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庐中学校长演讲稿--百无禁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东庐中学校长演讲稿--百无禁忌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百无禁忌!欢迎指导!
东庐中学简介
东庐中学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永阳镇一所农村初中,座落在秦淮河源头的东庐山下,风光旖旎的中山湖畔。
作为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初中,我校与其他许多初中一样,曾长期处于硬件差、师资差、生源差和观念落后、手段落后、质量落后的“三差三后”状况。
学校从1999年开始尝试进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
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体系和学校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减轻了学生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引起了学校生活的深刻变化,校园生活回归了常态,所有学生都获得身体、心理、智力诸方面和谐的发展,学校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东庐中学的教改得到了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县教育局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
凭借教改的鲜明特色,东庐中学被认定为江苏省示范初中,并先后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南京市师德先进集体”、“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南京市素质教育创新奖”;
“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优质品牌学校”、“国家级教育改革特色学校”、“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首批全国德育工作重点示范基地校”、“全国和谐校园建设典型学校” 等重要荣誉;
并被授予为“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南京市“合融”教育项目研究中心、中央教科所培训基地、华师大校长培训基地、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基地”。
2004年《江苏教育》第十二期A版以《朴素的教育奇迹》为题做了长篇纪实性报道。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日在头版头条以《减负增效靠的是“讲学稿”》为题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
唯独以地域命名的“东庐讲学稿”被收进《南京素质教育30条》推向全国,东庐教改被誉为南京教育的十大亮点之一。
2007年10月17日,《中国教师报》以《探问东庐中学讲“学稿”》为题对东庐经验作了深度挖掘和报道。
2007年《中小学管理》杂志第十二期以《他把农村教育捧在手上》为题作了报道.
东庐中学的教改成果不仅在初中广泛推广,而且在部分高中、小学推广,不仅在一所学校推广,而且在一个区域推广;我们已与近百所学校建立的友好关系,接受了二百多名校长和教师挂职学习,我校领导和老师应邀到省内外交流有三百多次。借鉴庐中方‘’式形成的“讲学稿”、“导学稿”、“研学稿”、“教学案”、“学案”、“导学案”等纷纷出炉。
“东庐中学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六无”:
一是无辍学,学校学区内学生100%进入学校;二是无外流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好学生外流到城区学校上学的状况;三是无快慢班,学校严格执行平行分班;四是无不开课程;五是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违规补课;六是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
而在这“六无”状态下,东庐中学的教学质量几年来一直位居县、市前列。
“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
东庐中学从默默无闻到全国知名,不在于我们创造了多么伟大的业绩,坦率地讲,我们没有比别人做得更多,也不见得做得更好。那么,是什么让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实效呢?《江苏教育》在对庐中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
热爱的力量:东庐人爱学生,爱得大,也爱得小;爱得深,也爱得细。孩子们在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爱”中慢慢懂事,知道了尊重、回报、上进、自强……只有爱,才能直抵人心,才是塑造灵魂的力量。
彼此感动:如果你是东庐的学生,你会被老师感动。如果你是东庐的老师,你会被学生的懂事、纯真感动,会被校长的关怀、热忱感动,会被家长的信任、感激感动。如果你是东庐的校长,你会被教工的拼搏、理解感动。如果你只是个局外人,当你深入了解了这一切的时候,无疑地,你也会被深深地感动。感动,是东庐校园的精神底色;感动,才是东庐师生教学精进的力量本源。
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一个人更好地完善自己。我们一直努力实现 的是:在校园里,每一位师生都能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欢乐和成功;师生结伴成长,大家对自己的学校都充满着一种感激之情,一种眷恋之情;在校园里,人人都享受着一份爱;人人都拥有发展的机会;人人都体验着追求的快乐。
异想天开,脚踏实地
在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教改的最高原则是激活各种积极因素,建立崭新的教学关系,促进教育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只有建设亲善的生存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协调的互动环境,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教学改革才能充满活力。
我们在“以人为本,教学合一” 的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寻求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追求“合融教育”,积极打造合群、合作、合享的团队,倡导无形约束、有效劳动,崇尚“至博至淳”,着力培养学识广博、气质淳厚、可持续发展的师生。
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实效,除了外部有一个好的素质教育环境外, 校成功的内在机制是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学生、家长、社区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
校本教研助推学校发展。
困惑:
(1).教学管理注重外在强化和结果量化导致较多负面反应;(2)、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相游离;(3)、教师培养、培训与教学相脱节;(4)、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相分离。
问题:
1、为什么德育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 而实际效果往往与期望之差越来越大?严与爱、惩罚与奖励的尺度如何把握?为什么我们“充满爱”而学生感觉不到 “爱”?我们的“德育” 为了谁?
