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法治中考一轮复习专题六 心中有法(四)(犯罪) (课件+3年中考2年模拟精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社会法治中考一轮复习专题六 心中有法(四)(犯罪) (课件+3年中考2年模拟精练)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专题六 心中有法(四)
中考一轮复习 浙江专版
思维导图
课程标准 1-3-4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増强自我防范意识
知识梳理
1.犯罪
(1)含义:
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
①严重社会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3)法律后果: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知识梳理
2.刑罚
(1)含义:
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
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知识梳理
3.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1)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而犯罪则是违反了刑法。
(2)社会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的情节较轻,对社会危害不大;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严重。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应承担民责任或接受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受刑法处罚。
(4)处罚的机关不同:一般违法行为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裁决;犯罪是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刑罚。
(联系:一般违法与犯罪虽然有着严格的界限,但是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知识梳理
1.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都是由不良心理和行为开始的。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已属违法行为,如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
(1)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二、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知识梳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
(2)严重不良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拢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知识梳理
3.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1)自身问题: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交友不慎,抵御不良诱惑能力差,存在过激情绪、不良心理和行为等。
(2)家庭问题:家庭教育方法和观念不当、父母品行不端或有违法犯罪现象等问题,没有尽到家庭保护的职责等。
(3)学校问题:教育方法的不当,没有尽到学校保护的职责等。
(4)社会问题社会上还存在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没有尽到社会保护的职责等。
二、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知识梳理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知识拓展
1.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见右图





2.青少年从违纪、违法到犯罪的相关案例给我们的警示:
(1)道理:许多犯罪行为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者如不防微杜渐,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犯罪行为



违法行为

知识拓展
2.青少年从违纪、违法到犯罪的相关案例给我们的警示:
(2)做法: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①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知识拓展
3.区别以下几个概念:
(1)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罚(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2)行政拘留(对行政违法行为的一种行政处罚)≠拘役(对犯罪行为的一种刑事处罚,属于主刑)
(3)罚款(对行政违法行为的一种行政处罚)≠罚金(对犯罪行为的一种刑事处罚,属于附加开

知识拓展
4.消除一个误区:“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不要紧”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規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仿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知识拓展
5.属于什么性质的连法行为的回答范式:
(1)一连法行为
理由:①这行为情节比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②违反了民事法律、应承担民事责任;或反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应受到行政制裁。(②点需根据村料二选一)
(2)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理由:①行为具有产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触犯了刑法,符合刑事违法性的特任;③受到了刑法处罚,符合应受刑罚处罚性的特征。

考点精讲
(2019·宿迁)目前全国正在深入推进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了危害群众生产生活的黑恶势力,这些黑恶势力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是____,应承担____法律责任。(?? )
A.?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
B.?触犯了刑法、刑事
C.?严重社会危害性、行政
D.?触犯了刑法、民事
【答案】 A
【考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解析】根据所学,严重危害性、刑事处罚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最本质的特征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法律后果是承担刑事责任,A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犯罪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考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考点精讲
(2019·苏州)据未成年人犯罪大数据显示,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这说明( ???)
A.?一般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都要受刑罚处罚
B.?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C.?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答案】 D
【考点】预防犯罪的做法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这说明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D符合题意,正确。A错误,一般违法行为包括行政和民事违法行为,它们承担的是行政和民事责任,不受刑罚处罚。B错误,犯罪才承担刑事责任。C错误,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关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考点:预防犯罪的做法
考点精讲
(2019·泸州)学习了《远离犯罪》这一单元,泸州市某中学八年级(2)班的同学围绕“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讨论,其中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是(?? )
①同学甲: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②同学乙: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③同学丙:违法就是犯罪,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④同学丁: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触犯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考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解析】①正确,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就可能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属于违法行为。②正确,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③错误,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因为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④错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严重社会危害性。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良行为是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的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尚不构成刑犯处罚的违法行为。
考点:合理利用网络
感谢欣赏

专题六 心中有法(四)

一、选择题
1.(2019·温州)读下图,回答小题。

(1)对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有( )
①被告人郑某某侵犯了他人的物质帮助权 ②多次窃取他人物品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④拘役和罚金既是主刑,又属于附加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从该案件可以看出( )
①政府应当依法行政 ②法院应当依法判决
③社会应当倡导自由 ④公民应当遵守法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9·嘉兴)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定性为严重不良行为,规定要依法矫治。法律这样规定,是因为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会( )
①危害身心健康 ②滑向犯罪深渊
③受到社会排斥 ④遭受同伴谴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9·金华)2019年4月,H县公安局禁毒大队破获一起运输、贩卖毒品案,抓获嫌疑人徐某(20岁),收缴冰毒800克,徐某随即被刑事拘留,并将由检察院提起公诉。根据我国刑法第347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的规定,你认为徐某的行为( )
A.属于犯罪行为 B.社会危害程度相对轻微
C.可受司法保护 D.引起的诉讼属于行政诉讼
4.(2018·金华)下图所示的漫画,给我们青少年的警示有( )

①明辨是非,自觉守法 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③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④拒绝诱惑,防微杜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7·嘉兴)据报道,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从2014年的10142人下降到2016年的6849人,降幅达32.4%.这表明未成年人(  )
①法律意识得到增强,学会了依法自律 ②知识学习受到重视,提高了考试成绩
③道德修养获得提升,抵制了不良行为 ④义务意识得以提高,遵守了劳动纪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9·武汉)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赔偿刑事附带民事原告经济损失15万元。分析案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主刑
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赔偿经济损失属于附加刑
D.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7.(2019·娄底)某高校航天领域研究生常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接受境外人员提供的“经费”20多万元。向境外人员发送情报资料60多份,泄露了国家秘密,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常某的行为属于( )
A.一般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
8.(2019·北京)如图给我们的警示是( )

