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教学目的了解中国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通过具体实例,比较分析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点。教学重点中国不同社会阶段的人权状况教学难点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04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是进行了宪法的修订,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我国人权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那么,你们知道我国人民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讲授新课1.克林德碑的故事和中华世纪坛的盛典先让学生回顾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等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处境。然后,向学生解说光绪皇帝为克林德碑书写的碑文(见“内容点析”),最后让学生就克林德碑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清政府为侵略者立碑?为什么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反而被自己的政府处死?(因为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列强的强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只能按照条约的规定,为入侵者立碑。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本来应该成为民族英雄,但清政府迫于列强的压力,将恩海处死,作为赔罪。)○ 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国家没有主权,人权就难以得到保障。)然后,结合中国申奥的图片、影视资料以及申奥成功后各地人们进行庆祝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申奥成功这一盛事,然后让学生讨论:○ 中国为什么会申奥成功?(国家富强、人们生存状况的改善是申奥成功的重要保障。)最后,让学生阅读“中国百年奥运历程的片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把“内容点析”中的相关材料或自己收集到的相关材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事件的背景有更清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908年的中国是否有能力举办奥运会?(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对外主权受侵犯,对内人民的生存权都受到极大的威胁,根本没有能力举办奥运会。)○ 1932年,为什么日本人会拟派中国人参加奥运会?(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我国的领土,侵犯我国的主权,企图利用奥运会之机, 把他们在中国一手制造的“满洲国”推向国际舞台,以骗取世界各国的承认和国际社会舆论的支持, 使所谓的“满洲国”合法化。)○ 中国运动员在1936年奥运会结束回国时买不起船票说明了什么问题?(代表中国的运动员买不起船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而他们遭到外国人的耻笑,说明了在国家、民族衰落的时候,中国人的人格尊严也难以得到维护。)○ 为什么说“最近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人权状况最好的时期?”(中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都得到了维护,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飞跃,这是世界人权历史上的巨大进步。)○ 为什么说“北京主办奥运会是世界人权事业的胜利”?(占全球人口近1/4的中国主办奥运会的权利与愿望得到尊重与维护,也是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承认,同时也会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活动答案】○ 只要学生能够大体上做出概括说明就可以,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等等。○ 从百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变化以及外国人对中国人评价的变化等可以看出,国运衰落时,人权很难得到保障;国运昌盛时,人权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总之,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2.长江百年特大洪灾掠影课文所提供的只是历史上长江三次洪灾的掠影,教师可结合课文,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列表(如下表)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最后让学生在图表的基础上分析说明课文提出的问题。年份 洪水水位 受灾面积 受灾人数 死亡人数 政府出动的人力、物力1931 武汉最高水位为28.28米 15公顷 2800多万 14.5万人 数百工人、10部水车、3台抽水机、5000条麻袋、10吨芦柴1954 武汉最高水准为29.73 360万公顷 1800万 3.3万人 防汛人员20多万1998 长江大部分江段水位比1954年高出1米多 2120万公顷(全国) 2.23亿(全国) 1320人 出去官兵433.22万人次、动员车辆23.68万次、转动物质7892万吨3. 国运兴衰看人权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假设情境,考查学生对这一部分的掌握情况,比如:○ 如果你是一个制片人,想拍摄一部反映中国百年人权巨变的电视纪录片,你会怎样选取素材?从哪些角度进行拍摄?你希望向观众传达怎样的信息?○ 如果你作为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面对西方某国记者对中国人权问题提出的责难,你将怎样反驳他?【活动答案】○ 从汛情和灾情两方面来看,三次大洪水造成的受灾面积范围都十分广,造成的死亡人数却依次减少,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31年大洪水期间,国民党政府在处理灾情方面不力,只动用了少量的人力物力,在急救物品的管理方面也十分混乱,导致疫病蔓延,人民伤亡惨重,而且善后处理工作草率。1954年大洪水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处理灾情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是1931年国民政府投入的百倍以上,大大减少了灾害所带来的损失。1998年,虽然我国长江等流域发生了大面积的水灾,受灾人口众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充分调动人力物力,使人民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中国政府对长江三次大洪水的灾情处理状况表明,在旧中国,由于国家的衰落、政府的无能与腐化,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以得到保障;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生存权真正有了保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物质基础方面,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从而为保障人权奠定了物质基础。制度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保障人权所发挥的作用。精神状态方面,强调在抗洪过程中形成的抗洪精神对于保障人权的意义。板书设计中国和有权变迁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权事业揭开新篇章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人权得到充分发展中国人权历程的启示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民族的兴衰中国的人权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教学后记虽然人权是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世界各国对人权的看法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人权的概念作抽象概括或者说明,评价应侧重于学生能否概述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能否根据有关资料,比较说明中国人权近百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中国的人权观。在人权观有认识上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强化认识。21、人权的足迹教学目的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以美国为例,说明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实现人权仍然任重道远。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权的发展历程,知道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教学重点人权的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不同的时代人权的概念和内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当代社会,‘人权’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说要‘维护人权’或者批评某人‘侵犯人权’。