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三单元讲义[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第三单元讲义[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幻灯〗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3来编写的。内容目标3要求:“关心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自觉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
〖幻灯〗
单元整体设计
〖幻灯〗
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就是为了巩固和发展民主政治,而发展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讲,尊重和保障人权,要依靠民主政治,巩固和发展民主政治,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因此,这一单元的三课内容从人权开始讲起,然后讲了民主,最后讲了法治。
〖幻灯〗
教材第81页单元页说“建设法治国家,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为什么说建设法治国家,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史来看,忽视法治建设的民主国家,其民主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法国为例,法国大革命前后,法国制定过7部宪法,然而,几乎没有一部宪法受到人们的尊重,法治秩序的建立一波三折,这成为法国革命过程中,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复辟的重要原因。正如托克维尔指出的那样,法国大革命既是强大的,又是脆弱的。说它强大,是因为它是一场民主革命;说它脆弱,则是因为它是一场缺失了法治的民主革命。法国大革命留给人们的启示是:没有法治的约束,民主是脆弱的,甚至会沦落为暴政的工具。
从中国历史来看,这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深刻教训。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的这段话,就是对新中国建国以来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反思。只有民主,而不注重法治建设,这样的民主是十分脆弱的。
第一课 人权的历程
〖幻灯〗
“人权的历程”这一课设置了两个框题:“人权的足迹”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人权的足迹”主要从世界范围来讲人权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西方人权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主要讲中国近百年来的人权状况。
人权的足迹
〖幻灯〗
“人权的足迹”简要地描述了人类争取人权的历程。
首先概述了人权观念诞生之前的人权状况、然后阐述了人权观念的诞生以及人权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接着阐明了中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立场与观点,最后描述了当前世界的人权发展状况。
〖幻灯〗
专题探究活动“西方国家人权历程的剪影”,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西方人权的发展历程,知道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剪影一一罗马角斗士为例,说明了古罗马时期专制统治下的人权状况;
剪影二以布鲁诺遭受火刑为例,说明中世纪神权统治下的人权状况;
剪影三以莎士比亚、彼特拉克的名言为例,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认识,那是一个人的发现的时代,冲破神权束缚的时代。
剪影四至剪影七,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争取人权的历程。
〖幻灯〗
剪影二的说明
教材图3-2与八年级图5-19的内容是一样的,反映的都是布鲁诺遭受火刑,但侧重点不同,九年级教材则是从人权与神权的对立角度来讲的,八年级教材是从科学与神学的对立来讲的。
〖幻灯〗
剪影三的说明
剪影三的两段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人权对抗神权,但角度有所不同。莎士比亚戏剧中哈姆雷特的台词,是认为人性与神性同样高贵,人不比神卑微,主张以人性代替神性;彼特拉克则认为神有神的光荣,人有人的光荣,作为人应该追求属于人的幸福。莎士比亚强调人性与神性的共性;彼特拉克强调人性与神性的差异。
〖幻灯〗
探究活动练习的说明
第85页图示中的方框,实际是对人权内容的分类,左边方框突出的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右边方框突出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这种分类的依据实际是联合国关于人权的两个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让学生在活动当中体会人权的丰富内容。学生能够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人权,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就可以了。
活动最后两个问题的设置都是以美国为例,共同点是,让学生正确看待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但角度不同,比较“第一个人权宣言”所反映的理想与“我有一个梦想”所反映的现实,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设置问题,讨论:马丁·路德·金的梦在今天是否圆了,是从现实的角度设置问题。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
〖幻灯〗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简要概括了中国近百年来的人权发展状况,阐述了中国的人权观。
课文首先叙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人权状况,当时中国面临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民族危机主要是针对列强入侵而言的;社会危机主要是针对军阀混战而言的;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以得到保障。然后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权状况的巨大变化,中国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拥有广泛、公平和真实的人权;最后概述了中国的人权观,说明了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强调生存权与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要主权来维护。
〖幻灯〗
“国运兴衰看人权——世纪之交的回眸”,反映了中国百年来人权状况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活动由两个案例组成,“从克林德碑的故事到中华世纪坛的盛典”和“长江百年特大洪灾掠影”。
两个案例的设计角度和所要反映的中心思想都有所不同。
〖幻灯〗
“从克林德碑的故事到中华世纪坛的盛典”,侧重的是国际竞争的角度,克林德碑的故事和《辛丑条约》密切相关,反映了上个世纪初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凌辱,中华世纪坛的盛典则体现了本世纪初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崭新姿态,两个事件分别发生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第一年,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中心思想是: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幻灯〗
