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浅谈学困生的归因萧山区城南初中 汤剑内容摘要: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到以后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自主性,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点。所以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展开:正确学习成败归因的必要性;正确学习归因的策略:教会学生正确学会分析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在剖析学生体验成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理论以及结合实习体会来论述应如何指导学生作出正确积极的归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关键词:归因 训练原则 训练方法 五戒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信心和动力,进而发展为厌学、逃学甚至缀学。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扩大,会严重干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之所以会造成上述情况,其重要原因,是错误归因所致。所谓归因,简而言之,就是对一事物发展状况的动因进行倾向性的判断,而这个判断(也就是归因)会直接影响此事物今后发展的趋向。本人认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学生的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正相关关系。有的学生智力、能力等较强,但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学习智力、能力等属于一般,但学习成绩良好。而造成学困生队伍扩大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包括有些教师、家长)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对失败作出了能力差的归因。这种归因严重地影响了他们与学习有关的情感、态度、动机等心理因素,也就影响了他们的后续学习行为,造成恶性循环。正确的归因方式,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的因果关系;能帮助学生认识到造成自己学业不良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能帮助学生改变过去那种把自己学业成就低简单地归因到能力低的这一错误归因。这样,就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就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初中学生在学业成败情境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干预计划,进行归因训练,可直接导致学生环境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导致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的变化,并通过这些系列的积累性的变化,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达到减少学困生,减少大退生,消灭流生,使所有学生顺利地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学生的学业状况决非一日形成,也常常不是一个因素造成的,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讲,在他们的身上常常既有认识障碍,又有情感障碍。我们既要使学生掌握归因方法,提高自我归因能力,又不能在训练中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因而必须采用适当的训练原则和方法。我们采取的训练原则是:1、心理性原则:即注重心理反应,特别是对学困生。如果我们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能力因素,并且对他们表示同情,对他提供过分的帮助,就反而会导致他们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使学生对学习退缩、害怕;我们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因素,并且严肃地向学生提出这些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感到内疚,那么学生就会出现奋发向上的变化。当他们学习有明显进步并产生骄傲情绪时,对他们的进步就要适当地归因于学习难度、运气、教师水平等因素;当他们因几次失败,情绪低落时,就要把它归因到努力、运气等能力无关的因素。总之,在指导学生归因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反应。2、针对性原则:即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引导他们得出不同的归因结果。对男生和女生、性格内向和外向、学业成就的高低,都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归因指导。对学困生,我们把他们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不把它归因到能力上,这样有利于改善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刻苦攻读、争取成功的欲望。3、发展性原则:由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角色和思维定势,往往会以跟学生不同的角度和以往对学生形成的印象进行归因,这样就可能造成偏差和偏见。为了克服这种差错,我们规定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时记录,并用发展的观点和心理换位的方法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地提供有效的归因指导意见。同时还可采用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强化矫正法:即教师通过对各类学生的了解,正确诊断他们的归因,定期评价,并对学生所作出的积极归因及时给予肯定,促使其形成比较稳定的倾向;对学生所作出的消极的不正确的归因,及时予以矫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积极的归因,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自我控制法:即教师不定期地随时采用谈话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一名学生都清楚自己的归因品质,调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矫正,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为了使归因训练落实到实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时,还需要同步抓如下两方面的工作:归因训练与教师教学改进同步。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但应当讲也有教师教学上的因素,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因此,我们明确地提出教师要准确地、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要求教师做到:课堂教学时要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音调表情,了解其心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判断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掌握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在备课时,要判断新的学习任务跟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基础间的差距,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按布鲁姆的认识水平分类的要求,要做好单元测验和考试的命题以及考试后的评价,建立学生认知结构档案(包括作业批改、记录、试卷分析记录等),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某一知识结构方面的补缺拾遗工作。归因训练与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同步。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学习动机、信心等,不光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常常干扰了学生的正确归因。因此,我们还必须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必须使他们明确那种只关心孩子吃喝而忽视爱护孩子心理成长的危害,必须使他们明白溺爱放任或对孩子简单粗暴的危害,让他们明白和基本掌握归因理论正确应用的作用,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正确运用表扬鼓励和批评纠错的科学方法,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协助和配合好学校对孩子进行归因训练。为了使归因训练落实到实处,转化差生取得实效,教师在运用归因理论教育转化差生时必须做到“五戒”。一戒丧失信心。即使是表现很差的学生也有要进步的愿望,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们通过教育是会进步的,只有对差生有了信心,才会比较客观具体地分析,千方百计地做好转化工作。二戒缺乏感情。热爱乃至偏爱学困生是搞好差生转化工作的前提。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教师要真心实意地从内心关心这些差生,才能逐步建立起融洽无间的师生关系,使之对你信服,“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就会努力学好这门课。三戒蛮干硬上。对差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缺点和错误要敢抓、敢碰,但碰硬并非硬碰,敢于碰硬并不等于鲁莽行事。教师必须讲究思想工作的艺术,要善于运用教育机制,抓好最佳教育时机,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特别是差生的心扉,只有艺术地、委婉地叩敲才会打开,蛮干硬上只会带来情绪上的对立。四戒全面开花。差生的学习基础差,有的几乎一窍不通,对他们的辅导补课,切忌“大兵团”作战,一般以小组、个别辅导为主。就个人而言,也应以一门学科为主,不要多学科齐头并进;就一个学科而言,也要以某一章节为主,带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有利于后进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同时有利于化整为零,突破一点,再向纵深扩大,让学困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兴趣,激发热情,稳步、持久地把学习搞上去。五戒急于求成。做学困生转化工作,特别要讲究教育规律,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既要有一个预期的目标,更要有为实现这个目标而精心制订的分阶段“训练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上升。要横向比较,找差距,更应纵向比较,看到进步,不断地激励士气,汇集点滴进步,实现质的飞跃。后进生转化工作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阻力、有反复,甚至会出现局部的、暂时的倒退。对此,每个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要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要沉得住气,对后进生不泄气,珍惜已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全面客观地分析原因,扫除障碍。进行归因训练后,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由于归因训练是采用说服的方法,所以一般都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能逐步对教师产生了亲切感和信任感。特别是对这些学困生,他们长期是处于批评多、训斥多、责怪多的环境中,一旦教师以平等的、商量的、善意的口吻,心平气和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他们的心里感到慰藉,心态得到平衡。特别是经常地、及时地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和表扬,这是对他们的振奋和鼓舞,从而不仅激荡他们被冷落的心灵,填补了情感上的空缺,而且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自信心、上进心逐步增强,使学困生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学习积极性等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使整个学校的班风、学风、校风有了进步。参考文献[1] 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2] 秋华《试析归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哲学社会科学出版1997年第6期[3] 雷其坤《浅论中学生的归因指导》[M].《辽宁教育》[J]. 1998年1-2期[4] 《现代社会心理学》[J].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11月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