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一课战后世界的新格局(1)
——两极与冷战
教学目的
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教学重点
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难点
“冷战”及美苏争霸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两极’与‘冷战’”──雅尔塔会议本是召开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次重要会议,应在八年级下册教材与“二战”集中讲述,但鉴于它对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深远影响,编者将其作为九年级教材的开篇。课文选取了20世纪国际格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冷战”,并以其形成与发展为线索,言简意赅地勾勒出1945~1989年间世界格局的基本态势。
讲授新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期间美苏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对当时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认识到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敌对一双方是有合作的可能的。)
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师作简要解释让学生大致了解就行。
两极格局的形成。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开始反共反苏。1949年“北约”成立。
(2)1955年,苏联和7个社会主义成立“华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 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2、○ 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3、○ 结合课文,说说杜鲁门演说的核心内容。(美国要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即实行“冷战”政策。)
4、教师应充分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5、○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活动答案】
○ 这一活动主要训练和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同时加强史地知识的联系与运用。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
○ 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和南斯拉夫。
板书设计 1949北约成立(美国为首)
两极的形成 东西方对峙
1955华约成立(以苏联为首)
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冷战
冷战
50——80年代美苏争霸
教学后记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头绪多,涉及不少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概念,不可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在探究学习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理解课文选取的每个案例的意义,及案例与案例之间的联系。评价应侧重学生是否能大体说出当代世界格局的特点,能否从多种角度看待、分析某个具体事件。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2)
——进入社会主义
一、教学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阐述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之后,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背景。从1953年到1957年,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教材通过专题探究“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大量真实丰富的背景材料,图文并茂,再现当年轰轰烈烈的激情岁月,以及创下激荡人心的成就和在此程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人物。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会收集反映历史特征的素材,提高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展示、回顾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优秀人物为祖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崇敬之情,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感悟“搞好经济建设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体会在和平的年代里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3.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取得的瞩目成就以及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4.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历史资料的再现和感受去了解历史,并且可以在课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拜访家长和长辈,有条件的可以收集一些反映关于本课时相关内容的资料,可以是语言录音、书籍、报纸及访问记录等等)。结合课件制作的准备和及时调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采用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或者发表个人观点等多种形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感觉“历史就在身边,生活就是历史”的观点,也充分利用本课时引导学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关影像资料、图片、表格框架、板书设计)。
学生准备:课前通过拜访家长或者长辈、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有关反映在“一五”经济计划期间的资料(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故事或者对于历史的感受)。
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上节课,我们认识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原因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新中国有能力改造、保护好自己,有实力建设好家园,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中国!那么,在这一时期里,祖国大地上又在发生了哪些重要事情呢?我们有很多家长或长辈可能就成长于这个年代,他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是如何描述和回忆的?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交流讨论,一起来感受那个年代。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要求各小组派代表阐述交流讨论的感受。
【承转】从同学们了解收集的资料和交流来看,究竟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祖国大地上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呢?
【课件展示】“新一汽研发自主产权的红旗轿车有望2006年上市”的资料展示,链接到中国第一辆红旗轿车诞生的影像资料。
【提问】1956年,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的问世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略)
【总结】对,意味着我们新中国在重工业、汽车制造业上有了质的飞跃。那么,汽车的生产离不开什么原材料?(钢铁)好,让我们去看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的情况。
【课件展示】
材料一:鞍钢的历史影像资料以及图片展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后鞍山钢铁公司的情况对比)。
材料二:毛泽东曾经这样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提问】看完了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一五”计划之后,毛泽东对于当年的感慨是否有了新的希望?(“一五”计划前重工业落后,重工业发展的基础薄弱;“一五”计划后我们的钢铁制造业开始恢复,为重工业发展奠定基础等,有了新的希望。)
【叙述】是的,正是鞍钢的恢复发展,为我国的钢铁原材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契机,我们去看看,在“一五”计划里重工业领域中取得的其他成就。
【课件展示】
1956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图片或影像资料)。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功生产第一批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的“解放”牌载重汽车。
1958年,试制成功“红旗”轿车。
1959年,装配出军用“越野”车。
【归纳】这些都体现了新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钢铁、汽车制造业上的可喜成绩。另外,还在哪些领域里捷报频传呢?同学们结合教材图1\|19,探讨“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归纳】对,不仅在重工业领域中钢铁、汽车制造业在恢复和起步,在交通运输等其他方面也取得骄人的成绩。
【课件展示】点击链接其他领域的重大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等图片展示)。
【承转】我们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大地上,东北、西南、东南等地区都在不同领域里取得这些令人鼓舞和骄傲的成绩,接着让我们再次回到我们的父辈、祖辈当年的历史岁月里,去了解一下又是谁创造了这一个个奇迹。
【课件展示】劳动模范孟泰的资料,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爱国民族资本家在纺织行业里救国图强的画面,农民们采用新农具利用新科技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情景。
【叙述】正是这些不同身份和角色的人们投身于这样激情燃烧的岁月,把自己的爱国情怀投入到积极的劳动工作或开发研究中来,才使得我们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承转】刚才在看到上海信大祥公私合营热闹场景的资料时,感受这无私的爱国情怀之后,不免疑虑:在“一五”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活动】角色扮演:学生可扮演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改造的资本家等不同角色,通过对话或内心的独白表达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踊跃参加国家建设的无限激情,也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创设一些矛盾冲突情节,比如演绎资本家在企业的公私合营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教师应及时点评和肯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感知能力。)
【总结】同学们的表演很精彩,把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所能遇到的困难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但是,我们国家克服困难,结合实际,顺利地完成了“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
【课件展示】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合作社成立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总结】到1956年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党中央的号召,根据自愿原则,发挥各行各业的热情,用和平而有效的方式完成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基础,让一代人的百年梦想变为现实。
三、问题研讨
围绕“一五”时期的建设成就展开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并且感受人们在那个时代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激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绪和激发报国的激情,充分感悟到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深刻道理,也深刻领悟经济建设需要良好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拓展延伸,结合当今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说说和平稳定的重要性。
教学后记
本课以巩固新生政权、进入社会主义、失误与挫折和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四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方面反映了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即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这一历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所走的弯路。要求学生能辨证地全成地看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在认识上有一定困难,老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正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3、第二课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1)
——巩固新生政权
教学目的
了解 抗美援朝、肃清反革命、土地改革等问题。
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认识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及在这一历程中经历的曲折,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坚定社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
抗美援朝
教学难点
新生政权的巩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这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工作却相当艰巨。新生的国家面临巨大的困难和严峻的考验。不法资本家还在兴风作浪,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在很多地区,广大农民所关心的土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民党旧政权留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和土匪还在不断地捣乱破坏;美帝国主义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的进攻也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斗争。
讲授新课
让学生读图1-11和图1-12及其文字说明,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 我们友好的、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弱小的邻国遭受强国的欺凌时,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 当侵略者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时,我们能够无动于衷吗?
