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生活需要法律》(课件27张PPT+教案+5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生活需要法律》(课件27张PPT+教案+5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
课题 《生活需要法律》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能力目标: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作用;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
重点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难点 法治的发展进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新闻连连看”:挑选近期新闻热点,辅助以相关法律知识,引发同学们的讨论和思考 引发同学们对本课主题的关注和思考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活动一:看图说法说一说图片涉及到什么法律?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小结:这说明法律就在身边,生活需要法律。 活动二:生活与法律 ①案例探讨(视频略)思考:(1)郭某刻意隐瞒境外旅居史带来的后果是? (2)他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这说明了什么?教师小结:法律就在身边;法律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要了解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②事例探讨:结合本次新冠疫情,展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次修改过程。思考 :这又说明了什么?教师小结: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③探究与分享(课本P85)说一说 :(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同吗?(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 教师小结: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补充视频材料《男子长城刻字被追责》,说明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活动三:“我”与法律 ①观看视频材料《从生到老,有哪些法律保护我们?》 说一说:(1)这些法律是在保障我们的哪些权利呢? (2)权利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又应该履行哪些法律规定的义务呢?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②完成课本P86连线,比一比,哪一组又快又准确。教师小结: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补充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关知识)目标导学二:法治的脚步活动四:探寻法治足迹①展示原始社会生活图。议一议:原始社会有法律吗?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和各种矛盾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引发思考法律是怎样产生的呢?②观看视频:《法律的产生与发展》得出结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法律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也就相伴而生了。③阅读感悟:(两则关于法律产生的材料)思考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教师小结: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活动五:了解法治进程①人类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想一想:法律产生之后,人类走了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为什么? (讨论结果见PPT )②图片展示,解读我国的国家性质 说明:我国法律的本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教师小结: 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③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说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活动六:感知法治建设成就①观看视频:《全面依法治国16字方针》 说明:“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②图片展示:宪法日的确立、依法治国委员会的成立、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 说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 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同学们感受到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探讨,深刻体会到法律就在身边,我们要学法,守法。 以鲜活的事例说明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通过案例和视频,再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让同学们了解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与我们每个人相伴一生。 通过讨论,视频学习,交流,思考等方式,了解法治的发展历程。 结合身边的大小事件,让同学们感知我国的法治建设成就,认识到依法治国对于国家建设、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
拓展:描绘法治中国蓝图
课堂小结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不仅成为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我们要学法守法尊法。
板书 生活需要法律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①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 ②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二、 法治的脚步①法律的产生 ②法律的含义和本质 ③法治的含义和作用 ④法治建设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8张PPT)

新闻连连看:
教学目

新课导入:




3月18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六十七条等规定,决定依法注销梁某妍工作类居留许可、限期离境。

4月3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条规定,被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

4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全面禁食陆生野生动物,随意放生最高罚人民币10000元。
想一想:这些新闻说明了什么呢?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七下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一框 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目

新课讲解:


第一目: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学目

课堂活动:



看图说法:
说一说图片涉及到什么法律?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
《刑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
《传染病防治法》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教育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

法律就在身边
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目

课堂探究:



生活与法律 :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1988年颁布以来,经历了2004年、2009年、2016年和2018年四次修改。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再次受到全社会关注。
2月24日,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一决定初步明确了对于“吃野味”行为的禁止。
4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全面禁食陆生野生动物,随意放生最高罚人民币10000元。
思考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次修改说明了什么?
思考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次修改说明了什么?
教学目

课堂探究:


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法 律
生 活
规范和调整
制定和颁布
教学目

课堂探究:



生活与法律 :

说一说:
(1)郭某刻意隐瞒境外旅居史带来的后果是?
(2)他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这说明了什么?
导致40多人被隔离,影响生活秩序,浪费社会资源,给他人带来伤害。
法律就在身边;法律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要了解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目

课堂探究:



生活与法律 :
说一说 :(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 很遥远。你赞同吗?
儿子六周岁了,该带他去报名上小学了!
我骑车带你回家吧,快上来!
不用了,我自己走回去,那样太危险了!
我开了一家网店,生意火爆,应该主动申报纳税!
教学目