大家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与人权有关的故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看来,人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们知道人权是怎样来的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看一看人类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为所要争取的人权内容是否相同?试说说有什么不同?不同。生命权——自由平等权——社会经济权——政治权利和自由2、“天赋人权”观念诞生的背景,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这一观念最初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启蒙运动是17~19世纪初,在欧洲各地先后兴起的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潮。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们看来,封建专制制度扼杀自由思想,造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因此,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议一议: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人权的内容是一样的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权问题?我们应该用辨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发展的: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眼光看问题。说一说:马丁。路德的《我有一个梦想》说明了什么?人权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实现理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活动活动目的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权的发展历程,知道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剪影一和剪影二意在让学生了解在西方古代奴隶制社会和中世纪的神权统治下,广大民众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剪影三旨在让学生知道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和思想家对人的认识,了解人逐渐冲破神权的思想牢笼,发现并歌颂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剪影四至剪影七是让学生结合人们争取人权的经典片段,体会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争取人权的历程。活动最后两个问题的设置都是以美国为例,让学生正确看待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前者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设置问题,后者是从现实的角度设置问题,前者意在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后者意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剪影四、剪影六和剪影七主要反映的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选举权、种族平等权等,和第一个方框相对应;剪影五主要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集中在劳动条件方面,和第二个方框相对应。教学后记虽然人权是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世界各国对人权的看法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人权的概念作抽象概括或者说明,评价应侧重于学生能否概述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能否根据有关资料,比较说明中国人权近百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中国的人权观。23、国家的主人教学目的1. 了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2. 知道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各种民主形式,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通过具体事例,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3、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主人翁责任感。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直接提问:“你们知道课本89页上面的图标叫什么吗?谁能说说它的来历和象征意义?”(见“内容点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简要解说,然后导入课题。1. 反思历史周期率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一下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然后提问。○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说说1945年7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1945年7月,抗日战争就要取得胜利。)○黄炎培和毛泽东的这番谈话的中心内容与当时的形势有什么关系?”(对于战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胜利前夕就成为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国共和谈也已经摆上日程。)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之后,教师可以用表格形式来引导学生举例印证历史周期率(课前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比如,王安电脑公司的兴衰、秦帝国的灭亡、苏联的解体等等)。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事例个人 家庭(族) 团体 企业 地方 国家 【活动答案】○ 秦帝国的兴起和灭亡,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可谓“其兴也勃”;可秦始皇去世不久,帝国就分崩离析,可谓“其亡也忽”。○ 在中国古代的专制社会里,广大的人民基本上被剥夺了管理国家的权利,不可能参与决策以及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政府没有人民的监督,国家的政策往往取决于最高决策者个人的好恶,因此,每当最高决策者发生变更,国家的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人亡政息”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可谓比比皆是。实行民主制度之后,情况就不同了。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得国家权力真正属于人民,同时,民主制度也保证政策的制定、执行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而变更。因此,毛泽东认为“民主”是避免“人亡政息”的新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建设也蒸蒸日上。但是,“文革”十年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同时,决定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从此,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前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制度保障。这说明,毛泽东的话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 人大代表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不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这三个事例,教师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举出更多的反映人大代表其他方面职责的事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句话,可以通过“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活动展开,可以让学生扮演人大代表,进行一番自我介绍。让学生按照下面几个步骤来进行:①确定自己代表的单位或团体;②明确这一团体或单位对自己的期望;③ 说出自己要履行什么职责;④ 自己能够行使什么样的权力;⑤ 如果你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你会如何做;⑥ 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该怎么办。然后,让学生讨论:假如我是选民,我将选举什么样的人当选人大代表?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并要求学生适当说明考虑或不考虑的理由。① 要不要考虑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② 要不要考虑学历?