2、为什么“勤劳”不一定“致富”?(教学为何低效、无效甚至有害?)怎样才能达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在多元价值观念下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4、当前校长面临着千头万绪的工作,怎么突出中心抓好教学?德育的首要地位与教学的中心地位的关系如何处理 ?“健康第一”和美育的重要地位如何确保?
5、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社会化、统一的基本素养要求与个性差异、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关系、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等基本矛盾如何解决?
顾虑:应试教育让人爱恨交加,素质教育让人心动而不敢手动。
我们的改革:要不要改?改什么?怎样改?
认识:
(1).教育改革的全部意义在于深化素质教育。
(2).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
不断进行的教育改革的目的,几乎没有跳出是为了解决“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社会化、统一的基本素养要求与个性差异、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关系、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等基本矛盾,只不过是改革或左或右而已。因此,改革的出路应该是在矛盾的两方之间寻求平衡,并找到其规律所在,即寻找结合点或者说寻找中间地带。
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致力于“教”与“学”的和谐的研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1999年我校开始进行“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
怎样改?
“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的目的: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探索改变农村初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水平低下的局面,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是课堂,结合点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备课模式
实现“教学合一”抓好备课是关键;
实现“教学合一”必须改革备课模式。
关于素质教育、关于新课改。
评价制度不改,我如何敢放手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校本课程”?考试制度不改,我怎敢不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考试技巧?
在重重的升学率压力之下,如何实施教学改革?
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传统教学如何向现代教学转化?教材、学生、教师三者间的矛盾如何处理?
课程资源不够,我如何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
教学工作负担已经很重,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我如何还能做研究呢?
应当说,这些想法是很多老师和校长所共有的。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师给予帮助,给予宽松的环境,并确定改什么? 。
新课改30个怎么办
l、图书、实验条件难以满足新课改要求怎么办 ;2、学校教具匮乏怎么办 ;3、课程资源不足怎么办 ;4、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差怎么办 5、教师年龄老化怎么办 ;6、教师工作量重、压力大怎么办 ; 7、英语师资短缺怎么办 ;8、学校课改积极性不高怎么办 ;9、教学形式与内容常常会脱节怎么办 ;10、启发式教学就是“师问生答”吗 ; ll、自主学习就是“放任自流地学习”吗 ;12、活动比体验更重要吗 1;3、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内容怎么办 ;14、探究学习出现浅层次、庸俗化怎么办 ;15、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怎么操作 ;16、学校学科教师少,怎么开展教研活动 ;17、新课程教材过于城市化怎么办 ;18、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难怎么办 ;19、综合实践活动总要面对安全问题怎么办 ;20、学校教师素质差异大怎么办 ;2l、新课程下学生分化明显怎么办 ;22、学校班额大,生数多,课堂教学活动难组织怎么办 ;23、怎样激发农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 ;24、怎样利用农村独特资源,组织孩子手工制作活动 ;25、怎样更多地关心“留守孩子” ;26、怎样培养孩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7、评价制度怎样体现课改理念 ;28、怎样在课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29、学校音、体、美等学科场地、器材不足怎么办 ;30、怎样向农村孩子的家长宣传新课改
为什么教师想将“激情、微笑、趣味、爱心、鼓励”带进课堂,然而又难做到 为什么教师教与学的方式不敢变,启发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成为“口号”
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的实效性。
新的备课方式:备课组集体编写“讲学稿”。
新的备课的特点: 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新的备课流程:寒暑假备课→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
新的备课方式的是在总结和反思“六认真”、“师徒结对制”和“集体备课制”的实施;自编“同步练习、单元测试卷”的尝试;运用“导学卡”预习的尝试(问题卡→预习卡→自读卡 →导学卡);“目标教学”和 “统一教案、师生共用”的实验等的得与失的基础上产生的。
东庐“讲学稿”的产生是以解决学校自身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在实践中去领悟素质教育精髓和新课程的教改理念,不断地实践—反思—创新的过程。
我们对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研究经历了从数学组、化学组到语文、英语、物理、政治组,再到历史、地理、生物组的逐步推广过程。与此同时,进行了“讲学稿”的界定、“讲学稿”的编写、“讲学稿”的使用等专题研讨,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体系,与学校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们的汇报:
以人为本 教学合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东庐中学“教学合一”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01年)
“讲学稿”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载体 。(2002年)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活动。 (2003年)
学校的教科研与教学改革。 (2004年)
校本教研助推学校发展。(2005年)
蓬在麻中 不扶自直。(2007年)
