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上学期]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1、通过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了解“一国两制”及其重大意义;
2.通过具体事例的收集、分析,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3.通过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统一大业
外交事业
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经济建设
改革
开放
改革开放的年代
城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首先在沿海-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含义
“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与澳门
“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
坚持三条外交原则,揭开中国外交的新篇章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事业的发展:与苏联建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不结盟战略――APEC会议――上海合作组织
1.关于“感动不平凡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尽量从学生的身边出发,课前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票等,运用对比法,感受到变化。同时关注本地区现实,启发学生从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特色、政府政策及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思考,综合考虑适宜本地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和途径,拓展教材内容。
2.关于“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教学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主要的基调是独立自主,所以标题也是建国后的外交主要策略,重点是通过中美关系的变化来了解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年代
设情景导入
开发前的浦东
开发后的浦东
你认识这些东西吗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契约”
春天的故事
1.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了解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通过具体案例,认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和平的主要因素。
2.通过南北问题的渊源、表现,认识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对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作用。
3.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方面的变化,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体会和平对世界发展的意义,树立热爱和平的情感;树立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发展面临和平环境和科技革命的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竞争和经济、科技差距的严峻挑战。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等,迫切需要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和发展。
机遇与挑战
“和平”与“发展”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德国统一“冷战”结束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争取和平是当今时代主题
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和平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
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发展问题表现为南北问题
南南合作
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国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放眼世界,面临着严峻挑战
展望未来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
争取和平的外部外部环境
国际竞争的实质
青少年的时代使命
1.关于和平主题的教学建议
巧用、活用地图,分析地图中蕴涵的各种信息,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的运用,加深对事件的认识与了解。
地图:通过苏联解体前和苏联解体的地图比较,了解苏联解体带来的变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坍塌;利用《北约东扩》图了解北约几次扩张的国家名称,了解资本主义阵营力量的增长等等。
图片、影视资料:选择9·11恐怖袭击、巴以冲突、北约轰炸南联盟、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事件等国际时事和焦点问题,结合新闻报道,认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和平的主要因素。
2.关于“新世纪的中国”的教学建议
关注本地区现实,补充乡土内容,培养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收集资料,调查本地区社会发展现状,对比小康社会的标准,找寻差距,并能够提出建议。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一、导入
[苏联解体和北约东扩]
1、展示苏联解体地图,读图回答:
(1)解体后的苏联分裂为哪些国家?
(2)你认为俄罗斯还能像前苏联一样与美国对抗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3)这个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展示北约东扩图,小组探究: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多年来,华约组织和北约组织成员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3)比较“冷战”时期与“冷战”结束后欧洲版图的变化,说说世界格局有哪些新的特点?
美国9·11事件中世贸大厦倒塌
[祈盼和平和挑战和平]
1、说说你所了解的当今对世界和平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2、以书本提供的另三个案例,将全班分成三组,每组负责一个案例讨论:
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你认为,在这个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造成南联盟至少有1800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100万人沦为难民,1500万儿童无法上学,此外,还轰炸了12条铁路,50多座桥梁,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20多家医院……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我们正在做怎么的努力?(共54张PPT)
课程标准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战后世界新格局
经济上:发达国家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亚非拉争取国际新秩序
政治上
“两极”与“冷战”
殖民体系的瓦解
具体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两极”与“冷战”
1、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此次会议对第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问题教师在新课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题完成,当然也可由教师以材料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思考其影响)
主要影响: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导致了战后两大社会制度集团对峙的世界格局,即雅尔塔格局。
2、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地图、图片、视频中蕴涵的各种信息,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现象,归纳结论。
比如:
通过观察图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政治军事集团的分布》,分别说出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员国,从地图上领略加深两大阵营的对峙;
同时也可对图1-1、1-2比较,发现哪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参加华约?欧洲有哪些非组织成员国?
又如:让学生从图1-5中获取信息并形成相应问题:图中是哪两个人物 请你结合当时背景描述并说明此图含义。
3、对“冷战”的教学
冷战的表现
在舆论上的表现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它是冷战的信号。
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
的提出,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对峙局
面的标志。
(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的本质:社会制度之争)
问题:什么是冷战?为什么是“冷战”而不是“热战”?
