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明清时期及以后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从美洲传入的作物有:玉米、番薯、马铃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菠萝、腰果、西洋参、烟草等近30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有哪些?明清时期手工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课文第9页?棉纺织业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方面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瓷都景德镇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年号 “景德”,北宋时改名为景德镇。从景德镇的瓷器制作过程和课文的描述,说说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有哪些特征?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繁多。徽商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商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明清时期,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商帮?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根据上表说说清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清前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就是出口量多于进口量)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 1720年 181600千克1800年 10442000千克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变化 18世纪60年代 300万两/每年18世纪80年代 1600万两/每年 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隐藏着什么?明清繁盛的背面隐藏着危机。 明清时期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楼塔镇中陈信云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朱元璋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第12页1.设立军机处2.大兴“文字狱”3.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4.控制世俗生活清朝为了加强专制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清朝雍正时的一位进士写了这样一句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他却被杀头。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当局认为:说“明月有情”是对明朝的怀念。说“清风无意”是对清朝的讽刺。分析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的原因?1.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明清政府为了树立权威,不允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2. 民族矛盾的存在。为了保护贵族的特权,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大力加强思想统治。大兴文字狱有什么危害?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人们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地位:明清时期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形式八股取士的地位、内容、文体和局限性文体:课文第13页内容:课文第13页局限性:课文第13页课文第13页阅读卡“四书”、“五经”是什么?对科举制度你有什么看法?自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否还能像以前那样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人们(统治者和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利: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因为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弊: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带来了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导致了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这样的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八股取士给我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造成了怎样的危害)?结合课文14页资料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问题1.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方法,毒害了所有力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事件所害只有460多人。问题2观点1.混淆了科举制度与八股取士两个概念。顾炎武批判八股取士,并不意味他完全反对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才出现的,顾炎武批判的是八股取士。所以认为“顾炎武这种批评不大合理”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观点2.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