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失去平衡的环境 (第4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环境的内涵,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理解环境问题即是生态系统出现不平衡所导致的结果。学会分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特征:一方面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面临一种或多种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某个地区的环境问题具有迁移性的特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转移和扩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忧患意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教学重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环境问题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 收集一些世界上发生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环境问题,分析某一类环境问题的起因与后果。二、导入设计材料或图片 〈非洲的环境难民〉引出: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应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三、新课教学设计1学生自学p56一、二自然段,了解环境的界定、组成及不同时期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2成果展示:你了解哪些世界上发生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环境问题,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起因与后果,谈谈对这些问题的感受等。教师参插一些重大环境问题的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对学生列举的重大环境问题进行分类:生态平衡失调和环境污染。分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特征:一方面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面临一种或多种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某个地区的环境问题具有迁移性的特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转移和扩散。3专题讨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可能影响〉设问1、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知识拓展:〈京都议定书〉的签定,并指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设问2、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知识回顾:我国海岸线的特点和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设问3、气候变暖对我国沿海地区有哪些影响?4预测和推理 气候变暖对本地生产生活的影响。5实践训练想一想:自己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教学后记:本节课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不能很好的理解,打算用一些图片补充说明。对于全球环境问题,学生学得很感兴趣,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后果感到危害很大,引起共鸣。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世界和中国的人口问题过程与方法:认识人口数量的增长是如何引发环境、资源、经济状况及社会变动等一系列变化的,通过学习、讨论能够理解人口因素在整个PRED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国家人口问题的根源和表现,树立人口忧患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人口是PRED系统中的关键因素。教学难点:学会辨证的看待世界人口问题,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差异对本国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小品导入:(大意是)上帝看到地球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于是让时光倒流三千万年,为避免重蹈覆辙,召开了动物世界的会议。会上老虎、大象等动物一致提出,要想解决问题,最好办法是杀死猿类。设问:动物们为何要杀死猿类?(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是由古猿转化而来的。)二、新课教学设计1.小组讨论:人类的活动是如何引起资源、环境问题的?人口过多--向大自然过多的索取资源(资源短缺)--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失调)排放的废弃物过多--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环境污染)2.读图2-5,计算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3.[启思园]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与发展带来的影响。4.[议一议]地球能养活多少人?(课前指定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课本的三个观点,引导学生全面的、辨证的看待人口与自然的关系,人口数量应当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5。[知识拓展] 世界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引出当今世界上主要存在的两种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增长过慢,这两种问题分别对应着目前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6.[合作与分享]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问题〉,接着小组讨论课本上提出的三个思考题,然后派代表阐述各组的意见。在谈到日本的人口问题时,教师适当进行知识拓展:什么是老龄化?中国目前人口数量超过印度,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化的问题,从而我国的人口问题更为复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为探讨中国的人口问题埋下伏笔。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7、[实践与提高]:请你就日本和印度的人口问题,各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教学后记:学生对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影响能够较好的理解,但表达能力有待加强,在讲到人口过少也对发展不利时,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总得来讲有进步。一道难解的题(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一道难解的题却又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会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及分析图表的能力,会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会正确看待PRED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忧患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PRED四者的矛盾及关系 。难点:从历史、现实的角度辨证的看待PRED四者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七嘴巴舌话洪灾让学生展示收集资料、图片等长江洪灾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激发学生强烈的关注。设问1:你们能分析一下造成长江洪灾的原因吗?(学生思考后并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代表回答,并及时点拨和适当板书。并引导学生概括分析—人为因素是造成98长江洪灾的主要原因。(98洪灾的原因:自然因素:(1)流经地区大部分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势大。(2)98年夏季气候异常,集中降水,干支流同时进入汛期。(3)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河道弯曲,又是多路来水的汇合地区。人为因素:(1)长江上游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长江河床抬升(2)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萎缩,蓄洪能力下降。(3)不合理的水利建设)设问2:98长江洪灾给我们什么启示?重点让学生概括出: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并引出主题:PRED四者的矛盾是一道难解的题,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知识拓展:何为PRED?新课教学设计1.[说古论今]:回顾《昔日楼兰古国,今日茫茫沙漠》(七年级上101页)回顾七、八年级知识,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从现实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2。