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0年江西省通用技术教学优质课竞赛的点评南昌市第十八中学 辜建平受江西省首届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优质课竞赛评委组所托,有幸在这里就本届优质课竞赛情况谈谈自己听课后的感受,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共同商榷,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此次优质课竞赛活动共有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12位老师参加,活动中这些老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也学到了许多。因参赛课较多,故不作细评,仅从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角度作一些评述。一、总体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我认为最根本的应当是看两点:一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正确、适当;二是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即这一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实现。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次参赛的12位老师在这两天的教学展示中各显神通,很好地实现了上述教学要求,节节都是优质课。这些课的共同特点是:1、新课程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表现在:参赛老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2、三维目标的达成得到有效渗透。具体表现在:参赛老师都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案例堆砌,而是紧扣教材,出奇出新,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体验技术与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也为培养学生情感和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作了有效积累。3、体现通用技术学科通识教育的课程性质。具体表现在:参赛老师在教学对象上能够做到面向全体同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契合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通用性。4、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参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生活中的实物与自制道具的演示和辅助板书(尤为提倡)等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大了知识容量,在有限的45分钟内有效地传递更多的信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课时紧(有的学校1节/周),教学任务重的通用技术学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二、教学技艺的展示(一)根据课型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通用技术常见课型有技术理论课、案例分析课、方案构思课、试验探究课、识图绘图课、设计制作课等。不同的课型教学设计思路不同。例如徐文章老师的《探究结构》课属于技术理论课型,他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幽默风趣的课堂讲解——案例分析(汶川地震与智利地震灾害性的比较、“楼歪歪”倒塌事件分析等)——试验探究(人字梯改成A字梯、搭建多条腿的桌子、不倒翁的重心的改变等)——共同研讨(师生、生生之间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形式符合通用技术学科的特点,这也是和其他学科的理论课教学有区别的地方。又例如梁杰老师将其《稳固结构的探究》课定位为试验探究课型,他采取的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台风形成破坏的视频、书本直立的演示)——引出课题(如何形成稳固结构?)——合作探究(搭建多条腿的桌子、搭建各个面均能承受拉力的结构等试验)——自主发现(几何形状、重心位置、支撑面积对结构稳固性的影响)——能力展现(采用竞赛形式搭建稳固性结构并测试其效果)——总结提升(结构稳固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又例如汤晓松老师的《发现问题》课属于案例分析课型,他采取的教学策略为:案例展示(问题的三个来源的举例)——小组合作(一次性塑料杯的问题)——开展讨论或辩论(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的举例:教室里存在的问题等)——总结发言——知识扩展(讨论“凳子”的设计问题)”。其中选择试验探究课型的教学难度相对大些,师生之间默契程度与时间掌控较为关键,把握不好易超时,完成不了原定的教学内容。(二)课程导入方法——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殊途同归。例如:1、激趣导入法:汤晓松老师的课程导入(一激: 以伟大发明家爱迪生激励;再激: 吊胃口:“你想发明吗?想发明什么?为什么?”三激:穿插小活动:看看你的观察力强不强?最后用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总结引课,牢牢地吸引住学生)。2、实验导入:曾令国老师的课程导入(由学生用两种开瓶器现场开启红酒瓶,导入原创性设计和改进性设计)3、点题导入:陈丹老师的课程导入(先讨论纸杯、玻璃杯、保温杯三者的特点?然后点题:人们在使用杯时所构成人机关系及人机关系需实现的目标)4、情景导入:不少老师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形式创设情景导入。5、复习导入:练健老师的课程导入(通过复习什么是设计?技术设计侧重于哪些方面?如何设计?等问题导入设计的一般过程)等等。这些导课各有特色,导入过程自然而切题。(三)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设计精巧,技艺精湛。1、一堂课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用技术》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有着其常用的一些典型教学方法,如辩论法、谈论法、试验法、操作法、阅读指导法和案例分析法等,一堂好课往往会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樊戈群老师的《稳固结构探析》课,在进行知识拓展时,让学生进行雪地自行车“方案构思”,较好地运用了“谈论法”教学(首先给出“设计一辆适合雪天出行的自行车,它的结构应具有什么特征才会稳定?”话题,然后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开展讨论和交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进而共同寻求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当,通过谈论交流既可以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及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同时樊戈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使用到试验法(四边形与三角形框架稳定性的比较与改进等)、操作法(用扑克牌“搭积木”、一张扑克牌的直立等)和案例分析(比萨斜塔斜而不倒、大坝的梯形形状)等方法。十二节观摩课中教师们普遍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基本环节为:①启发引导;②讨论探究;③激思解惑;④试验检测;⑤总结提高等。2、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突出。(举例:略)(1)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①激趣引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指导学生掌握技术方法;③合理地使用教学手段,畅通反馈渠道;④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⑤指导学生学中做等。(2)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为: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收集相关信息;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参与群体讨论;做中学,亲自动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等。3、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互动活动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得到有效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要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要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要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在这次优质课教学竞赛中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1)知识与技能:注重回归生活。