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直面中国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环境问题》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三课时。本课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分析人类因为生产、生活过程中改造和利用环境而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让同学们在认知“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去发现社会问题、去思索社会该如何发展,同时启迪同学们认识到年轻一代在环保方面的社会责任。本课重点:环境问题的成因世界环境问题的表现本课难点: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学生分析】1.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环境问题并不陌生。但是要正确的从理论上去认识: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却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他们虽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要从本质上去系统地认识一个问题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巧妙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2.本课有很大的联系实际的空间,而作为初三的学生是完全有能力很好的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的。这为本堂课向“讨论型”课堂发展提供了条件。3.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而本课内容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基础。4.学生对环境问题方面的认识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因此对于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学生来讲学习本课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意识。【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中:环境、环境问题的成因和世界环境问题的表现。2.明确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无视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结果。3.启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争做21世纪的绿色使者!4.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善于发现问题与思索现实社会的思维。5.帮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式教学启发探究式教学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法【设计理念】1.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大胆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淡化教育痕迹。通过欣赏音乐和自然景观潜意识地教育学生,同时又通过观察破坏环境的漫画图片来体会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对比,强烈的反差促进学生将知识融入生活,联系实际思索社会问题。2.通过音乐和图片的强烈反差引导学生很自然的去问问自己:这是为什么,从而悄然地实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目的,便于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3.通过分组合作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实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准备】1.了解学生的现实环境意识及错误的环保思想。2.收集有代表性的风景自然资源图片、环境损坏严重的图片做课堂演示,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教学的重难点及正面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4.要求学生搜集周边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图片,初步了解家乡桥墩镇的环境现状,并能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见解。【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导思维多媒体: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展示歌词: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展示图片:在歌声飘扬的过程中展示一幅幅自然风光图片。(说明:通过音乐、歌词和自然风光图片从听觉和视觉上去创设和谐舒适情景,引导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起他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音乐和自然风光的欣赏,你们有什么感受?哪位同学能谈一谈。同学发言──(可以多请些同学谈谈)师:教师简评同学发言。那你们对这样美好的环境是否向往呢?同学们发言──师:可是我们的现实环境到底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的观察这些图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环境被破坏的图片,一边展示一边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图片的内容。(说明:通过这些图片与前面那些美好的自然风光图片之间的明显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同学们很容易从感性上去认识问题,从而很自然的激发他们去思考)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些图片的仔细观察,你们又有何感受呢?哪位同学给大家谈谈。同学发言:由舒畅到沉重。师:那么为了让我们有一个舒适的环境,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环境问题吧!(说明:起过渡的作用)二、探究问题、培养思维(一)环境问题的形成1.什么是环境。师:今天我们要弄懂“环境问题的形成”和“了解世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首先,哪位同学给我们谈谈:你认为什么是环境?他又有哪些分类?(说明:使同学们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教师提出质疑)同学回答──师:请位同学评评他的观点。那么什么是自然环境、什么是社会环境呢,哪位同学能不能举一些实例加以说明。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上述内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什么是环境问题。师:那么什么又是环境问题呢?首先请大家来分析这则材料:材料1:缩小了的洞庭湖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每年雨季来临,长江水位暴涨,水位高于洞庭,江水注入湖泊,洞庭湖起接纳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冬季相反。因此,洞庭湖对长江水位起天然的调节作用。但近年来由于泥沙的淤积,湖底抬高,特别是周围地区为了生产而围湖造田,使湖面减少,仅1977年到1985年,其水面就减少了46%。这样,其分洪能力大大降低,致使1998年长江大水之际,中下游地区洪水暴涨,险象环生,直至造成九江大堤决堤,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讨论:围垦湖海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说明:讨论式教学归纳法教学)师:教师简要评析。好了,现在那位同学来为大家总结一下:什么是环境问题。同学总结围湖垦田对环境产生了破环与污染,影响人类自身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活动,如果对环境产生了破坏和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从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不良的影响,这就是环境问题。(说明:纠错扶正,起教师总结肯定的作用)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师:环境问题已经弄清,那么该我么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了。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仔细分析这个关系图,展开讨论。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看看那一组最先得到准确的结论。同学讨论后先后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结论:由于人类的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净化能力,这就造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二)世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1.环境污染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主要是由于人类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而造成了环境问题,那么今天世界环境问题又有哪些表现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和热污染的图片请多位同学分别指出他们属于什么污染。(说明:通过图片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师:请大家联系一下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污染现象呀?谁能举例说说。同学们发言──(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身边社会现象)2.生态平衡失调师:这些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由于破坏了自然规律,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同学们回答:生态平衡失调师:那么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因素又有哪些呢?同学们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因素,可以作适当的补充。师:现在也请大家联系一下实际情况展开讨论:我们国家近些年有没有出现过生态平衡失调的现象?谁能举例说说同学们讨论后回答:1998年的特大洪涝等等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师:那么再看看另外一则材料:材料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是一个林茂水丰的地区,后来由于森林被砍伐,地面缺少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支离破碎,土壤受侵蚀,肥力下降,生产能力降低,单产水平下降,粮食不足,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再去毁林开荒,扩大耕地,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探究讨论:毁林开荒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破坏生态环境,使生态平衡失调。(说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探索社会问题,善于联系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三、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师:知识只有在现实中在更显其价值。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我们桥墩的环境。讨论:请大家结合我们身边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桥墩环境的看法!同学们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到近几年来玉龙湖水质的破坏,附近石灰加工厂时常对周围空气的污染等等,并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指出这些环境问题对我们生活的危害。)教师作适当的点评。(说明:学练结合,针对初三学生培养其分析综合能力和善于联系实际的思维)师:那么你今后将怎样做呢?学生发言──(说明: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师总结:好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表现,了解到目前我们身边环境的现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希望从今天开始大家都能成为桥墩环境保护的绿色使者!(说明:教师的倡导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形成互动,升华了本课主题)附:板书教学后记:这节课的设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们的确比以前被动的接受更认真,更积极动脑发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较好的实现了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节课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索社会问题的思维,帮助学生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新课改的道路上我将不断探索,努力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