A.违反法律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B.面对冲突,未成年人要加强自我保护
C.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要防微杜渐
D.遇到问题,要善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9.(2019·贵港)陕西汉中的张扣扣22年前目睹母亲被邻居王自新打死,2018年除夕中午,张扣扣持刀杀死了王自新及其两个儿子。张扣扣在自我辩护时称:我是为妈妈报仇。2019年4月11日,陕西高院对张扣扣案二审裁定,维持汉中中院的死刑判决。据此回答问题
(1)上述案例说明( )
A.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B.张扣扣为母复仇,应当从轻处罚
C.触犯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 D.为母复仇属于正当防卫
(2)沸沸扬扬的张扣扣杀人案,为万千国人上了一堂法治教育课,告诫我们( )
①私力复仇罪不容恕,残忍的暴行人间无法容忍
②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
③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④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科学立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9·绵阳)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毒品违法犯罪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坚决打击青少年吸食毒品的犯罪行为 ②禁止青少年学生进入网吧等复杂场所
③国家要加强对毒品预防的宣传和教育 ④引导学生不效仿跟风、拒绝毒品诱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9·玉林)近日,福绵区人民法院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李某涉嫌贩卖毒品案并宣判,被告人李某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回答问题。
(1)人民法院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案件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2)李某的行为属于( )
A.严重违法行为 B.严重不良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
12.(2019·宜昌)刘某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刘某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
13.(2017·长沙)2017年3月,湖南省禁毒工作会议在常德市召开,会议要求加强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为了远离毒品,青少年应该( )
①克服盲目的好奇心,坚决抵制不良诱惑 ②控制吸食毒品的次数和剂量,以防上瘾
③科学用药,避免毒品陷阱 ④谨慎交友,克服消极的逆反和从众心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2017?武汉)受强烈好奇心的趋驱使和美丽药丸的诱惑,小刚走上了吸毒之路,与人共用针管注射毒品,染上艾滋病。这警示我们(  )
①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②要端正生活态度,拒交朋友
③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④高雅的生活情趣能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2018·十堰)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下列选项符合底线思维要求的是( )
A.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B.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16.(2018·滨州)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行为→犯罪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2019·无锡)阅读下边漫画,要避免漫画中的这种结局,我们青少年学生应( )

①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
②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意识筑起人生的防线
③学会调控不良心理,拒绝不良行为
④知道违法、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019·宁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毛某某为首的涉黑涉恶团伙,因聚众斗殴、非法拘禁、开设赌场、非法持有枪支等行为被奉化区警方抓获。检察机关对此案提起公诉,法院公开审理,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赌博罪等数罪并罚,判处毛某某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罚金三百万元;团伙其他成员也受到相应处罚。对这一典型案件媒体及时跟进报道。市民纷纷点赞“扫黑除恶”行动,表示法治社会人人都应遵守法律。
(1)毛某某的行为性质是什么?请写出你判断的依据。
(2)请说明材料中的不同社会主体在厉行法治中是怎样行动的。
(3)从法律作用的角度谈谈“扫黑除恶”的重要意义。
2.(2019·云南)【关爱成长,远离犯罪】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努力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大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持续下降,已成为世界上表成年人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盗窃罪位居未成年人犯罪首位,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案件有所上升,初中生则成为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群体。
(1)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方面的特殊保护?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
(2)请简要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有哪些?
3.(2018·滨州)请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 思想品德)课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情景一:星期一,王青来到学校,发现门口增加了两名交警,学校还更新了校园监控设备。
情景二: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规定,学校应“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等。同时还特别强调,“严格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情景三:我市实验学校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市检察院刘警官其中讲到某中学学生小李受社会不良青年的影响,经常旷课、抽烟、上网吧,父母对此不闻不问。后来,小李与社会青年一起持刀枪动时被抓,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1)情景一,二主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些权利的保护?并写出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
(2)结合情景三,分析小李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3)请谈谈我们青少年应树立那些法治观念,做一名合格公民?
4.(2019·娄底)【扫黑除恶 厉行法治】
材料一:据央视2018年5月11日《今日说法》报道:自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共计60.5亿条,其中8.5亿条个人信息被明码标价售卖,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造成的总体经济损失达915亿元。
材料二: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和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会议精神,2018年4月22日,娄底召开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会议,全面提升整改效能,2019年1月9日晚,娄底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专案组在娄底,株洲,广州等地抓获“伪基站”诈骗嫌疑人21人,涉案金额70余万元。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一看,网络电信诈骗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2)结合材料二,我市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电信诈骗有何现实意义?
(3)请你为我市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言献策。

