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黑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评价报告通用技术试卷评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年黑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评价报告通用技术试卷评析

资源简介

2010年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通用技术试卷评析
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 (150001)杜玉梅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150001)谢卫东
一、命题思路与特点
(一)命题的基本思路
本次命题以《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我省现使用的广东版和苏教版(必修)两套教材为命题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国家对高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考核为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学习基础。
(二)试题结构及试题特点
1、题型结构
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非选择题设有判断、计算、技术图样识读、案例分析等题型,共四道大题,9道小题,共30分。在本次试卷中,客观性试题分值占50%,主观性试题分值占50%,试题的客观性题型和主观性题型分值比例符合《考试说明》要求。
2、知识结构:
表一 试卷能力与内容分值比重表
知识模块 能力层次 分值 比例
识记 理解 应用 综合
技术与设计1 1、6、13 2、4、12、22、23 5、14、15、16 30 50%
技术与设计2 3、7、9、18、20 10、11、17、19 8、21 24 30 50%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内容分为两个模块,《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技术与设计1》是使学生学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途径和方法,而《技术与设计2》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进行四个专题设计,更注重学生对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应用。本试卷,从表中可以看出,识记类试题占8题,理解类占9,应用类占6,综合类占1。《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分值比重各占50%,突出考察了高中通用技术的主干知识,且覆盖全面,分值分配合理,符合我省高中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掌握基础的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技术观,是高中学习通用技术的的目标,本次考试从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四个层次全面考察了高中生在高中学习通用技术的能力水平,也为今后我省的通用技术教学指明了方向。
3、试题难易度分析
表二 试题基本情况统计表
试卷 满分 平均得分 预估难度 实测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I 卷 30 24.23 0.83 0.81 3.58 0.04
II 卷 30 20.36 0.64 0.68 4.10 0.03
整 卷 60 44.59 0.76 0.74 6.30 0.03
难度是判断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实际上体现试题的深度和广度。本套试题设计为,客观性试题难度为0.83,主观性试题难度为0.64,整卷难度为0.76,平均分为45.7。实测客观性试题难度为0.81,主观性试题难度为0.68,整卷难度为0.76,平均分为44.59分。与预设吻合较好,说明出题教师对整体学情把握较准确。选择题难度设定为0.83,非选择题难度设定为0.64,差异较大。
4、试题的特色
(1)基础性
试题涉及的知识覆盖了通用技术必修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基础知
识的全面考核。同时还注意了对基本能力的的考核,如第5题画图,第22题识图,第13题方案的选择,第14题工具的选择,第15题设计的评价,第21题结构的设计等。
(2)生活性
本套试题注重技术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对技术与设计中知识与能力的考察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上。第3题医院挂号问题考察学生对流程改进目的的理解;第8题结合学生熟悉A型梯考察学生对影响结构稳定性因素的认识;第10题通过学生熟悉的自行车系列,考察系统的基本特性问题;第13-15题提供了问卷调查表,考察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提出工艺中的工具和作品评价的问题;第21题的吊索的钢缆,23题的3G手机,24题的感应垃圾桶无不力求创设的技术情景生活化。这些生活化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技术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技术,并能学以致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技术学科的实用性、创造性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树立将技术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并积极探究与生活有关的技术问题。
(3)学科性
技术特色