○ 当美帝国主义将第七舰队开到我国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公然干涉我国内政,通过侵略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扼杀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阴谋昭然若揭时,除了出兵反抗,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 归纳上述内容,说说中国为什么要组织军队入朝作战。(这是由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周边形势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军就越过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如果让美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势将难以安定地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的气焰势必更嚣张。因此,抗美援朝不仅与新中国的国家安危密切相关,也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相关。)
○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美帝国主义的进攻已经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中国出兵是迫不得已,既是为了支援朝鲜的反侵略斗争,也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所以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活动答案】
○ 见上,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环境和宝贵的时间。
2.对抗美援朝经过和结果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读图1-13及其文字,让学生了解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 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如何?(中朝军队取得了胜利。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
○ 面对如此强大的美国,我们是怎样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的?(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是胜利的主要原因。)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可指导收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如黄继光、邱少云等。
【活动答案】
○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美国军队远离本土作战,战线过长,而且对地形和作战条件不如中国军队适应。如,中朝军队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物资,虽然在一些方面受到极大限制,但却机动灵活,不受公路的制约;只要有路可走,他们就可在正面、侧面,或敌后进行作战。而联合国军队却恰恰相反。它必须依靠卡车在公路上运送给养,而公路最易被路障所截断。
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在作战方面训练有素,尤其善于打夜战;敢拼敢打,充满气势和决心。侵朝战争是非正义的;而抗美援朝是正义战争。
板书设计
抗美援朝
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
巩固新生政权
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
教学后记
本课涉及的内容很多,不必要求学生记住所有事例的具体细节,只要求他们能够把握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内容即可。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体会并感悟新中国成长的光辉与曲折。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2)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教学目的
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教学重点
殖民体系的瓦解
教学难点
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整个亚洲,只有日本是帝国主义国家,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就是半殖民地,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奴役,因此,要求摆脱殖民统治是各国的共同愿望。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东亚和东南亚进行了疯狂的侵略,被侵略地区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抗击侵略者,对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战结束后,一些国家抓住日本投降后殖民统治崩溃的短暂时机,迅速掀起了争取独立的运动。
讲授新课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具体表现在哪些方成?)
○ 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 为什么会议期间会出现反对共产主义、影射攻击中国的情况?(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虽然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但帝国主义并没有停止活动,它们极力进行挑拨,致使少数国家代表提出反共言论,会议一度出现混乱。)
○ 中国代表团又是怎样应对的?(周恩来总理发挥外交才能,识破了帝国主义的破坏行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认为各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与团结。这一原则的提出打破了会议的僵局,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广泛支持,促进了亚非的团结与合作。)
【活动答案】
○ “五项原则”的提出符合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它又是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下,它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 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二、各国对现代化追求。
○ 1973年的“石油危机”有哪些表现?(油价上涨、油源减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经济下滑。)
○ “石油危机”是通常意义上的石油短缺吗?(中东几大产油国石油储量仍很丰富,危机主要是由于石油禁运和油价上涨而导致的。)
○ 透过石油危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阿拉伯国家不甘心继续做帝国主义廉价的原油输出国,而决心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源优势,使阿拉伯国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埃及纳赛尔政府收归苏伊士运河说明了什么?(埃及虽然在1952年获得独立,但革命任务尚未完成。埃及收回了运河所有权,捍卫了民族主权,是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化。)
【活动答案】
○ 历史上,非洲曾遭受过英、法、德、意等国的殖民统治。
○ 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到黑海的康斯坦察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过好望角可缩短86%的距离;同样,从荷兰的鹿特丹到日本的东京,也可缩短23%的距离。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占全世界海运货物总量的14%。苏伊士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3年,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5.7亿美元。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
【活动答案】
○ 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东与拉美产油国开始凝聚成一股重要的力量。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中,石油不仅作为资源,而且作为遏制性武器,成为阿拉伯产油国与欧美强国较量的重要砝码。石油危机把“石油输出国组织”从一只纸老虎变成了国际上必须慎重对待的持久力量,对世界石油的产量和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这些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崛起。
○ 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的完成,结束了殖民统治时代;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等事件。
板书设计
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浪潮
殖民体系的瓦解 1955年亚非会议
殖民时代的终结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
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亚洲四小龙
七十七国集团
教学后记
这部分课文容量大、头绪多,内容杂,建议教师紧紧围绕教材提供的案例适当拓展。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讲解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把握当代世界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