课堂探究:


说一说 :(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你赞同吗?
是自觉的。这说明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已经逐渐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对。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
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教学目

观点巩固:



生活与法律 息息相关:
日前,八达岭长城景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了《八达岭长城景区破坏文物行为惩戒办法》,《惩戒办法》自4月6日起正式实施。
4月6日,一男子因在长城本体上故意刻画被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因故意破坏文物,对违法人员李某做出行政拘留5日并罚款200元的处罚。八达岭景区依据《惩戒办法》第六条规定,将刻划男子及同行掩护人列入了景区“黑名单”,限制其购票参观资格。

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不仅服务当下,而且指导未来。
教学目

课堂探究:



“我”与法律:

说一说:
(1)这些法律是在保障我们的哪些权利呢?
(2)权利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又应该履行哪些法律规定的义务呢?
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劳动权、人格尊严权、婚姻自由权、物质帮助权
……
受教育、劳动、服兵役、依法纳税、抚养子女、赡养父母……
教学目

课堂活动:



“我”与法律:
把下列内容与对应的法律连接起来,说说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
2.到了上学年龄,父母必须送我去上学。
1.刚出生时,父母要为我申办户口,还可以为我申办身份证。
3.我未成年,父母有责任抚养和教育我。
4.一般情况下,年满16周岁,才能就业。
5.年满18周岁,我才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6.年满18周岁,我必须接受祖国的挑战,依法服兵役。
7.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
8.父母年纪大了,我们必须赡养和扶助父母。


A.劳动法






B.宪法、选举法
C.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D.户口登记条例、居民身份证法
E.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
F.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
G.宪法、兵役法
H.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D
E
H
F
B
G
A
C


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教学目

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学目

新课讲解:


第二目:法治的脚步
教学目

课堂探究:



探寻法治足迹:

议一议:
(1)原始社会有法律吗?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和各种矛盾的?
(2)法律是怎样产生的呢?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教学目

知识拓展:



探寻法治足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法律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也就相伴而生了。

法律的产生
教学目

课堂探究:



探寻法治足迹:
材料一:夏代法律在古文献中称“禹刑”。《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西汉的《尚书大传》中有“夏刑三千条”的说法。东汉郑玄为《周礼》作注解时也说夏代的刑法有死刑200条,宮刑500条,膑刑(凿去膝盖骨)300条,劓刑(割掉鼻子)1000条,墨刑(在犯人面上或额上刺刻并涂墨)1000条,加起来共3000条。
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典型的奴隶制法典,突出特点就是确立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法律地位,以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同时,法典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思考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法律的含义、本质
教学目

课堂探究:



了解法治进程:
阶级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统治阶级 奴隶主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被统治阶级 奴隶阶级 农民阶级 无产阶级
知识延伸:人类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想一想:
法律产生之后,人类走了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为什么?
没有。因为法律不能贯彻落实,就等于一纸空文。在封建专制的历史中,法律成为统治者治理被统治者的依据,这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其实质还是人治。
教学目

课堂探究:



了解法治进程:
知识延伸:我国的国家性质
这说明:我国法律的本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教学目

知识小结: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在于:在法律和个人(领导者)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的意志高于法律。
"法治"崇尚
法律的权威
"人治"崇尚
个人的意志
V S
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法治的含义
教学目

课堂探究: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了解法治进程:


1954年
第一部宪法通过。


1999年
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82年
现行宪法通过。


2010年底
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4年
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017年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之一。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教学目

观点巩固:



感知法治建设成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教学目

观点巩固:



感知法治建设成就:
自2001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规定每年的12月4日为全国的法制宣传日。
2018年8月24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教学目

课堂小结:



法治建设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描绘法治中国蓝图
法治强调的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

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

法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学目

拓展空间:


生活需要法律
法治的脚步
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
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
法律的产生
法律的含义和本质
法治的含义和作用
法治建设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学目

知识梳理: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不仅成为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我们要学法守法尊法。
教学目

结束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