通用技术这门新兴的学科,在我省开课已三年多,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来,其中有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本学科已做到轻车熟路、驾轻就熟的地步,这些教师舍弃安逸,一切从头学起,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己任,努力探索通用技术教学的真谛,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然而,因无前车之鉴,加上教材的不成熟,教参的不到位,使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偏离了通用技术的坐标,把技术课上成物理、化学或者历史等课程。本次试卷特别注意到表现试题的学科特色,试卷中注重考察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和决策能力,并特别考察了学生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和选择能力。如22题机械加工图的识读,24题开环控制系统的描述等。
②设计特色
通用技术学科中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其他的学科所不具备的,也是学科特色所在。此套试题关注到了学科的这种特殊功能。在第21小题的第(3)问提高吊索强度的设计,命题教师大胆进行了尝试。这种尝试体现了教师对课标的深刻理解。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是高中通用技术教育的核心,设计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的有效平台。第21小题,给任课教师一个强烈的信息,在教学中要加强的设计能力的培养。
(4)创新性
本套试卷适当设置了开放性、半开放性的探究性试题,要求学生要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上来思考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考察了学生创新能力。例如:探索提高吊索强度设计,答案不唯一,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设计,但是要合理就要权衡选择,因为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断进行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二、从考试反馈信息看命题与教学
(一)试卷总体评价
表三 全省学业水平考试统计表
优 秀 良 好 及 格 不及格
人数 平均分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通过率%
185213 82.09 78449 42.36 97316 52.54 5518 2.98 3930 2.12 97.88
全省有185213名考生参加本次考试,笔试成绩加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作品评价”成绩,全省平均分为82.09,通过率为97.88%。其中85分以上占42.36%,74-84分占52.54%,而60-69分只占2.98%,不合格占2.12%。
图一 人数分布曲线图(0~100分每分的得分人数曲线)
总分峰值出现在85分左右,人数过于集中,导致曲线过陡。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从表中看出,40分以下仅占0.16%,说明“平时表现与作品评价”任课教师给分没有区分度;二是对于认真开课的学校来说试题相对较易。
(二)与09年试卷比较
表四 09年与10年试卷统计比较
难度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09年 0.86 80.6 45% 91%
10年 0.83 82.09 42.84% 97.88%
2009年试题题型为选择、计算和案例分析,2010年为选择、判断、识图、计算、和案例分析,增加了两种题型。试题的数量也有所调整,总题量增加2题,其中客观性试题减少5题,主观性试题增加7题。从试卷答题情况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与09年相比,在试卷的难度系数降低0.03的情况下,全省平均分上升了2.09分,及格率增加了8.04个百分点。说明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好于去年。
(三)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表五 试题基本情况统计表
题号(大题) 满分 平均得分 预估难度 实测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知识分类
1 2 1.96 1.00 0.98 0.29 0.05 技术的含义
2 2 1.97 0.95 0.98 0.26 0.02 技术与设计关系
3 2 1.33 0.60 0.67 0.94 0.41 流程的优化
4 2 1.22 0.95 0.61 0.98 0.32 设计原则
5 2 1.87 0.90 0.94 0.48 0.13 三视图绘制
6 2 1.65 0.90 0.82 0.76 0.26 技术试验种类
7 2 1.17 1.00 0.59 0.98 0.39 结构类型
8 2 1.03 0.95 0.52 1.00 0.53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9 2 1.72 0.95 0.86 0.70 0.25 流程图
10 2 1.44 0.90 0.72 0.90 0.37 系统的特性
11 2 1.96 0.90 0.98 0.28 0.05 系统优化因素
12 2 1.89 0.90 0.95 0.45 0.13 知识产权
13 2 1.97 0.95 0.98 0.25 0.03 信息处理
14 2 1.24 0.60 0.62 0.97 0.27 工具的选择
15 2 1.81 0.80 0.91 0.58 0.16 评价种类
16 2 1.61 0.95 0.81 0.79 0.24 设计原则
17 2 1.72 0.95 0.86 0.69 0.14 强度影响因素
18 2 1.85 0.95 0.93 0.52 0.09 流程设计考虑因素
19 2 1.80 0.80 0.90 0.60 0.11 系统特性
20 2 1.34 0.95 0.67 0.94 0.39 控制种类区别
21 4 1.94 0.50 0.48 1.15 0.35 应力结构设计
22 4 2.45 0.50 0.61 1.21 0.28 识图
23 6 4.18 0.70 0.70 1.73 0.32 技术影响
24 6 1.07 0.30 0.18 1.00 0.09 控制系统组成描述
I 卷 30 24.23 0.83 0.81 3.58 0.23
II 卷 30 20.37 0.64 0.68 4.10 0.28
整 卷 60 44.60 0.76 0.74 6.29 0.25
1、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的试题