“讲学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是, “教学合一”的载体;“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讲学稿”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
《中国教师报》的评论:
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一个实践智慧的标本
“讲学稿”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践智慧的创造,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本土化”的标本。正如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所说:“我们多年来苦苦探索的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讲学稿’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中得到了落实。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奥妙所在。”
东庐中学“讲学稿”的成功经验再次向我们表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师资等各方面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科学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东庐中学的教学质量能在短时间内有大面积提高,并不是所有教师突然提高了水平,关键是学生动了起来,教师的教学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日在头版头条以《减负增效靠的是“讲学稿”》为题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
师生合作
自主预习
目标
教师讲解
查明原因
小组学习
反馈给教师
讲学稿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
讲学稿指导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阶段
(尝试体验) 发展学习阶段
(交流感悟)
收集知识信息 预习基础知识 提出问题 质疑释疑 交流讨论 积极思维 寻求结论 力求突破
教师活动 设置问题情景 编发‘讲学稿’ 设疑导学 辩疑解难 启导发现 启迪思维 引导迁移 鼓励创新
指导教学阶段
(设计引导) 合作教学阶段
(启发点拔)
运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
以“讲学稿”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
(1)、实现了三大转变.
其一,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讲学稿”)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讲学稿”)走向教师的转变。
学生认真的预习与教师的精心备课、学生积极的提问与教师的及时辅导珠联璧合,从而整合、优化了传统的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其二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使用“讲学稿”时坚持三大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学生由原本陷入题海战转为按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去学习。
其特点是:深刻预习、活泼研习、精当补习。
深刻预习
(深:解决基础知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和猜想;刻:学生的预习是尝试体验的过程 )
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却具有了预制、预警、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激起学生最大的兴趣参与讨论,讨论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活泼研习
(活:学生思维的活跃,各抒已见,标新立异;教师教法的多样,抓住契机,因生制宜。泼:“蛮不讲理”--做小动作、插嘴、交头结耳、做小老师)。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诱导式:新授课;开放式:单元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技能式:理科课程的教学;探究式:语文学科;讨论式:政治、地理等学科。尝试式:数理化学科。情境式:英语学科.
课堂教学做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激发情感的课堂 ,生动活泼、活而不乱的课堂,开放多变的课堂,自主创新的课堂 。
精当补习
精:平时不留课外作业,不加班加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订资料。
当:不分好差班,取消竞赛分班,平等对待学生,利用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用 “周周清”来增强学生周一至周五学习的动力;坚持教考一致(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考前只抓补缺和考法指导,让学生考出信心
其三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促使了教师教学方式与行为的变化。
教师由原本围绕着“本本”转转为围着学生转,以学定教,促使教师提高“三个能力”,树立“三个观念” ,实现“三个转变”。
备课中的“厨师”能力;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的“导演”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价值观); 高度尊重学生(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行为观)。
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文本” ;变“教学”为“学教”:
① “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改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
② “为学而教” :教师的教贴近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因学定教,创作讲学稿;因学施教,创作教学”
(2)、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弥补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提高了课堂效益和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在教学中运用讲学稿,把学生的“不待老师教,自已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
①学生能自我掌握学习目标。 ②学生能自我掌握学习进程。 ③学生能自我学习调节。 ④学生能自我得出结论。 ⑤学生能自我目标检测。
学生在讲学稿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
▲“讲学稿”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行的形成。
一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较为顺利地获得知识与技能。
