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上学期]

资源简介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教学目标
1. 描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些区域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地区经济。
2.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讨论当代市场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什么是比较优势”,试图通过例证的方式介绍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比较优势。活动设置了一步步假设和推理,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基本理论。
3.“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是与非”,列举了一些是非感很强的区域开发事例和一些是非倾向并不明显的观点,旨在让学生通过辩论,更灵活地掌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4.“西气东输,我们期盼什么”,通过分析这个浩大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区域优势互补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辩论,更灵活地掌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2.“西气东输,我们期盼什么”,通过分析这个浩大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区域优势互补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设计
提问导入
可以针对正文中的最后一段文字“可以使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提出问题,“什么才叫一个地区的优势产品,这种优势是靠什么来确认和评定的?”由此导入活动。
1.对计算比较优势的教学建议
在学生们完成简单的计算后,可以让他们比较两地贸易前后,各自在生产效率、产品数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给贸易双方带来的影响。
【活动答案】
○A地的电脑产量是5 000台,B的电脑产量是8 000台,两地的总产量是13 000台;A地的摄像机产量是10 000台,B地的摄像机产量是4 000台,两地总产量是14 000台。
○A地的摄像机产量(即两地总产量)为20 000台,B地的电脑产量(即两地总产量)为16 000台。
○两地相互贸易,都发挥了各自的生产优势,彼此都能够获得最大收益。就A地而言,2台摄像机才能换1台电脑,但与B地交换,1台摄像机就可以换1台电脑;对B地而言,2台电脑才能换1台摄像机,但与A地交换,1台电脑就可以换1台摄像机。
2.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是与非的教学建议
阅读教材中列举的系列报道,并结合上一节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们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类似报道和见闻。
引导学生针对教材所列举的观点,逐条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还可以补充自己的意见。
【活动答案】
○ 四条观点中前两条都是可以肯定的,比较容易取得一致性的意见。第三条本身是有一定合理性的。第四条类似我们平常所说的民族“幼稚工业”,在世界贸易协定中是允许一定的保护期限的。但与地方保护主义下的不公平竞争是有区别的。
3.对“西气东输”的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关内容,思考东西部的主要差异和各种交流活动。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分析西部天然气资源分布的特点,以及资源消耗地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思考“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对家乡经济状况的调查、制作示意图,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活动答案】
○ 对于西部地区的重要意义主要有:A、B、D、E;对于东部地区的重要意义主要有:A、C、F。
○ 分组调查和绘制示意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发挥。
板书设计
1.比较两地贸易前后,各自在生产效率、产品数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给贸易双方带来的影响。
两地相互贸易,都发挥了各自的生产优势,彼此都能够获得最大收益。就A地而言,2台摄像机才能换1台电脑,但与B地交换,1台摄像机就可以换1台电脑;对B地而言,2台电脑才能换1台摄像机,但与A地交换,1台电脑就可以换1台摄像机。
2.分析西部天然气资源分布的特点,以及资源消耗地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思考“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后小结
“西气东输”作为案例,来说明两个问题。首先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地优势产业,其次是各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我国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目前的经济格局是不相适应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开发。“西气东输”工程就是为解决这种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工程在资源密集区和能源短缺区(即市场)间搭建了一个直接交流的桥梁,为实现东西部地区共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