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下学期]

资源简介

教学目的
比较、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知道南北问题的渊源、表现,认识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对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从历史上追溯南北问题出现的各种因素。此外,从现实来看,南北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材中的数据表明,当今世界的现状就是南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 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斗争是一个漫长、激烈而又艰苦的过程。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合作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阻力,但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教学重点
造成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
教学难点
数字对比
新课导入
用教材案例
讲授新课
一、“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
1.南北差距
教师在教材案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补充。教师可提供相关材料,供学生讨论。
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举行了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处理南北关系问题上各国首脑各持己见,现将外国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报道摘录如下:
材料1:加蓬总统奥马尔·邦戈说:你们利用了非洲,而当你们吃饱了肚子的时候,你们却要非洲不要那么别扭。
材料2:赞比亚总统说,发展中国家受到了他们所欠的千百亿美元债务,以及对他们的出口的限制和为改善他们的经济而实施的国际计划的束缚。
材料3:古巴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指出:虽然这里的与会者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在一个原材料贱买工业品贵卖因而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世界上,是不会有社会发展的。最需要人才的国家,人才被掠夺;利率越来越高;外债高达1.5万亿美元,造成严重恶果;资金从穷国流向富国。他指出,在存在妇女和种族歧视的地方,是不会有人权的。在自私自利的地方,是不会有团结的。他还揭露了霸权主义和任何借口对第三世界小国的干涉。他说,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社会发展的。
让学生联系教材中的三个案例与上述材料,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
○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会议上有不同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发展中国家从自身现实的经济状况出发,客观陈述了目前南北差距愈拉愈大的现实,希望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而南北之间不平等贸易、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限制是南北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具体到非洲国家之所以社会发展落后,既有当年西方国家殖民统治的历史原因,也有南北经济不平等、不公正的现实原因。)
○ 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南北矛盾?(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南北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真正的公正合理、平等互利;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世界发展的重点,发展中国家也要搞好自身的发展;反对把政治问题同经贸问题混为一谈,在处理经贸关系时不得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活动答案】
○ 1999年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4 652.57美元,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13.46美元,二者的差距为24 439.11美元(注意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单位保持一致)。
○ 发达国家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位于南半球。
○ 由于历史上英、法等国家在亚非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长时期的殖民征服、掠夺或统治,列举起来比较困难。建议根据八年级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提炼、说明。如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国曾遭受英、法、美、日、德等多个国家的殖民掠夺等。
2.数字对比
直接利用教材展开活动,让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活动答案】
○ 出现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虽然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但在经济上仍然没有摆脱被剥削、被掠夺的地位。西方大国变换手法,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和控制,也就是经济霸权主义政策,教材中所列举的对外贸易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 这种贸易状况会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的不平等现象,由此埋下战乱、疾病等不安定的种子。
3.对非洲苦难的延续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提前准备有关非洲的地图、自然风情和人们生活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史地知识,说一说自己对非洲大陆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结合图1-54及相应的文字材料,以卢旺达种族冲突造成的大屠杀为例,了解非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着重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材料,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讨论,就教材中列出的三点原因,分别作出自己的说明,由此体会“发展”的意义。
【活动答案】
○ 出现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虽然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但在经济上仍然没有摆脱被剥削、被掠夺的地位。西方大国变换手法,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和控制,也就是经济霸权主义政策,教材中所列举的对外贸易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板书设计
南北差距
南北关系与发展和主题 数字对比
非洲的苦难
教学后记7、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教学目的
运用史实,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以及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任务。
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说明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通过具体案例,认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和平的主要因素,体会和平对世界发展的意义,树立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北约轰炸南联盟、“9·11”恐怖袭击、巴以冲突等新闻片段,提出问题:“这些事件说明了什么?”“这些事件都是对当今世界和平的极大威胁,如果我们整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结果将会怎样?”在学生得出和平重要性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冷战“结束后的和平主题
1.苏联解体
准备一张苏联解体之前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当时苏联的势力范围。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描述,与图1-44进行比较,提出以下问题。
○ 解体后的苏联分裂为哪些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
○ 苏联解体带来的主要变化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同时它还宣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北约东扩
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他们利用地图分别负责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组同学结合苏联解体和前面学过的华约组织的相关内容,分别列出华约组织的成员和苏联解体后的15个国家名称。一组同学则利用图1-45,列出北约几次扩张的国家名称。
然后将两组探究的结果呈现给所有学生,并提出以下问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多年来,华约组织和北约组织成员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时加盟的国家有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8个国家。北约组织成立初的成员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和英国12个国家;1952年土耳其和希腊加入,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1982年西班牙加入。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宣布解散,其中一些国家先后加入北约,过程如图1-45右边的文字解说。)
