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的足迹[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权的足迹[上学期]

资源简介

21、人权的足迹
教学目的
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以美国为例,说明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实现人权仍然任重道远。
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权的发展历程,知道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教学重点
人权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
不同的时代人权的概念和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问:“当代社会,‘人权’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说要‘维护人权’或者批评某人‘侵犯人权’。大家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与人权有关的故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看来,人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们知道人权是怎样来的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看一看人类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为所要争取的人权内容是否相同?试说说有什么不同?
不同。生命权——自由平等权——社会经济权——政治权利和自由
2、“天赋人权”观念诞生的背景,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这一观念最初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启蒙运动是17~19世纪初,在欧洲各地先后兴起的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潮。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们看来,封建专制制度扼杀自由思想,造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因此,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议一议: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人权的内容是一样的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权问题?
我们应该用辨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发展的: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
眼光看问题。
说一说:马丁。路德的《我有一个梦想》说明了什么?
人权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实现理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活动
活动目的
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权的发展历程,知道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剪影一和剪影二意在让学生了解在西方古代奴隶制社会和中世纪的神权统治下,广大民众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剪影三旨在让学生知道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和思想家对人的认识,了解人逐渐冲破神权的思想牢笼,发现并歌颂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剪影四至剪影七是让学生结合人们争取人权的经典片段,体会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争取人权的历程。
活动最后两个问题的设置都是以美国为例,让学生正确看待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前者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设置问题,后者是从现实的角度设置问题,前者意在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后者意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
剪影四、剪影六和剪影七主要反映的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选举权、种族平等权等,和第一个方框相对应;剪影五主要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集中在劳动条件方面,和第二个方框相对应。
教学后记
虽然人权是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世界各国对人权的看法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人权的概念作抽象概括或者说明,评价应侧重于学生能否概述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能否根据有关资料,比较说明中国人权近百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中国的人权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