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技术课程评价探讨的几点思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关于高中技术课程评价探讨的几点思考

资源简介

关于高中技术课程评价探讨的几点思考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 顾建军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技术领域的设立是一个亮点,但这一亮点能否亮起来需要通过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来保证;技术领域的实施是一个难点,但这一难点的突破需要课程评价的积极导引;技术领域的推进是一个生长点,但这一生长点的形成需要各个实验区、实验校课程评价的科学探索。这里,着重从如何探讨高中技术课程评价角度进行一些方法论上的思考。
  一、探讨高中技术课程评价必须确立现代的技术观念
  一谈到技术,我们很多人眼前会浮现出乡村匠人的手工艺,城市企业的厂房、车间、生产线等图景。技术就是技能、技术就是操作、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这几乎成为亘古不变的信条。而当代,技术的发展瞬息万变、一日千里。不仅仅技术的总量在发生变化,而且技术的形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产生,软件产业的兴起,多种技术一体化、综合化趋势的形成,使人们看到了新的技术形态的崛起,简单的工具操作式技术思维已被日益发展而丰富的技术理念所替代,从而也改写了传统的技术概念,改变了传统的技术思维。
  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技术课程正是立足于技术的现代发展,以技术概念的新建构、技术观念的新认识为基础、为前提的。从目标来看,高中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不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动手技能的培养上,而是定位在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上;从内容来看,不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操作、技术产品的制作,而且还是包括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技术决策等内含大量学生心智活动的操作性内容。这种技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变化,必然对高中技术课程的评价提出全新要求。因此,应当从认真阅读和准确把握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入手,在对新课程改革中的技术内涵和技术教育理念进行深刻认识和科学解读的基础上探讨高中技术课程的评价问题与策略。无视新课程改革中技术观念的最新发展和现代建构,用传统的技术观念、经验的技术观念、扭曲的技术观念,甚至用在鄙视技术、浅薄技术以及技术神秘主义潜意识心理支配下形成的技术观念来思考和决定新课程的技术课程评价问题,必然是简单的、肤浅的,甚至可能是与新课程改革中技术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
  二、探讨高中技术课程评价必须进行整体的系统思考
  高中技术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高考层面、会考层面、学校学分认定层面,以及微观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就评价层面等;涉及到很多关系,如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间的关系,必修模块评价与选修模块评价的关系,纸质测验、在线测试、实物作品评定、操作技能考核等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与高考录取之间的关系等等;涉及到诸多因素,如当前我国的体制问题、文化问题、就业问题、国民心态问题、学生学习状态问题等等。高中技术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必须综合考虑这些方面,应当根据各地的实际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思考。
  例如,作为结果性评价的技术课程的终端考试是放在学校层面,还是放在地区性的会考层面,抑或放在高考层面,这就是一个需要统筹思考的问题。其核心是在现有文化背景下,哪个层面的终端评价能有效保证学校技术课程的开设和学生技术素养提高的目标的实现,以及相应的评价策略和措施是否到位。假如放在学校层面,用学习档案方式体现,则要解决学校的诚信问题、学习档案管理系统的技术问题以及学校所提高的技术学习档案与高校录取参照的操作性细则问题;假如放在地区性的会考层面,则要解决如何提高会考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会考成绩与高考、高校招生录取的关系问题;假如放在高考层面,则要解决考题的价值引导问题,课程分数的合理匹配问题,以及与其他高考课程的整体协调问题等。应当说,终端考试的形式与方法不是绝对的和唯一的,但应当是系统的和整体的。如果只考虑单一层面、单一因素的评价方案,忽视整体的构建,必然难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假如一种考试评价方案下,出现绝大多数学校只开必修课、不开选修课的现象,那就说明此方案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评价关系没有调整好;假如一种考试方案下,学校的技术课堂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场所,那就说明此方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技术设计、实现学生真正的技术素养方面没有把握住;假如一种考试评价方案下,绝大多数学校的技术课可开可不开,开好开差一个样,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那这种课程评价的方案从整体上说就是不成功的。学校课程的实质性开设和学生技术素养目标的有效实现是检验评价方式成败得失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从中国文化的现实出发,从推动技术课程实践的真正展开、实现学生技术素养提高的核心目标出发,充分运用好评价机制的引导功能和检查监督功能以及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三、探讨高中技术课程评价必须注意积极的价值导向
  如同于课程设计一样,高中技术课程评价问题不只是一个科学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价值层面的问题。在评价理念的确立、评价机制的建立、评价方案的构思、评价策略的制订上无不渗透着价值选择。坚持积极的价值导向,既是坚持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向,也是探讨高中技术课程评价问题的思考基点。
  任何一种评价制度、评价方式、评价机制都会有利有弊,都具有两面性。这就要在积极的价值引导下对每一个评价方案进行利弊权衡和价值取舍。现行的大一统的高考评价制度,它以几门高考科目的知识作为载体来追求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实现了较高的社会与政治价值,但就其对人的发展价值、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价值来说,我们也在为这一制度付出重大代价。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育演变成几门高考科目专科学校的专门教育,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成为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培养学生认知技巧、考试技巧和做题熟练程度的孤岛,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失去了青少年时代的天性和率真,成为唯考试是从的机器人。新课程改革则要打破这种学校课程结构、学生素质结构的失衡性,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最高价值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技术课程应运而生,成为学生必修的学习领域。新课程的高考方案应当真正立足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终身发展进行价值选择,应当将学生的技术素养纳入学生素质评价的视野,应当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纳入高考的价值追求,以合理解决现行高考内容与方法中的结构性价值缺失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高中技术课程评价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领域、一个课程内部的评价问题,它是整个高中新课程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技术课程属性的基本认识及评价目标的定位、评价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包括高考、会考在内的整个高中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
  当然,就高中技术课程的内部评价而言,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问题。如将技术领域的必修模块列入全体学生的素质评价体系体现了重视学生面向现实生活、面向现实的技术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对以技术为主导的社会适应性的价值导向;如选修模块的修学情况列入报考工科院校学生高考录取的依据,则可体现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工科院校学生的技术素养基础的价值导向;如纸质测试中的技术设计题、案例分析题、技术试验题、技术作品比较分析题的出现相对于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来说更多地体现了引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
  (作者系国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