○ 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华约与北约力量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势力的削减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扩张,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的挫折。)
活动中,教师还应紧紧围绕本专题后的问题展开,让学生作出较为合理的回答。
【活动答案】
○ 第一次:华沙-波兰、布拉格-捷克、布达佩斯-匈牙利;
第二次:维尔纽斯-立陶宛、塔林-爱沙尼亚、里加-拉脱维亚、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索非亚-保加利亚。
○ 苏联解体导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过渡的重要时期。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使原来被美苏争霸所掩盖的各种矛盾、争端凸显出来,甚至形成对抗冲突。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些民族冲突、南北对立、贫富差距和宗教争端等,就反映了这些情况。此外,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包括欧盟和日本等在内的国家集团或世界强国同时并立,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在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没有形成前,这一局面还将在较长时间里存在下去。
3.盼和平与挑战和平
这一部分的案例较多,教师可直接利用教材上的内容展开。建议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负责一个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后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讨论。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提示学生结合其他三个案例思考问题。最后,每组可由一个代表作总结性发言。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应注意加以引导,提高他们客观、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建议教师联系最新的时事热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相关的案例有,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发生的爆炸事件,以色列暗杀巴勒斯坦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兰提斯等一系列事件反映出来的巴以冲突的进一步加剧等。通过联系国际时事和焦点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结合新闻报道,关注最新的国际问题,并加深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活动答案】
○ 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
○ 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袭击就是恐怖分子对美国政府的一次报复,但它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和平造成极大威胁。
○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键是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向,运用相关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发表见解。
板书设计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北约东扩
盼和平与挑战和平
教学后记
本课牵涉到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基本上是学生通过媒体接触到的一些概念和重大事件。由于这些具体概念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比较复杂,因此,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或对此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只要能够知道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及新世纪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即可。对于教材中的案例和数据,不要求学生记忆,关键是能够通过有步骤的学习,了解上述主要内容的基本线索。同时,也应注重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年代
一、教学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教材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段历史,理解伟大成就的取得不仅靠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也是党和国家正确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让学生认识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道。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意义;知道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及成就;学会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变,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通过分析讨论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党的战略决策方针的正确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改革开放的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4. 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法、讨论—发现法。
5. 教学准备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培训资料教学设计与反思JIAOXUE SHEJI YU FANSI课前布置学生:采访长辈或当地老人,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和农村家庭生活的变化;了解本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变化;收集实物或图片资料,调查某种生活物品的变化情况。
教师准备:音像、图片等资料。
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演示】MTV《走进新时代》及《纪念小平百年诞辰》,创设情境。
【提问】你眼中的邓小平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新课教学
【活动】
1. 缅怀邓小平。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资料并思考问题。
学生归纳分析全会的决策及意义。
【总结】对于邓小平的历史功绩,江泽民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可见全会具有重大意义。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访谈和调查后的感受吧。
【演示】感受不平凡的变化。
【活动】小组限时汇报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小品表演、实物、图片展示或播放《深圳纪实》的剪辑短片等形式汇报。
【总结】从同学们的精彩汇报中,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各地,农村和城市人们的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感到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
【承转】同学们,我们再来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
【提问】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取得哪些成就?
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略谈计划体制存在的弊端。教师举例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所有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
【总结】看来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富裕,一定要改革。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使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三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虽然世界风云急剧变化,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承转】中国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探究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开放又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演示】《对外开放格局形势图》。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过程;正确看待开放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提问】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总结】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应当吸取和利用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承转】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4页的材料:《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
【提问】深圳和浦东的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深圳与浦东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总结】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的伟大转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演示】材料: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提问】最能反映三位伟人有代表性的历史时间是什么?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指的是什么事件?三位伟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哪些重大贡献?
