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巧妙设计“晒一晒”——《结构设计》 2课时课例背景信息内容: <<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三小节《结构设计》教材版本:粤科版授课年级:高二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材分析三、教法学法分析四、教学过程分析五、学习评价分析六、板书设计说课主要内容二、学情分析七、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内容、地位与作用)教材内容: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其一般过程。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通用技术>>课程必修二模块中的第一单元第三小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总的思路为:认识结构→探究结构→结构设计→欣赏结构。通过前几节有关结构理论的学习,学生对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这节运用有关结构的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结构设计,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内在提升和应用,有利于深化对结构概念的认识,也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程。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设计一个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2、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 并绘制出设计图,做出模型或原型。过程与方法:经历结构设计的完整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客观地评价结构的能力,增强优化意识。一、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设计方案的制定。教学难点:高质量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知识能力水平:学生已经学习过设计与结构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对结构设计的思考和技术实践。年龄心理特点: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潜能,热爱交流,喜欢表现自我。动手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生活状况:寄宿生居多、大部分学生需要自己洗衣、晾衣。二、学情分析选取“衣架设计”取代课本的“桥梁模型设计”作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亲历结构设计的完整过程,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出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一般过程。以“衣架”作为设计对象的优点:贴近学生生活又简单易做,并能体现一定的结构要求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完成本课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三、教法学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场所:第1课时,在网络电脑室上课,方便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第2课时,在物理实验室上课,方便学生制作作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学具准备:铁丝、夹子、钳子,鼓励学生自备材料。三、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资源)四、教学过程分析课时 教学环节 场地第1课时 1、知识回顾( 2’ )2、新课引入:案例赏析( 3’ )3、任务布置:衣架设计( 5’ )4、制定设计方案( 30’ ) 网络电脑室第2课时 5、模型或原型制造(10’)6、作品的交流与评价(25’)7、知识点归纳(3’)8、课后知识拓展(2’) 物理实验室四、教学过程分析(一)设计意图:回顾知识点,承上启下,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结构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后面的设计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稳定性、强度、连接方式和材料 。 思考,回答。四、教学过程分析(二)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3页的“ 防烫锅盖扳手设计案例 ”。 进行案例赏析。设计意图:利用同龄人搞设计发明并获得国家专利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四、教学过程分析(三)设计意图:衣架图片欣赏,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对设计理论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帮助学生运用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指导本次的设计活动;详细说明任务的要求和实现步骤,有利于任务的顺利进行。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任务布置 1、展示:衣架图片;2、引导回忆:对设计的认识;3、布置任务:以衣架为对象进行结构设计。 欣赏,思考,记录,小组进行分工。四、教学过程分析(四)设计意图:借助网络,学生能更迅速、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高质量的作品,突破重点、难点。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制定设计方案 督促、检查完成情况,适当给予指导,防止学生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迷航。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并绘制出设计图。 至此,第1课时结束四、教学过程分析(五)设计意图:实现设计从“图纸”到“成品或模型”的转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模型或原型制造 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各小组依据方案设计图,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以及课前自行准备的材料动手制作衣架。第2课时四、教学过程分析(六)设计意图:在作品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评价一个结构设计,深化对结构的认识,同时获得成就感,产生对本课程的热爱之情。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作品的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和评价活动,给出适当点评 。 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作品,进行技术检测,其它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本组组员作简要记录 。四、教学过程分析(七)设计意图:运用发现式教学法,在学生亲历结构设计的完整过程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炼出知识要点。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知识点归纳 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点:1、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稳固性(稳定性、强度、结构连接和材料)、实用性、安全性、美观和成本等2、结构设计的一般过程:明确设计目标及要求——形成初步设计方案——模型制作——检测、优化和改进设计——评价 思考、总结、回答。四、教学过程分析(八)设计意图:结合身边例子,使学生明白合理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后知识拓展挂图展示两组对比图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1、头饰与跷跷板的结构(不同的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2、虹桥与赵州桥(为什么虹桥建成不足3年就倒塌,而赵州桥能屹立千年而不倒呢? ) 记录、思考。学习评价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对设计成果的评价对设计过程的评价五、学习评价分析(一)评价角度 程度评价 评价说明设计过程是否完备 低 中 高分工是否合理 低 中 高资源运用是否合理 低 中 高是否有改进优化措施 低 中 高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 低 中 高 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五、学习评价分析(二)评价角度 程度评价 评价说明实用 低 中 高稳定 低 中 高强度 低 中 高使用方便 低 中 高材料 低 中 高美观 低 中 高优化建议 其他小组的建议:本小组的建议:六、板书设计巧妙设计“晒一晒”——结构设计一、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稳固性(稳定性、强度、结构连接和材料)、实用性、安全性、美观和成本等二、结构设计的一般过程:1、明确设计目标及要求2、形成初步设计方案3、模型制作4、检测、优化和改进设计5、评价得: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失:对于积极性较差的班级,上课效果不大理想。七、教学反思感谢聆听!Thanks for your time一般的设计方法和过程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模型或原型制造优化和改进设计设计的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图1 设计框图图2 设计过程流程图任务要求与实现步骤任务:以“衣架”为对象进行结构设计一、明确设计的目标与要求1.目标: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创新性,除了能够方便地晾晒衣物外,最好还有其他功能,如防滑、防风等2. 材料:铁丝、夹子(鼓励各组自带材料)3. 作品制作方式:小组协作,8人一组: 1人担任组长兼发言人,1人负责绘制设计图,1人负责资料汇总,5人负责资料收集与整理,共同制定设计方案和制作衣架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收集资料三、方案设定: 1. 问题分析 2. 设计图 四、衣架制作五、交流与评价:作品展示、技术检测、评价、优化建议上交的内容:设计图、衣架、评价表步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