“长江百年特大洪灾掠影”,侧重的是国内发展的角度,提供了20世纪长江三次大洪水的资料,描述了不同时期的灾情,以及不同时期政府对灾情的处理状况,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中心思想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之所以选择长江水患,是因为长江水患严重,直接危及大半个中国,与广大人民的生存权息息相关。从这一点来说,这一案例最能反映不同政权对人权的保护状况。
〖幻灯〗
总之,“人权的历程”这一课的主题就是,让学生知道中国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知道新中国公民的人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
第二课 人民当家作主
〖幻灯〗
第二课“人民当家作主”,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的职能、公民的民主权利几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主人
〖幻灯〗
“国家的主人”这一框题,围绕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而展开。它首先指出,在我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然后说明,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保障;接着讲述了,人民可以通过选举人大代表来参与政治事务,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途径;最后点明了本栏目的主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幻灯〗
专题探究“走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由两部分组成。“反思‘历史周期率’”意在说明,为什么中国要走民主道路。“人大代表,我想对你说”意在说明,如何实现当家作主,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
教学中应该注意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这一案例,说明我国为什么走民主道路,这样才能体现我们这门课的特点。
〖幻灯〗
教材第91页探究题目有以下选项:
关于人大代表的职责,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A. 听取和收集群众的意见,向有关政府机关反映情况
B. 参与对国家和地方重大事项的决定
C. 参与对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
D. 参与选举任免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
E. 参与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
○ 结合以上三个镜头,细阅下列图片,将正确的字母序号填入图片中的圆圈内。
表面上看,这就是一道普通的填充题,但实际上,这个题目蕴含了重要的学习内容,ABCDE五个选项组合在一起,实际就是人大代表职责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活动掌握。过去,教材中一般都直接把这些职责一一反映在教材正文当中,作为一个个要点让学生来把握,我们在编写教材时,把这些职责放在活动中,并不是降低了它们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从活动中去领会、把握,而不是抽象地去记忆。这一活动是与课标的要求直接对应的。
内容标准:选用、分析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事例。
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指导学生归纳出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若干要点。
人民的公仆
〖幻灯〗
“人民的公仆”正文四段话分别简要地叙述了“什么是政府”、“政府机关有哪些”、“为什么需要政府”以及“政府如何为人民服务”。
这一探究包括两个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
“模拟‘听证会’”,侧重的是制度的角度,以铁路价格听证会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民主决策机制,体会民主决策机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假如我是政府官员”侧重的是官员个人素质的角度,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知道政府官员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特别是在遇到责任冲突和利益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做,体会“人民公仆”的意义。
〖幻灯〗
《思想品德》课九年级教材中也有铁路价格听证会的内容。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从活动设计来比较。
从活动设计可以看出,《历史与社会》侧重政府如何科学决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思想品德》侧重公民如何依照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权利。
守望公共家园
〖幻灯〗
“守望公共家园”的正文部分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描述了公民都可以享受哪些民主权利;一是介绍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
〖幻灯〗
专题探究“行使权利,从我做起”包括两个案例。“一项建议的产生”和“如何投出自己的一票”整个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政治参与程序、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素质。
这一活动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就是:讨论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幻灯〗
注意一下教材97页程序图“郑文建议的产生”,这是对郑文建议产生过程的一个概括说明,但我们设计这个程序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一个具体建议产生的流程,而是要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归纳出任何一项建议产生的程序。
〖幻灯〗
也就是“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选择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收集要研究问题的信息资料”,“编制建议或方案”,“确定实施途径和方式”,“形成具体建议”“选择反映建议的途径”,这样才达到体会政治参与的程序的目的。
第三课 在法治的国家中
〖幻灯〗
建设法治国家,既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的保障。“在法治的国家中”一课从依法治国、公民特征以及正确行使权利等几个方面勾勒了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以法律为准绳
〖幻灯〗