二是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讲学稿”的要求预习是一种主动的达标,要达标就应迎难而上,力求达标,决不轻易放弃。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中等生、学困生就逐步树立了自信,就能体会到个人劳动换来的进步与收获才是最好的回报。
三是学习过程与方法得到了优化。学生在“讲学稿”的导引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大都是在静态中完成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以静态为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 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三位一体”。
“讲学稿”把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为一体。学生不会请家教,“讲学稿”就是最好的家教。
学校对各类学习辅导用书说“不”,对双休日和寒暑假补课说“不”,家庭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对具有歧视性的快慢班说“不”,学困生受到充分尊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都说:“孩子放在东庐中学读书,放心!”。
▲、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劳动和减轻了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 。
“讲学稿”给了孩子们一个学习的好理由。
其实学习是没有理由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命状态。婴儿的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就是一种原始生命赋予的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然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一品质恰恰不是与时俱进的,相反,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原始的学习积极性是呈下降趋势的。这就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学习的理由。愉快是最好的学习理由。
“讲学稿”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它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愉快,结果中享受成功,在学校生活中充满信心和希望。
▲、“讲学稿”促进了有益的接受学习,体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优势,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改变了教与学的效果。
就像当你购买了一件新的手机,你需要掌握使用它的方法,你会怎样进行学习,学习中你最需要什么?一般情况下,你总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小心地打开包装,进行仔细地观察,细微地抚摸。你会拿出说明书进行认真阅读,但没有一个人是通过说明书的学习,掌握具体操作方法后,再去操作练习,往往是只阅读了一小部分内容后,就急切地插上电源,在说明书的指导下进行逐步操作,直到能进行完整的、熟练地操作为止。当在阅读与操作中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最需要的是求得别人的指点,否则会放弃学习,处于等待之中或冒险行事。操作熟练后,很愿意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去帮助指导别人。这是我们大家共有的一种生活经验,也是一种相对最佳的学习方法。生活实践中的学习是通过协调的互动,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就类似于这样的“互动”。
又像一部影视作品,无论评得多好,与亲自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而只看作品不读影评,有时会感到没头没脑。最佳的效果应是看了介绍后看作品再读影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就如同看一部影视作品,“讲学稿”是这部影视作品的海报,学生做“讲学稿”是在亲自看这部影视作品,课堂教学则是对这部影视作品的赏析。
(3)、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状态,引领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
优秀的“讲学稿”来自认真的备课,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起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
我们取消了备课笔记及其检查制度,向教师提出丢掉“应检”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让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因此,这种备课,摒弃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抛弃的是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为教师“自培”及自我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时间,促进了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研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作用,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教师的竞争合作意识。
(4)、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实现了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进一步优化.
打破了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的模式,建立了以备课组为中心的两级教学管理机制。更多地关注学生、注重过程、尊重多元、注意反思,初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一是管理关口前移,变中途督查、终端考核为重事前的指导、服务,抓住了教学的源头;
二是管理对象下移,更多地围绕学生做文章,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三是管理标杆上移,把日常的教学工作提升为事业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
2、构建了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体系
几年来,我们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把教学岗位作为教研与培训的主阵地,以诊断反思性教学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互动参与式教研为主要形式,建立了一组联系、构建了两个平台、调动了三股力量,从而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的体系。
我校建立的一组联系是教学、教研、培训的紧密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这组联系的建立主要靠得是“讲学稿”。
