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国两制[上学期]

资源简介

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之“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本节主要围绕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而展开。香港、澳门的回归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台湾问题是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所关注的大问题。我个人认为这节内容在整册教材中应属于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不仅可以回顾八年级所学的关于香港、澳门的知识,而且可以了解不管台独份子和国际反华势力如何的叫嚣,也无法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顺利完成。
说学生情况
现在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多数直接来源于书本很少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针对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来说香港、澳门的回归影响不深,对这些的了解只是从八年级的学习当中获得。可以说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说是台湾问题了。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尝试分析“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效的小组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联系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回忆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认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台湾问题
个人认为台湾问题首先,它是一个热点问题,全国人民都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其次,从国际时势来看,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不断的进行分裂活动,使我国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再次,台湾问题是我国完成统一大业唯一的一个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势在必行;最后,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学生必须知道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分裂中国的图谋是决不会得逞的。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这一知识点理论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单从字面意识来讲也许比较容易,但要真正的理解、掌握就比较困难了。
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过去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从而缺乏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知识并结合实际生活,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学会科学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准确的价值观。
因此,本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通过师生双向交流,小组互动学习,学生讨论更多种方法,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见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倒计时牌”的图片和香港回归时全国人民和香港人民的喜悦之情的图片等关于香港、澳门、台湾的图片。并且配上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
提问:刚才大家在大屏幕上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了繁荣的香港、澳门,美丽的台湾风光。今 天我们再一次走进香港、澳门、台湾。 了解他们的过去,展望它们美好的未来。
设计目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上课就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利用图片来揭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起到点题的作用。
第二步、众生参与、探讨课题
多媒体展示香港、澳门、台湾的图片。(分别具有三个地方特色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你最想了解哪个地方?(由学生自主选择)
按照学生的选择把学生分成三个方阵分别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
接下来我们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多媒体展示比赛规则:比赛的题目看大屏幕,题目涉及到那个地方就由那个方阵回答,如果回答准确加十分;如果回答错误扣十分,其他方阵通过抢答的方式帮助纠正错误,这一方阵加十分。如果题目为公共题,实行抢答方式,答对加20分,答错不扣分。
设计目的:通过比赛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去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在比赛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团队精神,加深同学间的友情。
香港题
香港是怎样一步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的?(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给英国;1898年,《拓展香港界址专条》中英国又以租借的形式占领了新界。)
香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收回香港对我国有什么意义?(1997年7月1日。宣告了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香港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香港问题通过和平谈判,运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
以上三问设计目的:第一问主要让学生温故八年级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香港的了解。第二问使学生了解香港的回归对我国完成统一大业所起到的作用。第三问使学生了解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和平解决以及承转下一个知识点“一国两制”。
公共题:一国两制
什么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提出来的?
设计目的:“一国两制”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全面理解“一国两制”所蕴涵的五层含义。设计这一问,就是要把“一国两制”提出进行全面教学。
补充:“一国两制”的教学。
一起阅读书本P27《解读“一国两制”》
问:“一国两制”是不是我们能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这一句话就能解释的吗?
设计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过去对“一国两制”认识存在不足。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的归纳总结得出什么是“一国两制”。(多媒体展示“一国两制”的五层特定内涵)
到目前为止,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我们还解决那个历史遗留问题?(澳门)
设计目的:承转下个知识点“澳门”。
B、澳门题
1、澳门大概在什么时候被那个国家强行占领?(明代或400多年前,葡萄牙)
2、澳门在什么时候回到祖国的怀抱的?(1999年12月20日)
3、为什么四百多年前澳门被葡萄牙所占,中华人民共和国却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使它们回归祖国?(澳门的回归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办了以前清政府办不到的事情。)
设计说明:前两问是用于温故学生对澳门最基本的知识点。第三问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香港、澳门回归是在中国不断强大背景条件下完成的。
香港回归以及八年了,澳门也快六年了,在祖国大陆的怀抱中这两个曾经流浪的孩子现在过的怎么样。让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展示今天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老师突然想到了一个著名人士的一幅对联:今逢盛世倍思亲,遍觅中华少一人。
问:有没有同学能告诉老师少一人是少了谁?(台湾)
设计目的:导出台湾问题。
台湾题
台湾自古以来和祖国大陆的联系(至少说出三例),这些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设计目的:第一问主要是温故台湾在古代和近代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使学生掌握宝岛台湾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问承转第一问,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运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和平统一。)
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你们知道有哪些阻力吗?
设计目的:这一问的目的是针对学生对于台独分子和反华势力的理解只停留在边面的情况而设定的。从而导出关于这方面的教学。
多媒体展示:
1. 2004年10月27日,陈水扁宣布“台湾绝对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否认台湾是主权国家的事实”。
2. 2004年11月10日,台湾教育部公布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草案,把中国史与台湾史分开,说孙中山是外国人。
3. 2004年11月18日有消息传出,台湾当局将申请把“中国台北奥委会”更名为“台湾奥委会”,这是在国际上“更改国号”的又一行动。
问:面对台湾当局的这种形式,你想对台湾当局说些什么?
设计目的:发挥学生的自我情感,同时也了解台湾当局的情况。
紧接着展示:书本P28的《盼统一 反“台独”》并要求各方阵派一名代表朗诵于右任先生的诗。
问:这段文字说明了台湾人民的愿望是什么?
设计目的:使学生了解台湾人民热切希望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
接着问:综合上述二问,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要求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目的:使学生掌握台湾当局的所作所为与台湾人民的愿望背道而驰,台独的图谋是永远都无法得逞的。换句话说就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步、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贡献,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因为只有祖国好,香港、澳门会更好!只有祖国强大,台湾回归才会更顺利!我们期待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今天再给大家一个任务:以“盼统一、反台独”为题,课后通过书本、网络去收集有关资料,自制图表或举办展览。
设计目的:学生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关于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知识,单单停留在书本,停留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给学生于任务,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去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