一、选择题
1.(2019年湖州市吴兴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二模)以下图示关系,不合理的一组是( )
A.B.C.D.
2.(2019年台州市台初学院附中模拟五)衡阳男子陈某利用网络平台发表攻击交警的言行,扰乱了公共秩序,妨害了社会管理,依法被处以治安拘留3日的处罚。这一案例警示我们( )
①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②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③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坚决不做 ④只要做出违法行为,就会受到刑罚处罚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2019年温州市苍南县六校联考一模)2018年8月,某地环卫工人陈老伯因批评杨某故意乱扔垃圾却遭杨某殴打。警方介入后依法对杨某行政拘留15天,罚款500元。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环卫工人陈老伯能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②警方依法行政,维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③杨某因触犯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
④现代公民要树立规则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20·白色模拟)南宁市宾阳县人民法院对陆某等12人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一案公开宣判,陆某等人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从犯罪的基本特征看,他们的行为( )
①应受刑罚处罚  ②扰乱了社会秩序
③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④触犯了刑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20·武汉模拟)刘某因杀人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5万元。分析案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主刑
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赔偿经济损失属于附加刑
D.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6.(2020·江西模拟)2019年7月3日晚,河南永城一女子谭某某等3人在一家烧烤店吃饭,期间有饮酒,后醉酒驾驶玛莎拉蒂,先剐蹭8车,强行逃离,两分钟后追尾宝马,致2死4伤。谭某某的行为( )
①是行政违法行为,应被行政拘留
②是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③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④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理应受法律的制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2019·景洪模拟)“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告诫我们( )
A.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B.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导致犯罪
C.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D.一般违法行为不承担法律后果
8.(2019·粤西模拟)2018年4月,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彭某某加为微信好友,后张某冒充女性与彭某某在微信上聊天、谈恋爱,进而编造其出车祸需要住院治疗、购买手机等理由,让彭某某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卡转账等方式汇款,多次骗取彭某某现金25394.49元和某品牌手机一部(价值2998元)。近日,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法院审结这一起网络诈骗案,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一年零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这说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人身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严重社会危害性 D.刑罚当罚性
9.(2019·泸州模拟)一天晚上,阿强等3名中学生活后驾驶率托来到路口,恰遇男青年,他们3人以恐下、搜身等方法,抢劫了男青年李某身上的50元钱。此后,3人仍不罢休,继续用砖头击打李某的头部,造成该男青年昏迷。之后3名少年被警方逮捕归案。要判断这3名学生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是他们的行为( )
①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是否违反校纪
③是否违反社会道德规范 ④是否触犯刑法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0.(2019·太仓模拟)如图这幅漫画最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伤害 B.司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施专门保护
C.未成年人要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 D.未成年人要及时自觉矫治不良行为
12.(2018·湛江模拟)未满18周岁的李某自认为“小偷小摸”不算犯罪,1个月内连续作案7次。李某偷钱的数目尽管达不到“数额较大”的刑事处罚标准,但是符合“多次盗窃”的刑事处罚标准,应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给我们的教训的是( )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 ②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③大错不可犯,小错可不断 ④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2019年杭州市模拟)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在运营中坠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11月2日,相关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车辆坠江原因:公交车行驶中,乘客刘某因玩手机坐过站,蛮横要求司机临时停车。在遭到拒绝后,她持手机击打司机,司机还手期间,打错方向盘,致使车辆在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撞击后坠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刘某与司机争执时,其他乘客无人上前劝阻。
材料二:2018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胡云腾对媒体表示,按照现有“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罪名,对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刘某行为的定罪量刑,难以做到罪刑相应。他建议,针对乘客此类行为可考虑增设“妨害安全驾驶罪”,量刑时可参考危险驾驶罪。
(1)请你结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是“谁”之过。
(2)据此,有同学认为:“妨害安全驾驶罪”应写入宪法,最高人民法院负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你如何看待该同学的想法?
2.(2019年宁波镇海区模拟)公共交通的发展,满足了市民出行的需求,同时也给公共交通安全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11月28日,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民法院以酒后乘客抢司机方向盘引发冲突,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被告人周某有期徒刑三年。
材料二:近期各种霸座事件层岀不穷,引发社会关注。因铁路法律法规对此并无相关规定,铁路部门只能将此行为认定为道德问题,引发人们不满。2018年2月3日,大连出现霸座现象,乘警在多次警告无果后,将霸座者强制带离现场,随后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霸座者处以行政拘留,这是首个因霸座而被拘留的乘客,得到网友的一致点赞。
(1)材料一的周某及材料二中霸座者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简述两种违法行为之间的联系。
(2)从依法治国角度说明材料二中人们不满和点赞的原因。
(3)有网友提出:在公共交通上“自己想干啥就干啥,自己想坐哪里就坐哪里”。请从多个角度对网友的言行进行评析。
3.(2019年温州市苍南、永嘉、乐清模拟)50.阅读下列来例,回答问题。

(1)钟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请结合案件1给予判断并说明理由。
(2)案件2相关内容体现了法律哪些特征?试结合材料说明。
(3)结合案例,运用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基本内容,分别评析“父母”和“检察院”的行为。


4.(2020·河池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3月27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依法公开一审宣判卢某等52名被告人犯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数罪并罚, 依法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至一年六个月不等,并分别处罚金人民币90000至7000 元不等。此案庭审全程网络直播,接受社会监督。
材料二:反映党中央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作出的重大决策。

(1)材料一中的主刑和附加刑分别是什么?此案中的判决体现了刑法的哪一原则?
(2)材料一中的案件庭审全程网络直播,有利于公民行使哪项政治权利?公民如何正确行使该权利?
(3)保障司法公正,需要人民法院恪守职责。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如何行使职权?
(4)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说说铲除黑恶势力有什么重要意义?

10

专题六 心中有法(四)

一、选择题
1.(2019·温州)读下图,回答小题。

(1)对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有( )
①被告人郑某某侵犯了他人的物质帮助权 ②多次窃取他人物品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④拘役和罚金既是主刑,又属于附加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从该案件可以看出( )
①政府应当依法行政 ②法院应当依法判决
③社会应当倡导自由 ④公民应当遵守法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C (2)D
【考点】犯罪的特征及危害,依法治国与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权利和义务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被告人郑某某的做法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所以①不符合题意;郑某某多次窃取他人物品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所以②符合题意;本次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所以③符合题意;拘役属于主刑,罚金属于附加刑,所以④表述错误。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①③与题意无关;法院要依法判决,公民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所以②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1)C;(2)D。
2.(2019·嘉兴)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定性为严重不良行为,规定要依法矫治。法律这样规定,是因为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会( )
①危害身心健康 ②滑向犯罪深渊
③受到社会排斥 ④遭受同伴谴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考点】犯罪的特征及危害,自律
【解析】吸毒一口迭入虎口,吸毒危害身心健康, 吸食、注射毒品”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法律将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定性为严重不良行为因为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会 危害身心健康,滑向犯罪深渊, ①②符合题意,正确。③④不是题意主旨所在,应排除。故答案为:A。
3.(2019·金华)2019年4月,H县公安局禁毒大队破获一起运输、贩卖毒品案,抓获嫌疑人徐某(20岁),收缴冰毒800克,徐某随即被刑事拘留,并将由检察院提起公诉。根据我国刑法第347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的规定,你认为徐某的行为( )
A.属于犯罪行为 B.社会危害程度相对轻微
C.可受司法保护 D.引起的诉讼属于行政诉讼
【答案】 A
【考点】犯罪的特征及危害
【解析】根据所学,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徐某的贩毒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罪了刑法34条,应受刑罚处罚,属于犯罪行为。A符合题意,正确。BCD错误,徐某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不受司法保护,引起的诉讼属于刑事诉讼。故答案为:A。
4.(2018·金华)下图所示的漫画,给我们青少年的警示有( )

