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学科“学困生”的转化对策杨云波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数学学科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上课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厌恶学习,从而导致成绩落后,这部分学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初中数学的“学困生”所占总数的比例远远大于了小学“学困生”所占总数的比例,而农村初中的“学困生”所占比例则更大。近几年来,“学困生”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农村学校学生的素质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在学习方面的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也成为教师不容忽视的话题。一、培育“学困生”的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困生”在学习数学上既有困难,当然也存在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育“学困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要做到从简单处着手,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对平时提问、出卷难度的把握,使其从中找到快乐。同时,对“学困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前进的快乐和自信。(一)在课堂学习中给足成就感。“学困生”之所以落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上课容易走神,从而逐渐听不懂知识点,并导致对上课产生畏惧心理。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他们树立听好课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特意为“学困生”多准备问题,并让他们大胆尝试。在学生做正确以后,及时让全班同学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二)在完成作业中寻找成就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给予肯定和及时表扬;对仍存在问题的“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此外,在作业布置时,还可要求学生在做好统一规定的题目外,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选一道题目进行练习。这时,学生肯定会选择自己既感兴趣又能独立完成的试题。这样,学生自选的试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三)在考试测验中体验成就感。在考试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进行相关试题的练习,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更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愉快的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用直观形象的实例代替抽象空洞的理论。农村学生对数学模型见识较少,空间想象力弱。然而数学又正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农村“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像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帮助“学困生”理解掌握知识。(二)用实际操作活动代替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编排的教学内容,把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既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进行“商品折扣”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到镇上考察和了解折扣的相关问题,然后再把教室变成商场,进行实际“演练”,进而熟练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再如,“铺设地砖”、“银行利率”等问题,也可让学生走出课堂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用幽默的语言艺术代替枯燥无味的简单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使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的枯燥语言听不进耳、入不进脑。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幽默艺术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注重情感教育,增进师生情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学困生”的自卑心理较强,许多感情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导致对老师敬而远之。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学困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朋友,这样,他们才能更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相信“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这样的道理。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学困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及热爱数学后,教师还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首先,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老师有必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教师应教给学生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理解,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作上记号。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如果不能理解“边角边”定理的正确性时,就应该在此定理旁边作上记号,并注明此定理为什么成立,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理解这一内容。其次,听课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困生”往往在“听课”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不好。这时应教会“学困生”:一是要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听讲,不要“身在心不在”。二是要抓重点,做好笔记,特别要注意教师经常强调的问题,即本节课的重点。三是要对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四是要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五是要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的知识当堂巩固,及时发现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弥补。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如此,“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他们这边丢一点数学概念,那边失一个定理、公式,从而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烦学习,自然也就越来越差。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用爱心来细心、耐心地引导培养,那么“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会得到成功转化,他们的学习潜力就能得到较好发挥,进而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