“讲学稿”既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载体,也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教研、培训三者联系的纽带、沟通的桥梁,是使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的溶合剂。
“讲学稿”的研制和使用使备课由“重写轻备”转为 “重备轻写”
“讲学稿”的研制和使用过程经历“个人构思→先成个案→交流研讨→后成共案→课前反思→实施精案→课后反思→交流提升”的备课过程。
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探索过程清晰,问题成为研究资源,经验得以形成和积累。
一份好的“讲学稿”,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
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充分施展的空间;
既加速了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熟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又促进了中老年教师的进一步创造;
既体现了合作研究、博采众长,又留有了公平竞争的余地;
既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成了显性思维,把教师静态的个人行动转化成了动态的合作研讨,又为个人提供了个性化探究、建构的可能。
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业务工作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培训、教研、备课、上课,不再互相游离,而是逐步达到了和谐统一,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较快提高。
我校构建的两个平台是重实效的校本培训和日常化的教研活动
让校本培训从重形式转到重实效。
一是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在抓教师基本功(三字二话一画、现代教育技术、怎样做好班主任)提高的同时,我们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以听说读写促进教师的成长,要求教师在听中学,在读中悟,把听懂的理论做出来,把做得好的实践说出来,把有价值的案例或思考写出来。我们要求老师善听、多读、勤写、敢说。我们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以听说读写促进教师的成长,要求教师在听中学,在读中悟,把听懂的理论做出来,把做得好的实践说出来,把有价值的案例或思考写出来。我们要求老师善听、多读、勤写、敢说。
善听就是外出听课,听讲座,听学术报告;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多读就是为各专业教师订阅教育杂志,着力提高理论水平,并倡导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
勤写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四写”:心得类的读书笔记;反思性的课后记;实践性的论文、案例;创新性的校本教材。
敢说就是集体备课时要说课,教研活动中要畅谈,在月末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教育沙龙、自办讲座等场合,讲自己的教育故事。
二是确立“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观念。在校内乐于培训、自主培训的氛围基础上,我们还通过以学校为本缔结友好学校和以发展为主旨进行联合办学等方式,借助外校的优势为本校的校本培训服务。
让教研活动日常化
我们通过抓好“五有三保证”的落实(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做到有问题、困惑、疑难;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课题研究;有教研制度;教研时间有保证、教研人员有保证、教研实效有保证),
“五个一”的新课程教学管理的执行(教师每天做一次教后记、每周提供一个问题、每学期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
“月末新课改研讨日”的开展(每月最后一周的周末,以教研组为单位,上午进行以“总结、交流、反思本月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月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教学研讨,下午进行以阶段性总结、专题讲座为主的全校性交流活动)来规范日常的教研活动。
使学校教研活动做到时间经常化、内容专题化、主题序列化。
与此同时,我们更注重激活日常教研。实行教研组集中办公,把教室、办公室变成“研究室”,做到校本教研日常化、平常化、真切化、生活化,让教师拥有的时空都能成为教研文化生成的环境。
另外,学生也参与到教研活动之中,学校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要,学生可以当堂指出老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可以协商确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进度。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鼎立三足,缺一不可。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种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力量的发挥,有赖于“个人反思生活化,同伴互助大众化,专业引领本土化”的实现。
(1)、个人反思生活化
①、我们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②、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③、反思的方式有:边教学边研究将反思贯穿全过程;回顾自己的经历,注重对自身学习的反思;对已有认识发出质疑,用新的视角进行再思考。
④、反思的形式是:坚持每天在“讲学稿”上撰写“教后记”、编写“错题集”,每周提供一个问题、每学期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
(2)、同伴互助大众化
①、单一的师徒结队成为多师多徒的师徒结队
首先确立“你我是师徒更是朋友”的理念,
其次在风格相似的基础上采用“自愿式”的师徒结对方式,将一对一的“师徒结对”与教研组、课题组、年级组这些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的团队结合起来,形成了“多师多徒”的结队方式,教师与教师成为亦师亦徒的关系。
在这样的团队中,老师们围绕设计好、运用好“讲学稿”这一主题,通过分担主备人,互相学习、分头收集信息、资源共享和每日分别收集研究学生问题、写教学后记并及时交流等方式,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亦师亦徒,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②、让交流成为常规。
除集体备课外,我们经常举行专题讲座、学习汇报、自办讲座、课改沙龙、月末研讨等有组织的交流活动,使教师逐步“敢说”、“会说”;
同时努力提升教师在日常交谈中的价值,倡导教师课前、课后、课间十分钟,都能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教学现象或某个教学问题,围绕“讲学稿”的设计、使用进行交流探,在“新、活、实”三个字上做文章(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教材处理方法,难点突破方法,教学方法;素材整合方法;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老师们的办公室成了教研沙龙的场所。