①明辨是非,自觉守法 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③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④拒绝诱惑,防微杜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考点】珍爱和尊重生命,犯罪的特征及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与青少年本身无关,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
5.(2017·嘉兴)据报道,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从2014年的10142人下降到2016年的6849人,降幅达32.4%.这表明未成年人(  )
①法律意识得到增强,学会了依法自律 ②知识学习受到重视,提高了考试成绩
③道德修养获得提升,抵制了不良行为 ④义务意识得以提高,遵守了劳动纪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考点】塑造良好道德,自律
【解析】题干中以具体的数字说明未成年人的自律能力得到了提高,法律意识得到了增强,道德修养获得提升;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故选B。
6.(2019·武汉)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赔偿刑事附带民事原告经济损失15万元。分析案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主刑
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赔偿经济损失属于附加刑
D.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答案】 D
【考点】刑法、犯罪与刑罚
【解析】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罚金和驱逐出境。据此分析,A、C错误。B错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D观点正确, 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故答案为:D。
7.(2019·娄底)某高校航天领域研究生常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接受境外人员提供的“经费”20多万元。向境外人员发送情报资料60多份,泄露了国家秘密,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常某的行为属于( )
A.一般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
【答案】 B
【考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刑法、犯罪与刑罚
【解析】题干材料中常某因泄露了国家秘密,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说明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是犯罪即刑事违法行为,B符合题意,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
8.(2019·北京)如图给我们的警示是( )

A.违反法律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B.面对冲突,未成年人要加强自我保护
C.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要防微杜渐
D.遇到问题,要善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答案】 C
【考点】预防犯罪的做法
【解析】分析漫画的中的文字信息和材料可知不良行为可以发展成为一般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这警示我们要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C符合题意,正确。A错误,犯罪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B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冲突中未成年人如何增强自我保护的内容。D错误,遇到不法侵害,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故答案为:C。
9.(2019·贵港)陕西汉中的张扣扣22年前目睹母亲被邻居王自新打死,2018年除夕中午,张扣扣持刀杀死了王自新及其两个儿子。张扣扣在自我辩护时称:我是为妈妈报仇。2019年4月11日,陕西高院对张扣扣案二审裁定,维持汉中中院的死刑判决。据此回答问题
(1)上述案例说明( )
A.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B.张扣扣为母复仇,应当从轻处罚
C.触犯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 D.为母复仇属于正当防卫
(2)沸沸扬扬的张扣扣杀人案,为万千国人上了一堂法治教育课,告诫我们( )
①私力复仇罪不容恕,残忍的暴行人间无法容忍
②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
③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④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科学立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C (2)B
【考点】刑法、犯罪与刑罚,守护正义的做法
【解析】(1)依据教材知识分析材料可知,张扣扣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表明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应当受刑罚处罚,故C是正确的;A本身正确,但材料未涉及此内容;B错误,罪行严重,依法处置;D错误,不属于正当防卫。
(2)依据教材知识分析材料可知,张扣扣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告诫人们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犯罪必受严惩,故①③是正确的;②本身正确,但材料未涉及司法改革的内容;④本身正确,但材料未涉及科学立法的内容。
故答案为:(1)C。(2)B。
10.(2019·绵阳)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毒品违法犯罪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坚决打击青少年吸食毒品的犯罪行为 ②禁止青少年学生进入网吧等复杂场所
③国家要加强对毒品预防的宣传和教育 ④引导学生不效仿跟风、拒绝毒品诱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考点】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预防犯罪的做法
【解析】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为防止毒品危害青少年,国家要加强对毒品预防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不效仿跟风、拒绝毒品诱惑, ③④符合题意,正确。①错误,吸食毒品是一般违法行为,贩毒运毒是犯罪。②不符合题意, 禁止青少年学生进入网吧等复杂场所与禁毒没有太大的关系,应排除。故答案为:D。
11.(2019·玉林)近日,福绵区人民法院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李某涉嫌贩卖毒品案并宣判,被告人李某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回答问题。
(1)人民法院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案件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2)李某的行为属于( )
A.严重违法行为 B.严重不良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
【答案】 (1)D (2)A
【考点】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刑法、犯罪与刑罚
【解析】(1) 司法保护是指人民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国家专政机构通过依照法律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所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措施。人民法院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案件体现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D符合题意,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说明他的行为已构成犯罪是严重违法行为,A符合题意,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1)D。(2)A。
12.(2019·宜昌)刘某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刘某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
【答案】 C
【考点】刑法、犯罪与刑罚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 刘某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说明刘某的行为已构成犯罪,是刑事违法行为,C符合题意,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C。
13.(2017·长沙)2017年3月,湖南省禁毒工作会议在常德市召开,会议要求加强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为了远离毒品,青少年应该( )
①克服盲目的好奇心,坚决抵制不良诱惑 ②控制吸食毒品的次数和剂量,以防上瘾
③科学用药,避免毒品陷阱 ④谨慎交友,克服消极的逆反和从众心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B
【考点】正确对待诱惑,好奇心,从众,逆反心理的行为和表现,交友的原则
【解析】为了远离毒品,青少年应该克服盲目的好奇心,坚决抵制不良诱惑,谨慎交友,克服消极的逆反和从众心理,面对流行不盲目追随,要理性思考,同时还要科学用药,避免毒品陷阱,所以选项①③④的观点符合题意,故应选择B;选项②的观点是错误的,要远离毒品,一点也不能碰,故应排除ACD。故选B。
14.(2017?武汉)受强烈好奇心的趋驱使和美丽药丸的诱惑,小刚走上了吸毒之路,与人共用针管注射毒品,染上艾滋病。这警示我们(  )
①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②要端正生活态度,拒交朋友
③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④高雅的生活情趣能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考点】正确对待诱惑,尊重、肯定、敬畏生命,交友的原则
【解析】题干中小刚的行为说明了不良诱惑伤害我们的身体,损坏我们的心灵,有损我们的身心健康;消磨人的意志,使人不思进取;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使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启示我们应谨慎交友,坚决不交损友,珍爱生命,远离不良诱惑,积极抵制不良诱惑,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所以①②是正确的选项;②选项拒交朋友不恰当;④选项不是警示的内容,排除。故选:A。
15.(2018·十堰)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下列选项符合底线思维要求的是( )
A.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B.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答案】 C
【考点】预防犯罪的做法
【解析】题干“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说明坚持底线思维,要防微杜渐,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观点C正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指行善不能有伤害别人的坏念头,但是也要防备他人,警惕他人。观点A不符合题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指为人要宽容,能够求同存异,尊重彼此的个性。观点B错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是指人不可以骄傲自负,但是一定要自信自强。观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6.(2018·滨州)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行为→犯罪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考点】预防犯罪的做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解析】①说明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1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说法正确。②说法正确,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③是正确的,说明了我国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④说法错误,不良行为如不及时加以改正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定,故答案为:B。
17.(2019·无锡)阅读下边漫画,要避免漫画中的这种结局,我们青少年学生应( )

