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 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 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与“清明节”有关的三候、气候特点、谚语、相关故事等文化知识,了解“清明”字源演变过程;?
3.掌握“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古诗等。?
过程与方法:
采用提问法、集体讨论方法,共同探讨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积累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文明祭祖。?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
2.?掌握“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古诗等相关文化。
?难点:?
学会积累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会文明祭祖?
教学?准备?
老师:PPT?
学生:搜集与“清明节”有关的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展示图片,由这幅图片你会想到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呢?全班齐读“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关于二十四节气又有哪些文化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二十四节气”这一课。(板书)?
二、讲授新课?
(过渡句:我们经常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听到“二十四节气”这个词,二十四节气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节气的起源)?
1.节气的起源?
师: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用于指导农事和日常生活,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过渡句:节气是如何发展的呢?)?
2.节气的发展?
师:节气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朝代,在商朝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周朝时,已慢慢发展为八个节气,后来不断改进和完善,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汉朝邓平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二十四节气从秦朝产生之后一直沿用至今。?(过渡句:关于二十四节气有一首诗歌,一起朗读一下)?
3.节气歌?
生:朗读(师展示古诗)?
师:这首古诗中每个字几乎都代表一个节气,“清”代表节气“清明”,“清明”出现在春季的第几个节气呢?(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过渡句:提起到清明,大家都会很开心,因为我们会迎来清明小长假。“清明”这一节气是如何由来的呢?)?
4.节气的由来??
师: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5号前后。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此时节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处处生机勃勃,《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春分后的第十五天(就是清明),如果斗牛星和太乙星相对(斗、乙都是星座名),?“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那么清明这天必有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由此得名。?(过渡句:楷体字“清明”是如何演变)?
5.?楷体字“清明”的演变过程?
师:清(形声字,发右边“青”这个音;本义:水清)明(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过渡句: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每个节气都分为三候,清明分为哪三候呢?)?
6.?三候?
师::“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三候虹始见”。意思为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田鼠喜阴动物,鴽喜阳动物,清明时节,天气渐渐变暖,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鹌鹑类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所以就有了这个二候。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过渡句:我们现在正值清明时节,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7.气候特点?
师:清明前后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树枝抽出嫩芽,杏桃开花,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过渡句: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清明节都有
哪些习俗呢?)?
8.习俗?
师:有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插柳植树、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和吃寒食等习俗。?
扫墓祭祀:古时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传统祭祀有一定的危害,造成资源浪费、形成安全隐患、破坏环境等。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文明祭奠方式,比如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或者读一篇祭文等。前几天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到长春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古时祭祖后,人们席地而坐就地“散福”。男人们吟诗作赋,女人们则嬉笑玩闹,采花弄柳。小孩子应该是最高兴的,可以买到很多玩具。上午游玩归来,还能沿着汴河两岸继续逛吃一番,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这一天的热闹场景。?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吃寒食:介绍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为什么要吃“寒食”呢?播放视频介子推亡命绵山。?
(过渡句:中华民族是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人们已经意识到清明与农耕的关系并留下了很多谚语。)?
9.谚语?
师:齐读。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十天种高粱”;“清明喂个饱(?施肥),?瘦苗能长好”?的农谚。?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过渡句:清明的文化不仅在生活中还在古人优美的诗词中,关于清明的古诗你了解哪些呢?)
?10.古诗?
师:出示古诗“寒食”,生自由读,听视频。点名读,解释古诗意思,齐读。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春城:暮春(春季的末尾阶段)时的长安城。?
无处不: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到处、处处)(前一句意思: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第二句: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准的燃烛。(第三句:傍晚宫里忙着传蜡烛)?
五侯:这里泛指天子宠幸之臣。(第四句: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寒食节虽然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权贵大臣们也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利用这首诗很好的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总结?
生:谈谈收获?
师:(展示思维导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了“清明”节气的由来、三候、气候特点、谚语、相关故事及古诗等文化知识。现在正值清明,希望大家能够文明祭祖,从我做起,共同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