体现了“从通用技术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为:①安排了许多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例如: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热点问题;解释周围的事物与现象;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了解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其它学科中的通用技术问题等等。②选择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联系实际。例如:教师列举生产生活中的案例,尤其是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事物(例如张卫国老师所列举的九江市和中广场水幕喷泉问题案例,贴近所授课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内思考列举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课外调查、收集信息后进行交流;课堂上观察相关图片或视频所展示的案例;课堂上创造性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应用实物或模型进行课堂演示活动;设计联系生活实际的通用技术试验;创设带有学术性的小游戏活动等等。(2)过程与方法:为学生量身定做。我们在每节课都高兴地看到了参赛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是以前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独立过程,而是一个统一体。参赛老师并不是一味的向学生讲解课本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慢慢发现问题,体验通用技术的本质。具体表现为:参赛老师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或进行试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行为→能力”的感性认识,体会“过程确确实实是一种目标”。例如:邓乐老师的《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课在进行“教师晾衣架”的教学设计时,通过图片引导(几款晾衣架的图片)——方案构思(分小组讨论构思方案、画草图等)——模型制作及测试(用一次性竹筷子制作晾衣架,并测试晾衣架的结构造型与承重能力的关系)——方案的确定(结论:三角形的晾衣架最稳定)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设计过程 ,很好地构建“行为→能力”的感性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文教育。具体表现为: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拥有成就感;②促进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感;③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④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⑤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放弃、修改自己的错误观点;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责任感、使命感。(四)课堂小结——方式各异,画龙点睛,同样精彩。(1)归纳总结法:即对本次课讲授的知识结构、主线进行归纳总结。授课老师们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做到了主题突出,纲目分明,同时指出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难点,掌握了重点,记忆深刻(例如:高山林老师利用板书提纲和黄海涛老师利用归纳列表进行课堂小结等)。(2)拓展延伸法:在学生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适当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举一反三,引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创造性思维。(例如:不少老师在课堂小结时都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拓展和列举生活中实际应用等。) (3)设疑回应法: 在导入新课时,曾设置疑问;在课程结束时,环绕新课主题解答课初提出的疑问,与导言相呼应。必要时可再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留到下次课来解答。(例如:樊戈群老师在导课时现场拍摄了学生搭建的“扑克牌积木”,在课堂小结时展示学生搭建的“扑克牌积木”照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作品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等)。 (4)画龙点睛法:有的课程或章节内容,讲课时需要详细推导,尽情铺陈。在课堂结尾时用二、三句话点明重点、要旨,更显生动有神(例如潘丽华老师在课堂上所展示的叙述性总结,既点明了重点知识,又充满激情地对学生进行了鼓励,优美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四)教师演示、学生活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的运用,增大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里我就不展开,但提个建议:加强同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为了一节课,我们有的教师要花上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备课、自制课件等,工作量很大。其实我们今天生活在网络时代,作为通用技术教师,更应充分用好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经常上网浏览各个通用技术的教学网站,访问同行的博客,上传下载一些有价值的资料、课件、视频等,及时整理,分类保存,用时可以适当“拿来借鉴”。利用电子邮件、论坛等与同行多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外出听课、参观学习时,有条件的能带上优盘、数码相机等,随时随地收集教学资源等等,都是好的做法。这样做也可以使优质课(竞赛课)资源应用于常态化教学。(五)几个需商榷的问题:1、如何把握通用技术课堂制作的“度”?这反映了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解程度。即教师如何理解和界定通用技术课与技能培训课、科技活动课的不同教学目标?在进行课堂制作活动的设计时如何去理解和处理好技术思想、技术方法、制作技能与作品完成情况的相互关系?通用技术课堂制作是重实践过程还是重实践结果?2、《技术与设计2》教学时如何处理好与《技术与设计1》的关系?“技术与设计2”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专题性设计,是《技术与设计1》中的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技术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等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法在《技术与设计2》中的集中体现。它注重学生在“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专题性设计过程中对这些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法的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在进行《技术与设计2》的教学时不可与《技术与设计1》的知识内容脱节。3、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要有整合意识。例如:在归纳结构稳定性与重心位置的关系时,建议引用三维空间的立体概念进行表述,因为物体的重心位置本身就处于三维空间。重心位置的高低即为三维空间的纵向位移,重心的垂线位置落点与底面支撑面积的关系即为三维空间水平面上的位移。这样表述既可以固有的数学知识加以理解,同时又能使分散的知识点得到整合,使之更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4、教师展示与学生活动的成本要低廉,要力求用最少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这既体现了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经济性原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这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有着较大影响。三、总结陈词我个人认为这十二节课都很成功,对我省高中通用技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导向作用;老师们从中可以学到了很多课堂实施策略,教学思路得到了较大拓宽,受益匪浅,希望今后多组织这样的活动。最后,感谢大家听我发言!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欢迎课后个别交流探讨,附:江西省通用技术QQ群:94743884和12811466(我的网名:心无闲事)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