①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
②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意识筑起人生的防线
③学会调控不良心理,拒绝不良行为
④知道违法、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考点】预防犯罪的做法
【解析】漫画中的学生因为有不良行为没有及时改正,发展到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启示我们要学会调控不良心理,拒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 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意识筑起人生的防线 ①②③符合题意,正确。④错误,犯罪行为才应受刑罚处罚。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
1.(2019·宁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毛某某为首的涉黑涉恶团伙,因聚众斗殴、非法拘禁、开设赌场、非法持有枪支等行为被奉化区警方抓获。检察机关对此案提起公诉,法院公开审理,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赌博罪等数罪并罚,判处毛某某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罚金三百万元;团伙其他成员也受到相应处罚。对这一典型案件媒体及时跟进报道。市民纷纷点赞“扫黑除恶”行动,表示法治社会人人都应遵守法律。
(1)毛某某的行为性质是什么?请写出你判断的依据。
(2)请说明材料中的不同社会主体在厉行法治中是怎样行动的。
(3)从法律作用的角度谈谈“扫黑除恶”的重要意义。
【答案】 (1)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2)警方(行政机关)严格执法;检察院、法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媒体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公民做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3)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法律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绳和行为规范,扫黑除恶,厉行法治,就是警示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扫黑除恶,惩治犯罪,有利于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我们的生活。
【考点】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犯罪的特征及危害,依法治国与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解析】(1)从题干材料中毛某某受到的刑罚的处罚来看,其行为是犯罪行为。原因可以从犯罪的三大特征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 本题可以从警方(行政机关)严格执法;检察院、法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媒体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公民做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3)本题要从法律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可以从规范作用 警示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及保护作用惩治犯罪,有利于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我们的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2019·云南)【关爱成长,远离犯罪】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努力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大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持续下降,已成为世界上表成年人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盗窃罪位居未成年人犯罪首位,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案件有所上升,初中生则成为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群体。
(1)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方面的特殊保护?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
(2)请简要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有哪些?
【答案】 (1)材料体现了学校保护。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打击报复,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做到依法维权;机智求助他人,向家长和学校寻求帮助;向公安机关请求保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2)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责任意识;盲目模仿;从众心理;报复心理;寻求刺激;逞强好胜;交友不慎;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等。
【考点】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预防犯罪的做法,依法求助,维护权利守程序
【解析】(1) 学校保护是指有关的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依照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未成年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实施的专门保护。 题干材料中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这体现对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根据所学,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用法律保护自己,做到依法维权;具体有:机智求助他人,向家长和学校寻求帮助;向公安机关请求保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2)根据所学,结合实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有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责任意识;盲目模仿;从众心理;交友不慎;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等等。
3.(2018·滨州)请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 思想品德)课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情景一:星期一,王青来到学校,发现门口增加了两名交警,学校还更新了校园监控设备。
情景二: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规定,学校应“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等。同时还特别强调,“严格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情景三:我市实验学校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市检察院刘警官其中讲到某中学学生小李受社会不良青年的影响,经常旷课、抽烟、上网吧,父母对此不闻不问。后来,小李与社会青年一起持刀枪动时被抓,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1)情景一,二主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些权利的保护?并写出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
(2)结合情景三,分析小李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3)请谈谈我们青少年应树立那些法治观念,做一名合格公民?
【答案】(1)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受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交友不慎;缺乏自我约束;道德和法制观念淡薄;父母没有尽到家庭保护责任,疏于管教;社会保护不力;学校保护不力等。
(3)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自律,遵纪守法;加强道德修养,抵制不良诱惑;谨慎交友;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等。
【考点】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预防犯罪的做法,人格尊严权,文化教育权利,生命健康权
【解析】(1))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找到有效信息:“社区民警进校园活动”“学校更新了校园监控设备”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学校应‘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等。‘严格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措施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从材料可以看到小李在交友不慎的情况下逐渐学会了抽烟、旷课、上网吧等不良行为,最终因抢劫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逐一分析他的行为,没有做到慎交友,旷课是不遵守纪律,抽烟、上网吧体现了自制力差,抢劫是法制观念淡薄。除此之外,学校、家庭属于管教,网吧老板让他进入网吧上网是社会保护不力。
(3)结合小李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可。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慎交友等方面回答。
4.(2019·娄底)【扫黑除恶 厉行法治】
材料一:据央视2018年5月11日《今日说法》报道:自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共计60.5亿条,其中8.5亿条个人信息被明码标价售卖,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造成的总体经济损失达915亿元。
材料二: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和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会议精神,2018年4月22日,娄底召开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会议,全面提升整改效能,2019年1月9日晚,娄底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专案组在娄底,株洲,广州等地抓获“伪基站”诈骗嫌疑人21人,涉案金额70余万元。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一看,网络电信诈骗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2)结合材料二,我市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电信诈骗有何现实意义?
(3)请你为我市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言献策。
【答案】 (1)财产所有权、隐私权。
(2)①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安定有序;④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等。
(3)①增强法治观念,依法律已;②加强道德修养,避免沾染不良习气,杜绝不良行为;③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等。①国家: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做到有黑必扫,有恶必除等;②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让黑恶势力无处藏身等;③公民:学法知法用法,要敢于同一切黑恶势力作斗争;等。
【考点】建设法治中国,预防犯罪的做法,人格尊严权,社会经济权利,公平的作用,正义及正义行为
【解析】(1)从题干材料中个人信息泄露共计60.5亿条和总体经济损失达915亿元,可知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所有权、隐私权。
(2)打击电信诈骗的现实意义可以从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回答即可。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个人学法知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国家加强立法,严格执法,社会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一、选择题
1.(2019年湖州市吴兴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二模)以下图示关系,不合理的一组是( )
A.B.C.D.
【答案】 B
【考点】宪法与普通法律,犯罪的特征及危害,权利和义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要概念。规则包括法律、道德等,所以A不符合题意;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同时公民的某些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结合的,劳动、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因此公民权利和义务是一种相交关系,所以B符合题意; 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所以C不符合题意;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019年台州市台初学院附中模拟五)衡阳男子陈某利用网络平台发表攻击交警的言行,扰乱了公共秩序,妨害了社会管理,依法被处以治安拘留3日的处罚。这一案例警示我们( )
①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②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③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坚决不做 ④只要做出违法行为,就会受到刑罚处罚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考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犯罪的特征及危害,权利和义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权利、义务、违法行为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只有严重违法行为才会受到刑罚处罚,所以④表述错误。故选D。
3.(2019年温州市苍南县六校联考一模)2018年8月,某地环卫工人陈老伯因批评杨某故意乱扔垃圾却遭杨某殴打。警方介入后依法对杨某行政拘留15天,罚款500元。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环卫工人陈老伯能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②警方依法行政,维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③杨某因触犯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
④现代公民要树立规则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考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犯罪的特征及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违法行为的有关知识。题干中环卫工陈老伯和警察均是积极承担责任的表现,杨某殴打他人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表现,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启示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因此选项①②④正确;选项③错误,这属于一般违法。
4.(2020·白色模拟)南宁市宾阳县人民法院对陆某等12人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一案公开宣判,陆某等人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从犯罪的基本特征看,他们的行为( )