“以法律为准绳”的正文,首先说明了专制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区别,国王就是法律,这是人治;法律便是国王,这是法治。然后描述了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即依法治国,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接着说明,在法治国家中,生活离不开法律。最后指出,在法治社会,懂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生活的主人。
〖幻灯〗
专题探究“比较法治与人治”分为三个部分,“生活在法治社会”通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个图片说明法治社会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意义。“生活在‘人治’社会”列举了中外历史上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归纳人治社会的最突出的表现。从路易十四“朕即国家”的案例可以归纳出,人治社会的一个特点是最高权威是人;从唐律的案例中可以归纳出,人治社会的另一特点是存在特权阶层。“现实生活中的人治与法治”则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归纳人治与法治的表现,最终认识到,要法治不要人治。
内容目标:比较历史与现实中反映人治与法治的具体现象,说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
教学活动:用生动的事例表达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它们有什么特点,实施人治或法治的不同后果,由此理解法治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
这里就着眼于国家的治理,要求学生领悟依法治国的道理。
〖幻灯〗
99页中间的图示应该注意一下,教师教学用书上没有专门说明,它以简明的图示的形式,说明了“依法治国”下的法治国家中,“宪法、法律”与“政府的权力”以及“公民的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图示说明,依法治国至少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宪法和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力还是公民的权利都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行使,简单地说,不仅公民要守法,政府更要守法。
其次,政府在对公民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最后,公民在对政府行使权利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幻灯〗
图片说明
这里需要专门说明的是图3-22“税务员查帐”,编写教材时,最初用的图片不是这一张,而是另外一张图片,反映的是警察检查公民证件,但最后换成“税务员查帐”,原因是,“执法必严”不仅仅针对每一个公民,而且针对企业、事业单位乃至国家政府机关,用警察检查证件的照片并不足以反映这一思想,而且容易给学生带来错觉,以为执法必严都是针对普通百姓的。这也是讲课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幻灯〗
这里还要区别几个概念,一个是“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与法治相对应的,是法治国家的治国原则,它背后的理念是法律至上,国家的一切行为必须遵守法律;而“以法治国”是指用法来统治,把法律作为统治工具,专制国家的法律,就是专制政府用来统治的工具。
在目前许多人的心目中,还是把“法”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一种治理的手段,而不是把它看作包括官员在内人人都要遵守的规则。所以,有必要对“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两个概念区分一下,说明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别。
〖幻灯〗
法治与法制。
“法治”,“治理”的“治”,是指一种治国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特征;“法制”,“制度”的“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国家必然有法律制度,人治国家也可能有法律制度,但是,在法制国家,法律至上;在人治国家,法律只是统治工具。显然,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我是中国公民
〖幻灯〗
“我是中国公民”这一框题是从公民的角度来描述法治国家的特点。正文首先指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含义;然后从社会角色分类入手,说明了公民作为社会角色的特殊性;接着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角度,说明了公民的本质特征;最后指出了公民称号的意义。
〖幻灯〗
专题探究“珍重公民的称号”由两个部分组成。“‘公民’的辨析”,通过辨析,把“公民”与“人民”、“臣民”区分开来;“小保姆与百万遗产”,通过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公民特征。这个专题探究就是要通过活动,强调公民的最重要的特征: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尊严
〖幻灯〗
“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首先说明,公民应该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然后说明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后讲了法律对特殊群体的保护。
〖幻灯〗
专题探究“依法享有自由与平等”由四个案例组成。
“‘言论自由’的辨认”是以言论自由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应该正确行使自由和权利。
“谁用了我的剪纸”、“儿童的发明能申请专利吗?”、“王兵的大学梦”三个案例分别以农妇、儿童、残疾人为中心人物,在设置上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是要强调,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
因此,在教学中,不要把这些案例作为法律常识课上的案例分析来讲,而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案例所隐含的精神,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
〖幻灯〗
内容标准: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要依法为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的权益提供特殊的保障。
〖幻灯〗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与《思想品德》民主法治内容的比较。
○虽然两门课程都注重从现实生活出发设计案例和问题,但《历史与社会》同时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来设计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认识民主与法治对于现代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如探究“历史周期率”、历史与现实中“人治”与“法治”等。)
○《历史与社会》更倾向于从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讲民主与法治,强调的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共性;而《思想品德》更注重从我国国情政策的角度来讲民主与法治,特别是依法治国,相对更具中国特色。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