【小结】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进程。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车轮,它必将使中华民族经济腾飞。
【作业】各班利用收集的资料开展“改革开放成果”展览活动。
三、教学后记
本课时主要想让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要注意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要切实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知识的讲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本课时教学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感悟的过程。
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特征:活动性、生活性和发展性。我们如何以“生活性”为切口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呢?引导学生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心现实社会的发展,尝试综合观察现实社会的需要,这些对提高教学效果极为重要。
本课时涉及较多概念,学生虽经常说,但不一定理解,可以通过具体实例解释清楚,有的不必展开讲(比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6、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一、教材分析
1. 课标要求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2.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与再现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及其意义,深刻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尝试分析“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3)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是不得人心的。
3. 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4. 教学难点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5. 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6.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用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导入新课。(将《七子之歌》中的香港、澳门、台湾的诗词以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FLASH动画,配以《七子之歌》的音乐,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欣赏。)
【提问】刚才大家在大屏幕上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总结】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了繁荣的香港、澳门,美丽的台湾风光。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香港、澳门、台湾。了解他们的过去,展望它们美好的未来。
设计目的:用动画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上课就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三组图片和诗揭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起到点题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香港、澳门、台湾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先想了解哪个地方?
三个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选择哪一地方,就先讲哪一地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专题一:香港
【提问】关于香港,同学们都了解哪些?(若学生提到香港回归,教师可将学生的话题展开,讲述香港回归的过程。)
【叙述】你们有没有在1997年7月1日零时看到英国米字旗缓缓降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的庄严时刻?下面就让我们再去重温那令人激动、令人振奋的时刻(播放录像: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大约2分钟)。
【提问】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老师突然想起一首诗: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请同学们结合香港回归和刚才这首诗提出你想了解的和你不懂的问题。(学生讨论提问,略)
【总结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说是百年的耻辱和百年的梦想?为什么全国人民如此盼望香港回归?香港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讨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① 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给英国;1898年,《拓展香港界址专条》中英国又以租借的形式占领了新界。
② 香港是我国领土,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都处于重要地位,香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国际上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自由港口。香港回归,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
③ 香港问题通过和平谈判,运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
【提问】下面我们就重点来讨论“一国两制”,请同学们就“一国两制”这个名词提问。
①什么是“一国两制”?
②“一国两制”是怎样形成的?
③“一国两制”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讨学生所提问题。
【总结】“一国两制”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其实它的伟大实践不只表现在香港问题的解决上,还表现在解决澳门问题上。12月2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大家知道为什么特殊吗?
【承转】1999年12月20日,同样是一个令人难忘而振奋的日子,因为五星红旗又在澳门冉冉升起,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一百年前清政府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四百年前澳门被葡萄牙占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却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使它们回归祖国?(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等。)
【提问】香港回归祖国已经整整七年了,澳门回归也已整整五年,我们看到是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回答,略)
【总结承转】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澳门继续保持着繁荣、稳定。大家知道2001年是中国喜事连连的一年,香港回归四周年、澳门回归两周年、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召开。当时一位非常著名的人士写了一副对联:今逢盛世倍思亲,遍觅中华少一人。你们知道这幅对联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略)
【总结】是的。虽然喜事连连,但祖国母亲的心里却还在流泪,因为还有台湾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一条海峡阻隔着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首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望!/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运用FLASH做成动画,并配音乐,请一个学生朗诵。)
【提问】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略)
【提问】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诵有什么样的感受?
【总结】于右任先生强烈盼望祖国统一,我们也强烈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谁能用史实给我们说说?(学生回答,略)
【提问】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运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和平统一。)
【承转】但是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你们知道有哪些阻力吗?(学生发言,略)
【多媒体展示材料】
1. 2004年10月27日,陈水扁宣布“台湾绝对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否认台湾是主权国家的事实”。
2. 2004年11月10日,台湾教育部公布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草案,把中国史与台湾史分开,说孙中山是外国人。
3. 2004年11月18日有消息传出,台湾当局将申请把“中国台北奥委会”更名为“台湾奥委会”,这是在国际上“更改国号”的又一行动。
(通过材料分析台湾回归的阻力。)
【承转】面对台湾当局的这种形式,你想对台湾当局说些什么?
【叙述】虽然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遇到了来自台湾当局的阻力,但我们相信台湾回归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实现祖国统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人民在为此而努力着,如刚刚过逝的辜振甫先生,他为推动民族和解所表现出的那颗赤诚之心,将为中国人所铭记。
【总结】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贡献,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因为只有祖国好,香港、澳门会更好!只有祖国强大,台湾回归才会更顺利!我们期待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