①应受刑罚处罚  ②扰乱了社会秩序
③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④触犯了刑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考点】刑法、犯罪与刑罚
【解析】 根据所学,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所以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刑事违法性、严重社会危害性、刑罚当罚性,①③④观点正确;
②扰乱社会秩序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5.(2020·武汉模拟)刘某因杀人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5万元。分析案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主刑
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赔偿经济损失属于附加刑
D.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答案】 D
【考点】刑法、犯罪与刑罚
【解析】 刘某因杀人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说明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必然法律后果,D符合题意,正确。A错误, 剥夺政治权利属于附加刑。B错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C错误, 赔偿经济损失不是刑罚。故答案为:D。
6.(2020·江西模拟)2019年7月3日晚,河南永城一女子谭某某等3人在一家烧烤店吃饭,期间有饮酒,后醉酒驾驶玛莎拉蒂,先剐蹭8车,强行逃离,两分钟后追尾宝马,致2死4伤。谭某某的行为( )
①是行政违法行为,应被行政拘留
②是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③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④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理应受法律的制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考点】刑法、犯罪与刑罚
【解析】谭某某醉酒驾车致2死4伤的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是严重违法行为,也就是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②③说法正确。①④说法错误,该案例是严重违法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故答案为:C。
7.(2019·景洪模拟)“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告诫我们( )
A.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B.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导致犯罪
C.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D.一般违法行为不承担法律后果
【答案】 A
【考点】预防犯罪的做法
【解析】“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句俗语告诉我们不良行为若不及时改正,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启示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远离不良行为,塑造良好品行,A正确;A错误,一般违法行为未必会导致犯罪;C与题意不符;D错误,一般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后果。故答案为: A。
8.(2019·粤西模拟)2018年4月,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彭某某加为微信好友,后张某冒充女性与彭某某在微信上聊天、谈恋爱,进而编造其出车祸需要住院治疗、购买手机等理由,让彭某某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卡转账等方式汇款,多次骗取彭某某现金25394.49元和某品牌手机一部(价值2998元)。近日,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法院审结这一起网络诈骗案,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一年零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这说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人身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严重社会危害性 D.刑罚当罚性
【答案】 C
【考点】刑法、犯罪与刑罚
【解析】题干中“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一年零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属于对刑事违法行为的刑罚处罚方式,故张某的行为属于犯罪,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C符合题意;A不是犯罪的特征,排除;BD不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排除。故答案为:C。
9.(2019·泸州模拟)一天晚上,阿强等3名中学生活后驾驶率托来到路口,恰遇男青年,他们3人以恐下、搜身等方法,抢劫了男青年李某身上的50元钱。此后,3人仍不罢休,继续用砖头击打李某的头部,造成该男青年昏迷。之后3名少年被警方逮捕归案。要判断这3名学生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是他们的行为( )
①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是否违反校纪
③是否违反社会道德规范 ④是否触犯刑法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B
【考点】刑法、犯罪与刑罚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判断是否是犯罪行为要看该行为是否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即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否触犯刑法和是否应受刑罚处罚,①④符合题意;违反校纪和社会道德规范是违纪行为和违反道德的行为,②③排除。 故答案为:B。
10.(2019·太仓模拟)如图这幅漫画最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伤害 B.司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施专门保护
C.未成年人要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 D.未成年人要及时自觉矫治不良行为
【答案】 D
【考点】预防犯罪的做法
【解析】漫画说明的是一个未成年人从沾染不良行为到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未成年人要及时自觉矫治不良行为,D符合题意,正确。AB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答案为:D。
12.(2018·湛江模拟)未满18周岁的李某自认为“小偷小摸”不算犯罪,1个月内连续作案7次。李某偷钱的数目尽管达不到“数额较大”的刑事处罚标准,但是符合“多次盗窃”的刑事处罚标准,应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给我们的教训的是( )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 ②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③大错不可犯,小错可不断 ④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考点】修身养性防范于未然,知法守法,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解析】题文中的李某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犯罪行为,说明他法律意识淡薄,同时也体现了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我们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①②④观点正确,③观点错误,预防违法犯罪,要求我们要防微杜渐,而不能小错不断。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1.(2019年杭州市模拟)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在运营中坠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11月2日,相关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车辆坠江原因:公交车行驶中,乘客刘某因玩手机坐过站,蛮横要求司机临时停车。在遭到拒绝后,她持手机击打司机,司机还手期间,打错方向盘,致使车辆在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撞击后坠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刘某与司机争执时,其他乘客无人上前劝阻。
材料二:2018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胡云腾对媒体表示,按照现有“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罪名,对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刘某行为的定罪量刑,难以做到罪刑相应。他建议,针对乘客此类行为可考虑增设“妨害安全驾驶罪”,量刑时可参考危险驾驶罪。
(1)请你结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是“谁”之过。
(2)据此,有同学认为:“妨害安全驾驶罪”应写入宪法,最高人民法院负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你如何看待该同学的想法?
【答案】 (1)乘客刘某、公交车司机以及车上其他乘客都有过错。刘某侵犯了司机的生命健康权,危害了公共安全;公交车司机在自身权利受侵犯后,没有合理调控情绪,在车辆行驶中进行还击,不顾职业准则;车上其他乘客无一人上前制止冲突,充当“看客”,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这位同学的想法是错误的。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妨害安全驾驶罪”可写入刑法;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考点】宪法与普通法律,犯罪的特征及危害,用法律捍卫生命健康权,权利和义务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乘客刘某、公交车司机以及车上其他乘客都有过错。刘某侵犯了司机的生命健康权,危害了公共安全;公交车司机在自身权利受侵犯后,没有合理调控情绪,在车辆行驶中进行还击,不顾职业准则;车上其他乘客无一人上前制止冲突,充当“看客”,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本题考查的是宪法和普通法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位同学的想法是错误的。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妨害安全驾驶罪”可写入刑法;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2.(2019年宁波镇海区模拟)公共交通的发展,满足了市民出行的需求,同时也给公共交通安全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11月28日,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民法院以酒后乘客抢司机方向盘引发冲突,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被告人周某有期徒刑三年。
材料二:近期各种霸座事件层岀不穷,引发社会关注。因铁路法律法规对此并无相关规定,铁路部门只能将此行为认定为道德问题,引发人们不满。2018年2月3日,大连出现霸座现象,乘警在多次警告无果后,将霸座者强制带离现场,随后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霸座者处以行政拘留,这是首个因霸座而被拘留的乘客,得到网友的一致点赞。
(1)材料一的周某及材料二中霸座者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简述两种违法行为之间的联系。
(2)从依法治国角度说明材料二中人们不满和点赞的原因。
(3)有网友提出:在公共交通上“自己想干啥就干啥,自己想坐哪里就坐哪里”。请从多个角度对网友的言行进行评析。
【答案】 (1)材料一是犯罪(或刑事违法行为或严重违法行为);材料二是一般违法行为(或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2)不满的原因:铁路法律法规没有对霸座行为的相关规定,没有做到科学立法;点赞的原因:公安机关依法维护公共秩序,维护正义,体现了严格执法。
(3)网友“自己想干啥就干啥,自己想坐哪里就坐哪里”是错误的。①网友“自己想干啥就干啥,自己想坐哪里就坐哪里”反映出其缺少社会公德,规则意识淡薄;②每个公民都有乘坐交通工具的自由与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与权利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度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任何超越法律许可范围的言行,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③在社会生活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具有一致性。公民在享有乘坐交通工具的自由与权利同时,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及乘车规定,不能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④每个公民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也应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⑤“自己想干啥就干啥,自己想坐哪里就坐哪里”的行为扰乱乘车秩序,是不遵守宪法与法律,不遵守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损害了其他乘客利益,破坏了公共秩序,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或危害。
【考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犯罪的特征及危害,依法治国与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权利和义务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违法行为。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是犯罪(或刑事违法行为或严重违法行为);材料二是一般违法行为(或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2)本题考查的是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铁路法律法规没有对霸座行为的相关规定,没有做到科学立法,所以人们感到不满;公安机关依法维护公共秩序,维护正义,体现了严格执法,因此人们点赞。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网友“自己想干啥就干啥,自己想坐哪里就坐哪里”是错误的。网友“自己想干啥就干啥,自己想坐哪里就坐哪里”反映出其缺少社会公德,规则意识淡薄;每个公民都有乘坐交通工具的自由与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与权利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度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任何超越法律许可范围的言行,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具有一致性。公民在享有乘坐交通工具的自由与权利同时,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及乘车规定,不能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每个公民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也应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自己想干啥就干啥,自己想坐哪里就坐哪里”的行为扰乱乘车秩序,是不遵守宪法与法律,不遵守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损害了其他乘客利益,破坏了公共秩序,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或危害。
3.(2019年温州市苍南、永嘉、乐清模拟)50.阅读下列来例,回答问题。