4、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其特征是互有攻守,其代表性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第二阶段60至70年代,其特征是苏攻美守,其代表性事件是苏联进攻阿富汗、尼克松调整对外政策;第三阶段80年代,其特征是美攻苏守,代表性事件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俄罗斯
欧盟
日本
中国
第二课时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
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政治上
经济上
亚洲、非洲的独立浪潮
亚非拉的崛起
发达国家第三次科技革命
争取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中国、越南北部、朝鲜与非洲大陆
苏伊士运河的收回
亚非会议的召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美西欧日本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七十七国集团” 的成立、石油危机
1、让学生利用地图指出殖民体系瓦解的具体表现:①哪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②哪些国家获得民族独立③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2、引进资料说明亚非会议是进一步打破殖民体系、争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会议。(让学生对会议的目的、中国对会议的贡献、产生的原则、会议的意义进行探究)
课程标准
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
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
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发生的
重大事件,认识新中国成长的历程及在
这一历程中经历的曲折,提高从整体上
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2.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3.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正确
失误
抗美援朝的胜利、肃清反革命、进行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国防科技工业迅速发展,“两弹一星”成功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具体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巩固新生政权
1、关于抗美援朝的教学,教师收集图片资料进行导入,呈现文字性材料结合书本问题,让学生探究、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重要性。结合书本图1-3了解一些重要的战役、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主题 :讨论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抗美援朝?(要求史论结合)
抗美援朝
目的: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 出兵
1953年7月 停战
彭德怀元帅在朝鲜停战协定上正式签字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朝鲜战争前我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可是新中国出兵朝鲜并连获胜利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 ——李光耀
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战胜的协定上签字的将军。
我们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克拉克
主题:讨论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我对最可爱的人想说┅
第二课时 进入社会主义
1、教师应开发教材,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原因或背景作一定的说明。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因为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这一客观现实严重制约了国家开展正常的经济建设,为根本解决这一矛盾,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哪几个部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从组织形式上说,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建国后到1953年,以发展互助组为主。1954年到1955年底,以办初级社为主。1956年以普遍办高级社为主。
至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7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为1.O7亿户,占农户总数的87.8%。这表明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 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途径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逐步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2、教师呈现“一五”计划成就并让学生找具体的事例说明(注:事例可以各种形式呈现)
1953年~1957年中、美、英工业发展比较
中国 美国 英国
年平均工业增长率 18% 2.8% 4.1%
年平均钢产量增长率 31.7% 5.7% 3.9%
让学生议一议:“一五”计划的意义?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填补了我国重工业的许多空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开始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
2、分小组通过各种途径(网上查阅、身边采访)探寻激情的人和激情的事,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形成讨论和学生的感受。
第三课时 失误与挫折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之后,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反映出我国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又急于求成,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大曲折。
1、关于“大跃进”的教学。
学生阅读书本、教师补充材料,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概括出大跃进的特点,讨论大跃进失误的危害。
教师补充教学背景: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
想 一 想
材料一:1958年10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
1、你认为上述亩产量在当时能否达到?为什么?这些报道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可能达到。因为它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严重脱离了实际,违背了客观规律。这些报道说明了大跃进时期在农业方面浮夸风盛行。
材料二: 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从农村开始,农民在田间垒起了小土炉,就炼起钢来了。经验很快传开,顿时,田野间的小土炉星罗棋布,火光冲天。农民兄弟能够做到的,城里工人老大哥就更没有问题了。
想一想:
请你设想一下大练钢铁的结果?它有何危害?
结果:经突击蛮干,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 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损失约2000亿元。
危害:大炼钢铁运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破坏了环境,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2、关于“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学。
1、补充背景材料:
北戴河会议还通过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1958年8月,毛泽东到农村视察,看到河南新乡七里营乡挂出了“人民公社”的牌子,非常高兴地说:“看来人民公社是个好名字。”很快中央通过了在农村大办人民公社的决议。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国就建立起26500多个公社,99%以上的农民成为公社社员。当时把人民公社的优点概括为:一大二公,即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程度高。
材料一:人民公社的规模很大,每个公社平均有5000左右的农户。公社既是经济组织,又是一级政权组织。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都集中到人民公社。
材料二:在人民公社内部,从生产资料所有、分配制度、交换关系乃至社员的生活资料都强调一个“公”字,不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在公社范围内实行平均分配、无偿调拨、义务劳动,以及把生产队以至社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一度盛行吃白饭,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当时的流行观念认为,商品交换越少越接近共产主义。那时有句非常流行的口号叫“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思考 :人民公社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做法,完全违反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原则。其结果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妨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危害:大炼钢铁运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破坏了环境,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以上两方面合起来,即大跃进对当时中国的消极影响?
3、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教学。
教师呈现图片、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话说“文革”。
背景简介: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分析。他认为:共产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相当多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人民手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1966年夏,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接着,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实际上指出刘少奇、邓小平是所谓的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为了发动群众起来造“走资派”的反,毛泽东还连续接见外地来京的红卫兵和群众。全国掀起了“大串连”的高潮,“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起来了。
结合书本,让学生议一议:
“文革”的一些具体表现?并结合一个具体表现说一说它的危害。
具体表现:红卫兵搞串连、破四旧、写大字报、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如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写大字报、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民主被践踏,法治遭到严重破坏 。
“文革”期间粉碎了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和操纵,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损失。
2.“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始终遭到老干部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反对和抵制。粉碎林
彪、“四人帮”正是党和人民斗争的结果。 3.中共中央粉碎“四人帮”的历史再次证明,中国
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她有能力纠正自身存在的缺
点和错误。
你是怎样认识或评价“文革”?
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1970年第一颗 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精神内涵: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
问题:
1.中国为什么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研制原子弹?
2.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核武器
第四课时
创业时代的英雄和民族精神
英雄人物
民族精神
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焦裕禄:忠心耿耿 为人民工作
李四光:科技创新、不畏惧权威
王进喜:爱国、拼搏、艰苦奋斗
邓稼先:热爱祖国,勇于奉献
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核心:
创业时代的英雄及其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两弹一星精神:科技创新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