③、让互助合作融入教学之中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使得每人每天常态下的课成了“多人同上一节课”的研究课,为教师同台竞技搭建了擂台,备课组成员实施教学的方法虽然因人而异,但要通过研讨比较出效果的优劣。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还使得公开课成了“一课多轮”的课例研究课,这样的课是以问题为课题、以课例为载体的个案研究,在这样的研究中每个教师都获得了单独研究所得不到的东西,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调动了教师上公开课的积极性,从而有了“自荐式开课”与“邀请式听课”等形式的公开课。
④、让全员参与课题研究
我们选择了适合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课题,引导教师关注实验的进程,把困难和困惑变成研究的资源,转化为研究的子课题或个人课题,让教师充分感受校本教研的价值。另外,我们不仅有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校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还建立了校内学科之间的协作交流制度。
2001年申报了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备课模式改革研究》;2004年申报了省级重点课题《东庐中学“教学合一”模式实施策略实证研究》;2006年申报了南京市教科所“合融”教育项目研究中心;2007年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3)、专业引领本土化
在各项活动中,向专家求教。学校除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外,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地争取省市县三级教研员的支持和指导,积极承办各类教研活动,为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创设条件。要求并鼓动参与活动的教师抓住机会向专家求教,向名师学习,回来后向同仁汇报。
应用各种教育资源,与专家对话。一是用播放专家录像的方式,让教师领略专家的风采和学识;二是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碰到的某个具体问题,学一点相关理论,读一本专著,作一点思考,走进一位专家;三是利用网上和教育期刊上的话题,在教师中广泛展开大讨论,让教师发表真实见解。
开展“庐中人学庐中人”活动,与专家“比试”。重视骨干教师的作用,建立校内骨干教师的经验分享制度。
3、构建了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
(1)投入和产出的比对关系的质的转变,教与学和方法日趋科学、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角色的转变。
由于不补课,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节省下来研究如何增效。教师的功夫花在课外,课内精讲精练,不说废话。在观念和感情的天平上由倾向于“老黄牛”式的勤奋和辛苦,由对单打独斗的个人行为的认同,由对“高投入,高产了”的欣赏和模仿,由对“高投入,高产了”的宽容和同情,转而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常态教学,转而追求“学者型”的教学研究,转而追求平等合作,共谋发展,基本上达到了“低投入,高产出”、“轻负担,高效率”的效果。
(2)由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程计划得以很好地实施,实现了由开齐课程到开足课时,到现在的上好小学科并形成特色的变化。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校本课程得以开发,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培养,潜力得到开发。
(3)由于师生共用“讲学稿”,双方给予了对方更多的关注和期待,也使相互的评价具有了更切实的依据和更科学的标准,摒弃了只凭个人印象和好恶的主观臆断。
根据学生使用“讲学稿”的情况,教师能对某个学生三维目标达成度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学生亦可借此对教师的学识、方法、师德等诸方面做出大致准确的评判。
学校不设“校长信箱”,师生可以直接向校长提意见,说建议。校领导的主要精力不再用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教师对人际关系也不再敏感,无需担心领导心存偏见,厚此薄彼。校领导认为教师是教改舞台的主角,承担繁重而艰辛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因而常怀感民之心;教师认为校领导作为改革的筹划者、业务的指导者,为教师的成功搭建了舞台,压力重、风险大,因而常怀感激之情。
(4)师生有了积极、正确的归因分析。
现在,我们的学生学业不长进时,只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功夫不到家、方法不对路,不把原因归于能力不足,更没人认为自已智商不行,或是怨怪老师水平有限,即使失败也不灰心,表现出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
教师对“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补课≠质量”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他们善于稚化自己的思维,以学生的视角认识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把握好各种现象和规律之间新与旧、因与果、主与次的“交接点”;对学困生教师有宽容的胸襟,灼热的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包括分数的隐私权,绝不歧视、羞辱“差生”。绝不说教师忌语。采用低速高频教学法,不赶进度,不留积食、扎扎实实地搞“设关、闯关、过关”,使中等生、后进行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已从过去抱怨客观或是责怪学生和家长,或是怀疑自身能力等困惑和无奈中摆脱出来,确立了自信、乐观和对学生信任、期待的态度。
(5)、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使德育能与教学紧密结合。
各科讲学稿在目标中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讲学业稿的问题设计要有一定梯度,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与毅力;
充分利用讲学稿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以提高其做人的基本素质;
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使两者有机地融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也受到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课内外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民主平等的意识;
全员参与德育工作,形成师师参与,生生参与自我教育的良好的德育环境。
在认真预习的背景下组织小组讨论----有声有色的集体主义教育,把各小组的力量整合为全班向上的凝聚力;
相互尊重信任的全班交流----给学生安全宽松的学术环境,本身就是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优良情操的培育,也是一种贴近实际的情感教育形式;
师生步调一致、行动迅速、拉动有力,如快速投入的讨论、整齐且自动化的举手、大方清晰的发言等等,都显示出一种活泼严谨的秩序,一种强劲优美的节奏,一种健康饱满的精神。整齐是力量的象征,自动化更是无穷的“核力”,
由于这些工作可操作性强,教育力大,使得我们的“寓德于教”、“全员育人”的目标得以实现.
