了主仆关系!设立“廷杖”制度皇帝太尉军事御史 大夫监察郡守 县令最高统治者丞相行政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秦朝)相权太大唐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明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皇帝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殿阁大学士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清初,沿用明朝的官制,在中央设立内阁和六部,但保留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阻碍了中央集权。清初最高国家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君主专制军机处设立材料:(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材料中“军需房”指清朝的哪个政治机构?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雍正皇帝时期职务:协助处理军务到协助军政要务完善:乾隆皇帝时期军机处设立影响:军机处的设立及其权力的扩大,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地位:其地位凌驾于议政王大臣会议之上,辅助皇帝处 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虽然军机处地位显赫,但没有独立决策的权力,只是皇帝行使大权工具。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发展过程秦 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三省六部中书省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雍正)明清时期时代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封建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封建制度隋唐 元 明清 君权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消极:①过度专制易造成腐化,导致政治制度的落后 。②制约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思想专制,扼杀人才发展,造成文化的落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这也许是对明清历史的最好写照。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无限繁荣,只可惜已然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走进历史的画卷,去感受那古老帝国的彷徨。体味近代前夜中国的危机!结合书本P23的内容和下图思考:清朝前期中国社会和世界发生了怎样变化?中国还处于农耕社会,世界已悄然进工业时代19世纪早期,英国煤矿使用蒸汽机作为矿坑升降动力。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重农抑商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世界发生了变化,中国人的观念是怎样的?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明朝官员中应起了轩然大波,认为:第一,中国应处于图的正中央;第二,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夜郎自大广州十三行是唯一的清政府对外贸易机构明清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禁止同外国互通有无的一种对外政策。(2)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要原因:夜郎自大的心态直接原因:防范自卫(防范倭寇;防范西方殖民者;防范明末抗清武装)闭关锁国(1)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战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 ,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思考:闭关锁国政策会产生哪些影响?积极影响: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防卫作用。消极影响: 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它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使中国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的交流,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比较明清时期和隋唐时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开放则兴,闭关则衰 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资料1: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对外贸易长期出超(顺差)。资料2:乾隆帝在答复英国使团通商的请求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英使马戛尔尼邀请大将军福康安观看自己随行卫队的欧洲火器操法,福康安却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3)教材图5-35透露了怎样的信息?康乾时期中国实力强盛,传统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经济总量世界领先,对外贸易长期出超(顺差)。统治者的狂妄自大心理清王朝周边形势险恶,西方殖民扩张的触角已经伸向中国。(1)资料1说明了什么?(2)资料2说明了什么?社会危机清代人口数变化清代人均田地变化1、人口的迅速增长与田地的矛盾突出乾隆皇帝的母亲皇60大寿,在皇太后自畅春园回宫路上,组织八旗官兵、太监仆佣等自西安门至紫光门,分列道旁。跪迎皇太后銮驾,并对他们进行赏赐。仅此一项,就开销白银10.8万余两,缎布7万余匹2、统治集团奢侈腐朽3、各族人民起义不断课堂小结:社会危机闭关锁国近代前夜的危机皇权强化清明地方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中央 废丞相、设内阁、组厂卫 、廷杖制度军机处重农抑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朝时,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70多个国家。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他们的税收。大批外商从陆路、海陆来到长安、洛阳、广州等城市。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需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因此,清政府严厉限制对外贸易,采取了闭关政策。(1)唐朝政府采取的是什么对外政策?(2)清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闭关锁国”政策?(3)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外开放,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需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前者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声誉;后者阻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各国。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1、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2、后金的建立者(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 D、雍正3、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C.设立军机处 D.设置理藩院 4、军机处是谁在位时设立的?(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 D、雍正练习 5、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 民主共和制 B. 中央集权制C. 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C10、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B练习篇 英国 中国 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民主制度)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经济 工业革命机器生产 自然经济手工生产 外交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 自由民主平等 思想专制 比较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说说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有哪些?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结合材料,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罢丞相?①丞相权力过大是秦速亡的原因。②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③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