[时空隧道]: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1)引导学生读图2-1、2-2、及其文字说明,并结合八年级学过的相关历史内容,思考问题:两副图分别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建议学生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2-1反映的是史前时期或农业文明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对自然界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2-2反映的是我国的东汉时期,农业文明较为发达,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改造”自然。(2)让学生读图2-3,设问:该图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试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人类可以比较自由的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改造”自然,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从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淮河水质的变化;乱砍乱伐——退耕还林等)3.[反思与感悟]: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教师设问,学生思考并探讨后回答,教师适当点评)(1)让学生读图2-4,设问:你能分析塔里木河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该流域在城市分布上有何特点,你能分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吗?)(自然环境特点:地处欧亚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绕,气候极端干旱少雨,地面大部分被流动沙丘覆盖。城市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塔里木河水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源。)(2)多媒体辅助展示: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前后的相关资料、图片设问:结合图片及课本资料,请你简要分析塔里木河萎缩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3)读教材关于治理塔里木河及其流域内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同建议, 设问:如果采纳了建议一,会给塔里木河的中游和下游带来哪些影响?如果采纳了建议二,又会给塔里木河带来哪些影响?你更倾向于哪种建议?简要说明理由。(建议一的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中游水资源的蒸发和流失,保证下游水量。缺点:耗资多,管理难度大,对中游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塔里木河存在的问题。建议二是一个综合了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方案,从政策、工程、生态建设等多个层次着手解决问题,有利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4.[人地关系大家谈]: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教材上的三个观点,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组长做好笔记,然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PRED四者之间的关系。人类要保护与合理的开发资源,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业:课后调查题:你所居住的地方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即PRED问题)上存在哪些矛盾的、不协调的地方?并请你出谋划策,提出解决方案。教学后记: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看似联系的很近,但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类事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部分学生没有补课,上新课从第二单元开始,还不适应,有待于去关心和感悟,转变学历史与社会的观念,它不是以前的纯历史知识。资源出现短缺(第3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资源的概念,尤其是自然资源以及不同的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与讨论会区分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资源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教学重点:资源的分类教学难点:资源短缺的影响、如何自觉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去年夏天不断断电,要断就断一整天]由电荒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及资源问题。设问:电荒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引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自然资源。二、新课教学设计1以〈我的一天〉为题,请学生谈谈自己一天正常的生活所需要资源。教师板书列举,并请学生根据其是否可以循环使用进行分类。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如: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水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在生产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2[议一议]学生所列举的资源目前的现状怎样?造成这种现状(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3小知识 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即将耗竭的年限4关注资源枯竭问题的教学建议课件:两则材料(1)人--从--众--?森--林--木--?(2)爷爷是打猎的--父亲是伐木的--我是卖根雕的--儿子是卖黄沙的--孙子是--?设问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问2、对两则材料进行合理畅想,并说明这样想的理由。5小组讨论 以〈我的一天〉为主题,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科学利用资源。教学后记:学生对可再生资源不能很好的理解,主要是对循环使用理解不透,如土地资源等,以后只要涉及到这些知识与题目时就要不断提醒,听多了也就明白了,熟悉了。人口警钟须长鸣 (第5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及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书看图分析出我国人口的三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口的老龄化,同时也受到老龄化的冲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看图识图能力,能够分析我国的人口特点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树立控制人口意识。教学重点:我国的人口特点教学难点:我国的人口特点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知识抢答:中国人口知多少?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人口的三个特点。二、新课教学设计1课件 中国人口走势图(1840--2001)设问:分析各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预测今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回顾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相关知识。2计算六国单位面积的人口,比较我国人口对国土的压力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树立人均观念。讨论人口过多给我国带来的影响。3读图2-15及右边的文字说明补充: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资料分析我国人口的素质特点及其对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4读图2-16,说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小组讨论:我国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应对的措施,倡导敬老爱老的美德。5知识拓展:分析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变化的原因。6辩论赛: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课前准备:选取12位同学分两组组成正反双方,并收集相关资料,其余同学做拉拉队。注意方面:(1)活动最后不要求学生支持某一方的观点、结论。(2)教师须指出双方观点均有片面性,应全面地分析人口问题。(3)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上述观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重要的是要使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适应。教学后记:本节课学生学的很轻松,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说的稍微过多,这堂课其实可以完全交给学生,做几个题来证明学生的自学的效果就行,但又考虑到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学习习惯很不好,所以不放心,这是个矛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二(1)一道难解的题.doc 九二(2)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doc 九二(3)资源出现短缺.doc 九二(4)失去平衡的环境 .doc 九二(5)人口警钟须长鸣.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