(1)钟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请结合案件1给予判断并说明理由。
(2)案件2相关内容体现了法律哪些特征?试结合材料说明。
(3)结合案例,运用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基本内容,分别评析“父母”和“检察院”的行为。

【答案】 (1)是(犯罪)。依据:钟某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说明他的行为对社会危害以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并依法交到了刑罚处罚,具备犯罪三个特征。
(2)长春新区公安分局对案件迅速立案调查,说明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公司董事长、高管和政府官员被审查,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我国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说明法律是国家制定的。
(3)“父母”的行为是错误的。小女孩受到虐待,其父母没有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职责(父母要关心、尊重和教育未成年人,不得虐待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
“检察院”的行为是正确的。检察院对未成年人何某与丁某不起诉决定并封存犯罪记录,这是检察院依法履行司法保护的职责,在司法活动中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考点】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犯罪的特征及危害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犯罪的有关知识。钟某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说明他的行为对社会危害以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并依法交到了刑罚处罚,具备犯罪三个特征,所以钟某的行为构成了犯罪。
(2)本题考查的是法律的特征。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春新区公安分局对案件迅速立案调查,说明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公司董事长、高管和政府官员被审查,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我国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说明法律是国家制定的。
(3)本题考查的是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小女孩受到虐待,其父母没有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职责(父母要关心、尊重和教育未成年人,不得虐待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所以“父母”的行为是错误。检察院对未成年人何某与丁某不起诉决定并封存犯罪记录,这是检察院依法履行司法保护的职责,在司法活动中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所以“检察院”的做法是正确的。
4.(2020·河池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3月27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依法公开一审宣判卢某等52名被告人犯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数罪并罚, 依法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至一年六个月不等,并分别处罚金人民币90000至7000 元不等。此案庭审全程网络直播,接受社会监督。
材料二:反映党中央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作出的重大决策。