我们深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将会较好地遵守秩序,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自豪感,将有较为丰富的情感和团结向上的合作能力,将有较为健康的心理,也必然会涌现一批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6)管理趋向文化。
我校的发展已走过了“靠校长”的第一阶段,正在实现着“靠制度和机制”的第二阶段向“靠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第三阶段的转变。
学校管理模式上发生的变化,是基于校内领导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校长由职务人向经营者转变,更依赖于制度设计和文化塑造来为学校增值,由亲历亲为向“法治”与“宏观决策”的变化是必然的现代性变化;
主管领导职权责统一,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与服务,越来越成为专业的管理人才;
老师则由国家干部向职业人转化,由依附于学校或领导的人向独立的人转变,学会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任。
这些变化在我校已经和正在发生,而且是学校所有变化中最深刻的变化。
“东庐讲学稿”的运用要点
1.设计好讲学稿是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提
“讲学稿”的编写要将着力点放到学生上去, 处理好三个关系:个体与集体;预设与生成;统一要求与灵活多样。
“讲学稿”的编写要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样做到:
“因学论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双主并行;既教知识又教方法,教法与学法同步;创设情境与激发兴趣相结合;随机性的德育渗透与民主化的检测评价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2.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
我们认为:在学校生活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只有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可望实现教学相长。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事实也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尤其是在中学,师生关系融洽,就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讲学稿”的实施要靠师生合作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合作互动的关键。而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基础。因此,教师素质教育观的确立是根本,教师观念转变的根本前提又是改善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在改革初期就要求教师中树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确立“播下自信,收获希望;学会创造,迈向成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用“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为介,导悟结合”的教学方法。
4.提高校本培训的有效性是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实施的保证。
课堂教学如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如何从“灌输——接受”转向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如何从“独立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转变。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与学如何协调进行,教师应如何“导”?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实现?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大难题,需要我们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重新审视,整体设计。
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对教与学进行整体设计,采用“讲学稿”这种新的载体具体操作落实。
我们认为,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是针对中学教学的弊端而实施的一种教与学的革命,这种教学方式在总体上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因为这种教学载体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探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它力图改变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
它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
它强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研究成果。最终变厌学为爱学,由爱学到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因此,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它是集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学习方法为一体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实施这种方式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
我们的培训是根据不同对象(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等),不同情况(起始年级、起始学科等),采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的方式,有开展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的。
我们不仅有专门时间段的培训(如假期中的班主任研讨班、学科研讨班、新教师上岗培训、新生入学培训、月末研讨会、家长学校等等),更注重随时随地,结合实际情况的讨论、研究。
5.坚持以新课改思想为引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不断地实践、反思、创新是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实施的活力所在。
我们对“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学校发展的公式:历史十反思=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公式:现状十批判=建设;人在反思中走向成长,事业在批判中走向建设”的认识是深刻的。
我校改革的历程,就是以解决学校自身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在实践中去领悟素质教育精髓和新课程的教改理念,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不断地实践--反思--创新的过程;
我校教师研制和使用“讲学稿”的过程经历的是“个人构思→先成个案→交流研讨→后成共案→课前反思→实施精案→课后反思→交流提升”过程;
我校学生的学习经历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反思提升 ”的过程。
我校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还有待提炼,有待完善。对”讲学稿”的设计和使用我们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着的,实践、反思、创新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做法。
6.营造和谐的氛围、建立人本教研文化是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在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仅靠个体作用是不行的。水平再高的教师,仅靠个人的作用很难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能够全面发展。即使是学科教学,也必须要各个学科的教师共同努力,密切协作才能使学生掌握全面知识。因此,团结协作,能够与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学识的教师共事,使自己任教的学科对其他教师所教的学科有促进作用,对教师来说,比其他行业更重要。
