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上学期]

资源简介

21、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
通过具体实例,比较分析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点。
教学重点
中国不同社会阶段的人权状况
教学难点
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04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是进行了宪法的修订,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我国人权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那么,你们知道我国人民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
讲授新课
1.克林德碑的故事和中华世纪坛的盛典
先让学生回顾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等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处境。然后,向学生解说光绪皇帝为克林德碑书写的碑文(见“内容点析”),最后让学生就克林德碑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为什么清政府为侵略者立碑?为什么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反而被自己的政府处死?(因为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列强的强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只能按照条约的规定,为入侵者立碑。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本来应该成为民族英雄,但清政府迫于列强的压力,将恩海处死,作为赔罪。)
○ 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国家没有主权,人权就难以得到保障。)
然后,结合中国申奥的图片、影视资料以及申奥成功后各地人们进行庆祝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申奥成功这一盛事,然后让学生讨论:
○ 中国为什么会申奥成功?(国家富强、人们生存状况的改善是申奥成功的重要保障。)
最后,让学生阅读“中国百年奥运历程的片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把“内容点析”中的相关材料或自己收集到的相关材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事件的背景有更清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 1908年的中国是否有能力举办奥运会?(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对外主权受侵犯,对内人民的生存权都受到极大的威胁,根本没有能力举办奥运会。)
○ 1932年,为什么日本人会拟派中国人参加奥运会?(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我国的领土,侵犯我国的主权,企图利用奥运会之机, 把他们在中国一手制造的“满洲国”推向国际舞台,以骗取世界各国的承认和国际社会舆论的支持, 使所谓的“满洲国”合法化。)
○ 中国运动员在1936年奥运会结束回国时买不起船票说明了什么问题?(代表中国的运动员买不起船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而他们遭到外国人的耻笑,说明了在国家、民族衰落的时候,中国人的人格尊严也难以得到维护。)
○ 为什么说“最近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人权状况最好的时期?”(中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都得到了维护,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飞跃,这是世界人权历史上的巨大进步。)
○ 为什么说“北京主办奥运会是世界人权事业的胜利”?(占全球人口近1/4的中国主办奥运会的权利与愿望得到尊重与维护,也是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承认,同时也会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活动答案】
○ 只要学生能够大体上做出概括说明就可以,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等等。
○ 从百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变化以及外国人对中国人评价的变化等可以看出,国运衰落时,人权很难得到保障;国运昌盛时,人权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总之,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2.长江百年特大洪灾掠影
课文所提供的只是历史上长江三次洪灾的掠影,教师可结合课文,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列表(如下表)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最后让学生在图表的基础上分析说明课文提出的问题。
年份 洪水水位 受灾面积 受灾人数 死亡人数 政府出动的人力、物力
1931 武汉最高水位为28.28米 15公顷 2800多万 14.5万人 数百工人、10部水车、3台抽水机、5000条麻袋、10吨芦柴
1954 武汉最高水准为29.73 360万公顷 1800万 3.3万人 防汛人员20多万
1998 长江大部分江段水位比1954年高出1米多 2120万公顷(全国) 2.23亿(全国) 1320人 出去官兵433.22万人次、动员车辆23.68万次、转动物质7892万吨
3. 国运兴衰看人权
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假设情境,考查学生对这一部分的掌握情况,比如:
○ 如果你是一个制片人,想拍摄一部反映中国百年人权巨变的电视纪录片,你会怎样选取素材?从哪些角度进行拍摄?你希望向观众传达怎样的信息?
○ 如果你作为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面对西方某国记者对中国人权问题提出的责难,你将怎样反驳他?
【活动答案】
○ 从汛情和灾情两方面来看,三次大洪水造成的受灾面积范围都十分广,造成的死亡人数却依次减少,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1931年大洪水期间,国民党政府在处理灾情方面不力,只动用了少量的人力物力,在急救物品的管理方面也十分混乱,导致疫病蔓延,人民伤亡惨重,而且善后处理工作草率。1954年大洪水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处理灾情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是1931年国民政府投入的百倍以上,大大减少了灾害所带来的损失。1998年,虽然我国长江等流域发生了大面积的水灾,受灾人口众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充分调动人力物力,使人民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 中国政府对长江三次大洪水的灾情处理状况表明,在旧中国,由于国家的衰落、政府的无能与腐化,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以得到保障;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生存权真正有了保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 物质基础方面,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从而为保障人权奠定了物质基础。制度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保障人权所发挥的作用。精神状态方面,强调在抗洪过程中形成的抗洪精神对于保障人权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中国和有权变迁
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权事业揭开新篇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人权得到充分发展
中国人权历程的启示
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民族的兴衰
中国的人权观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
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教学后记
虽然人权是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世界各国对人权的看法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人权的概念作抽象概括或者说明,评价应侧重于学生能否概述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能否根据有关资料,比较说明中国人权近百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中国的人权观。在人权观有认识上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强化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