③ 要不要考虑民族?④ 要不要考虑职业和收入?⑤ 还应该考虑什么?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是比较开放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和阐述加以适当的评价。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偏离有关“历史周期率”的思考去写寄语,尤其不能写成一个向人大代表反映某一具体事情的信件(比如反映小区出现的治安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是下一课时的内容),其中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历史周期率”的认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对人民代表的期望;自己的抱负与理想。将写好的寄语进行交流和评选,由同学投票选举大家认为最出色的寄语,将推选出的寄语制作成展板在班级展览。【活动答案】○ 图3-13──C;图3-14──D;图3-15──E;图3-16──B;图3-17──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通过选举人大代表,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表达、反映自己的意见。广大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人大代表,来参与国家的决策、管理以及对政府的监督。比如,镜头一和图3-17就反映了人大代表倾听群众心声和意愿;镜头二和图3-14、图3-15、图3-16反映了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与国家决策与和管理;镜头三和图3-23反映了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对政府机关工作进行监督。这些都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教学后记本课时主要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它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系统介绍我国民主制度的内容,而是着重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民主,不需要学生从学理上去把握民主制度的各种条文规定,重点在于看学生能否从探究过程中去把握民主的实质,能否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去理解民主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民主的优越性,体会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对于发展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24人民的公仆教学目的1、学生知道什么是政府、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以及如何才能使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解我国政府权力的来源、政府的职能,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民主决策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公仆的意义。教学重点政府的职能教学难点政府权力的来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收集2002年1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铁路价格听证会的相关材料,课前播放这次听证会的影视片段。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1. 模拟“听证会”由于活动提供的资料比较丰富,问题也比较细,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完成活动中的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听证会的程序,为后面学生自己模拟听证会做好准备。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铁路价格听证会的形式,在班内模拟一次价格听证会。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听证主题时应该注意,一方面要选择值得听证的问题,必须涉及多方面利益;另一方面,最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关系。在分组前引导学生思考听证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员参加,确定好各方代表后,依此确定各组所扮演的角色。为了使模拟活动顺利有效展开,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能在哪些方面引起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分歧,并让学生将可能出现的意见分歧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陈述观点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答案】○ 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主管价格部门、主管铁路运营部门、铁路企业经营者、人大代表、消费者代表。○ 意见差异主要集中在铁路企业经营者与人大代表、消费者代表之间。铁路企业经营者主要是从稳定铁路运营状况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浮动票价,缓解运输压力;人大代表主要从民工的利益角度出发,担心票价浮动会影响民工的利益;消费者代表则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考虑,认为票价与乘客所享受的服务应当成正比,只上浮票价而不改善甚至恶化服务状况,就会侵犯消费者的利益。○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意见,这也说明,政府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都会关系到不同方面人士的不同利益,因此,对于一些重大事项举行社会听证制度,充分听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听证会对民主决策有好处。社会听证制度可以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更要听取有关团体、专家学者及其与该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有科学根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做出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决策。2. 假如我是政府官员首先,让学生对比图3-18中的两幅图,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你所生活的周边环境与哪一幅图更为接近?○ 你希望自己生活在哪一幅图所反映的环境当中?○ 两幅图之间的差异和政府官员的素质有什么关系?(政府官员恪尽职守就能为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否则,人们的生活环境就会恶化。)○ 一名合格的政府官员应该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一名政府官员,你会怎样处理图中的混乱场面?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责任冲突或利益冲突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回答教材中的问题。关于责任冲突的情境,如,一个突发重大安全事故等待你去指挥解决,同时,一个新闻发布会等待你去参加,你应该如何选择?等等。关于利益冲突的情境,比如,上司下达了一条错误的命令,如果执行命令会损害群众的利益;如果不执行命令,上司就会对你有看法,从而影响你的升迁,你会如何选择?等等。【活动答案】○ 遇到责任冲突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如重要性或紧迫性的程度,选择履行更重要的职责。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应该以社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由此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履行职责。板书设计我国政府权力的来源。我国政府的职能。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政府的决策机制。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教学后记“模拟‘听证会’”,是以铁路价格听证会为例,让学生通过这一案例了解听证会的程序,从而了解民主决策机制,然后通过模拟举办听证会的活动,在活动中体会采取听证会等民主决策机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假如我是政府官员”,通过换位思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政府官员的责任以及作为一名合格的政府官员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特别是在遇到责任冲突和利益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做,进而体会“人民公仆”的意义。本课时通过这些活动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人权的足迹.doc 22、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doc 23、国家的主人.doc 24人民的公仆.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