其次,教师每天都要直接处理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如何处理,关系到着团结协作的程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对上述种种关系是否处理得当,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学校氛围的和谐程度有关。
(1).一让教师少一点搞科研的顾虑,多一点自信。
①.我们努力打破教科研神秘感。淡化刚性行政命令的外力拉动,注重以唤醒、体验、对话等方式激发教师研究的内在欲望,让教师体验到校本教研与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不是局外人,教育科研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高深学问,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产生于教育教学之中。逐步树立了教师即研究者、办公室和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
②.我们赋予了教师三种权利:自主购书的权利;随时借阅教育期刊和上网查寻资料的权利;自己组织教科研活动的权利。让教师拥有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空间。
③.我们建立了“校长室决策调控、相关专家咨询指导、教导处具体负责、教研组备课组落实、教师群体开展实施”的校本教研工作运行机制和以备课组为中心的“学校领导与备课组”的校本教研两级管理方式;
④.我们倡导平等对话,建立了师生间、教师间、管理者与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制度;
⑤.我们注重通过激励性评价,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建立了促进教师协作共进、全面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形成了较为宽松的教科研心理环境。
(2).二给教师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点求全责备。
①.我们追求“合融教育”,锻造合群、合作、合享的团队,倡导无形约束、有效劳动,崇尚“至博至淳”,着力培养学识广博、气质淳厚、可持续发展的师生。
②.我们努力把简单的平凡的事做好
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坚持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确定课题,以提高办学效益为宗旨,不贪大求洋,不图虚名。
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讲“模式”,但不唯模式是从。我们认为如果不顾自身实际,不顾客观规律,一味效仿别人,追求所谓新“模式”,或者好高骛远,别出心裁,那将与课改目标背道而驰,任何改革举措都不能奏效。
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坚持教改的目的是求变求优而不是求新求奇。教改意味着跨越,但决不是超越实际,更不是脱离常规。我们坚持立足常规求实效,立足常规求特色,立足常规求发展。
③.我们努力营造人的幸福感。
关注老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需要,注重期待,注重引导,创造条件,创造机遇,在校本教研的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让他们感受职业的快乐,获得事业的成功,而不是去给已经承受很大压力的教师提出各种苛刻要求。我校的发展,我校师生的发展,是全程的苦乐相随,关键是我们树立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了亲善的生存环境。
全面育人与应试升学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抉择。
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一讲现实就忘了方向,也不能一提方向就忘了现实。
不能回避现实一味盲从理论,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逐理想。理论求新奇、求纯粹,理想求高远、求完美,实践工作却必须求实际、求可行、求有效。
坚持理想,面对现实,在仰望头顶烂星空的同时,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应对考试升学,以符合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升学机会、就业机会。
我们的策略选择:
分类指导
“七年级愉快、八年级勤奋、九年级拼搏 ”
“七年级讲喜爱、习惯,八年级讲愉快、基础,九年级讲升学、就业”
科学减负
“减负”的真谛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
“减负”的真功夫应该体现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科学减负必然诉诸于有效教学。
减负的关键在教师。
学习中共十七大胡锦涛同志报告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领会温总理对当前教学的意见
对课堂教学的意见。
温总理在听了语文课“新型玻璃”后: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字、词、句的教学。 要重视:表达,用词,口语,习作.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学问,思辩,行动”
对素质教育要不要考试的意见。
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试,而考试要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
综合性:要考察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全面性:要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经常性:根据学生长期学习的表现决定成绩。
对减轻学生负担意见。
减轻学生负担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要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正确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等要求;
努力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应教育的学生。
谢谢您!
祝福你!
山东省陈光华、张志勇厅长考察随记:
没有效率就没有素质教育——赴江浙教育考察随记之四
学习、总结、反思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简明的,教育是朴素的,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办学校还是办工厂——赴江浙教育考察随记之五
透过陈康金的教育实践,特别是他的人格特质,我想到“办学校还是办工厂”这样一个命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不少学校、不少校长不是在办学校,而是在办工厂。
办工厂与办学校是不同的。办工厂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具有严明统一的操作纪律的工人,靠的是具有统一规格的高质量的产品,靠的是科层制的严格的管理,靠的是扩大生产规模去占领更大的市场,……如是观之,我们的许多学校不正是这么办的么?
你看,不少学校在靠严格刚性的纪律约束着教师。那这规章制度一册册的,抓在手里沉甸甸的,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你看,不少学校因为拥有多个校区而不得实行所谓的级部管理,这级部就像工厂里一个一个的车间。
你看,不少学校不是靠有特色、有个性的教育来吸引生员,而是靠这些级部统一制造的“升学率”来维系着学校的声誉,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学校里就读,并以此来换取更多的学费。
你看,不少学校的管理机制靠的是金钱。钱,已经渗透进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我可以断言,当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像工厂的时候,它离教育的本来面目也就越来越远了!因为:
教育不是靠金钱来维系的,而是靠人性来激励的
教育不是靠制度来约束的,而是靠理解和宽容来化育的;
教育不是靠规模来发展的,而是靠培育英才来积累的。
教学常规管理并不能到位,尤其六认真不见实效
备课:“重写轻备”、“优秀教案不等于优质课”;
上课:知识技能高度重视,过程与方法基本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视而不见。他们在教学中,是以参考资料为依据、以标准答案为准绳,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定得不够准确。教学进度的控制有些主观。课堂反馈及评价意识不够强。课堂上引导学生暴露问题的意识不强。一切为了“讲完”
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师四处受气;家校相互埋怨,师生互不尊重;教师不开心,领导揪心;学生不良习惯、错误得以强化;
辅导:辅导等于补课;少个别指导;
考试:往往成了整人的手段和炫耀自我的途径。
实验:设施往往成了摆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