(1)材料一中的主刑和附加刑分别是什么?此案中的判决体现了刑法的哪一原则?
(2)材料一中的案件庭审全程网络直播,有利于公民行使哪项政治权利?公民如何正确行使该权利?
(3)保障司法公正,需要人民法院恪守职责。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如何行使职权?
(4)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说说铲除黑恶势力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1)①主刑:有期徒刑 ②附加刑:罚金 ③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2)①监督权。②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或行使权利有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维护权利守程序,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3)①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②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③对公民权利提供有效救济和保障,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4)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③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强人民幸福感、安全感;④有利于捍卫法律的尊严;⑤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引导公民崇尚法治精神;⑥有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考点】厉行法治,刑法、犯罪与刑罚,监督权,行使权利有界限,维护权利守程序,守护正义的做法
【解析】(1)分析材料,案件被告们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至一年六个月不等,并分别处罚金人民币90000至7000元不等,这里有期徒刑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法院依法判决案件,过程网络直播,接受监督,这体现了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
(2)庭审过程网络直播,接受网民监督,这有利于公民行使建议监督权。根据教材知识,公民行使权利可以从要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要遵守法定程序两方面回答。公民行使监督权要注意内容真实,形式合法。
(3)本题根据教材知识,可以从坚持原则,独立行使审判权,提供有效救济和保障等方面回答问题。
(4)意义类问题要思考事件的影响,从对直接对象的影响,扩大到对社会的影响,使用有利于句式表述。思考黑恶势力危害人民合法人身财产权利,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可以从有利于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0

专题六 心中有法(四)
(
知识回顾
)
课程标准 1-3-4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増强自我防范意识
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1.犯罪
(1)含义:是具有 、 、应当受 的行为
(2)基本特征
① ,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 ,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 ,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3)法律后果: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
2.刑罚
(1)含义:又称 、 ,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
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3.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而犯罪则是违反了刑法。
(2) 不同:一般违法行为的情节较轻,对社会危害不大;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严重。
(3) 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应承担民责任或接受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受刑法处罚。
(4) 不同:一般违法行为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裁决;犯罪是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刑罚。
(联系:一般违法与犯罪虽然有着严格的界限,但是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二、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1.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都是由
开始的。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已属违法行为,如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
(1)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严重不良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拢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1)自身问题: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 淡薄,交友不慎,抵御不良诱惑能力差,存在过激情绪、不良心理和行为等。
(2)家庭问题:家庭教育 不当、父母品行不端或有违法犯罪现象等问题,没有尽到 的职责等。
(3)学校问题:教育方法的不当,没有尽到 的职责等。
(4)社会问题:社会上还存在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没有尽到 的职责等。
三、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 ,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 。
(3)我们应增强 , ,做一个 的人。
(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染 ,自觉遵纪守法,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