预测值与实测值差值绝对值差小于0.05的有9题,分别是1、2、5、12、13、14、18、21、23题。这些题,说明命题教师对学情和试题难度契合把握准确。
(1)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预测与实测吻合很好的这9道题包括选择题、判断、案例分析和计算。在知识上涵盖通用技术必修的大部分主干知识。这些试题不偏、不怪,没有大量繁杂的计算,问题设计具体清晰,表述简单明了。例如第5题,考查简单三视图的绘制,此题设计为选择题,只要学生知道三视试图的绘制方法,就能选对答案。
(2)难度梯度设计合理
水平考试试卷既要全面考察高中学生学科学,也要适当把握区分度。这11题,在难度梯度设计上较合理。如23题,技术的影响是重点也是难点,本题6分,仅占试卷分数的10%,全省平均分4.18分,正确率70%,错误率30%,试题难度控制较恰当。
问题设置具体明确,层层深入,致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第21题,虽然本题综合性较强,有学科间的联系,要结合物理知识,由所受应力大小,判断结构强度,并提出改进设计。但试题采用逐步提问的方式,学生容易把握思考角度,会的内容答题的准确性就会提高。从预侧值与实测值相吻合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命题教师对学情把握比较准。
(3)情景贴近学生生活
技术源于生活,将问题融入学生生活体验,有利于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如第13-15题,学生书架的设计与评价,命题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会很快进入情境中,思维活跃,13和15题得分率较高,但是,由于工艺部分很多学校没有工具设备,学生缺乏实践,命题教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14题,难度预设为0.60,实则难度为0.62,符合较好。
2、实测值高于预测值试题分析
实测高于预测的试题有5题,第3、11、15、19和22题。由于医院挂号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农业增产问题属于尝试性知识,因此正答率超出预测。同时也说明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注重技术通识性内容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22题是技术识图题,正确率超高的原因不难理解,教材中就两个机械加工图,《考试说明》样题中出现一个,认真开课学校的老师们在带领学生复习时,一定会把另一个作为重点。但问题是正答率仅为67%。这只能说明:仍有部分学校没有认真开课,或者开课教师的学科业务能力有待加强。
3、预测值高于实测值试题分析
预测值高于实测值试题有10题,第4、6、7、8、9、10、16、17、20、24题。
(1)试题符合课标、水平考试所规定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这10道题考查《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的内容,试题着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对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没有偏题、难题、怪题。
(2)学校重视程度与教师教学问题
面对高考强大的升学压力,学生对通用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通用技术学科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很多学校存在如下问题:通用技术教师不受重视,致使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或者没有专门的通用技术,老师既教其他学科又教通用技术,忙不过来;或者有的学校必修课开设达不到国家要求的72学时的基本标准,老师们没有课时精讲精练。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业水平的成绩,也严重制约学科的发展。
由于缺少专业教师,对学科性较强的内容,个别教师避重就轻,投入时间不够,致使学生理解不深刻,错误率较高。如第9题预测值高于实测值试,说明部分教师对流程图理解不够准确,第20题,预测值高于实测值试,说明教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控制系统类别分析不够透彻。
此外,由于命题教师局限于一地一校,对全省实际的教学情况掌握有限,所以个别试题在命题尺度、角度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
(3)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问题
从试卷反馈看出,一部分学生对待通用技术学科不重视,缺乏投入,对学科性较强《技术与设计2》内容,缺乏深刻理解,因此,对相关试题无从下手。如第8题考查影响结构稳定性因素的问题,选正确选项C的占51.60%,选A的占33.33%,选B的占14.42%。这说明一部分学生以物理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回答技术问题,在上技术课时根本没认真听,更别说深入思考了。
(4)试题问题
第4题考察设计的一般性原则,由于每一个设计通常要遵循所有的原则,设计的原则之间又是相互联系,所以命题信息指向不是很明确,很难区分,致使错答率高,这也说明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类知识点的考察不适合出选择题。
三、如何提高命题质量
1.注重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上,使试题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加设计创新试题的比重;
2.试题内容应加强和各学科的联系,体现试题的科学性;
3.加强与先进技术的联系,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4.两届命题都出现对学情把握不准的现象,致使部分试题实测与预测出现较大偏差,因此,命题前应适当进行调研;
5. “平时表现与作品评价”平均分为37.49,明显偏高,应加强这部分分数的监管。建议现阶段采取随机抽查方式,发现弄虚作假的学校严肃处理,并重点抽查分数偏高和分数较集中的学校;
6.试题整体区分度偏低,试题过于简单,不能有效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学科课程开设的促进作用,建议以后增加考试的难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