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示例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课标要求1—4 列举历史上的有关言论(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的思想言论和当时的自然科学思想),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 成就及其特色。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文艺作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2、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入手,知道以路德为代表的新教的核心思想以及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意义。3、通过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感受近代科学的诞生对欧洲中世纪思想所产生的冲击。4、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这一运动的思想主题,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5、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学情分析本章是文化再生时代,是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突破。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加上时间、空间上跨度都比较大,知识覆盖面也很广,学生手头的资料又少,所以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教法举例、对比。学生发现自己,不做“沉默的一群”。举例说明,先分后总。教学评价本课的内容基本上属于思想史的内容,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跨度上都比较大,知识覆盖面也很广,不可能要求学生对众多的人物、思想乃至历史背景等都深入了解,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主要看学生是否能够从冲破中世纪思想牢笼这一角度把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以及启蒙运动的思想主题,并对主要人物及思想作出适当的评价,能否体会这一思想巨变时代人们对自身、对神、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发生的显著变化,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学与教的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对比下面两幅图画,说说画中人物表情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老师叙述: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艺复兴对思想界带来的巨大冲击。新课教学[活动一]:说说画中人物表情有什么不同?学生:图5——9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精神状态,画中人物神情木然,说明他们的精神在神权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画 中人物头部低垂,显示了他们在神面前的卑微,此图是中世纪人们精神世界的写照。图5——10〈〈蒙娜丽莎〉〉中蒙娜丽莎的微笑,冲破了那个时代妇女肖像画中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限制,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努力冲破中世纪教条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师(补充):这两幅画上的人物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世纪镶嵌画上人物神情木然,反映了人们在神权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而〈〈蒙娜丽莎〉〉中的妇女神态自然,口角含着一丝微笑,恬静之中带有隐约的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这幅画重在表达一种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崇尚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即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活动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这段话,注意体会其中所蕴涵的精神内涵。哈姆雷特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师:《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之一。哈姆雷特的父王被叔父杀害,母亲嫁给了叔父,父王的亡灵要求他报仇,这个事件促使他考虑到整个社会和时代,这段话是哈姆雷特对人的思考,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这一思想主题。生:哈姆雷特的话,是对人在宇宙中的价值与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理性与智慧的褒扬。[活动三]:你能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莎士比亚的其它作品及其特点吗?生: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示,让学生总结这些故事的相似之处。(《罗密欧与朱丽叶》《噢赛罗》…….[活动四]:你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名人作品及其特点吗?请说说学生回答略。师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教师)补充:.人文精神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它肯定和注重人、人性,要求在个人文化领域里把人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它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赞美人的力量,颂扬人的特性和理想,提倡尊重人发展人的事业。它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它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希望通过知识和教育来消除社会弊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武器。过度:那么同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状况怎么样呢?[活动五]:中外对比————《牡丹亭》看书本第11页〈〈牡丹亭〉〉剧照 ( 图片\\牡丹亭.jpg ),教师介绍其故事梗慨:杜丽娘读《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伤春寻春,到花园游玩。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支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幽会。后来被母亲唤醒,杜丽娘方知原来是南柯一梦。然后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作横向比较。补充:明代冯梦龙编纂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他写三言是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受到尊重。又如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的一些爱情故事,都反映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努力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宣扬人性,肯定人们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作业:收集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人名作并分析其特点,说说其影响。第二课时学与教的过程:复习导入: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文化以来欧洲的第二个文明高峰,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复兴古典文化”旗帜下兴起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她使欧洲人解放了思想。文艺复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神学,但它造成的思想解放却动摇了教会精神统治的根基,直接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当时宗教改革的内容。新课教学:[活动一]:图5——12 ( 图片\\兜售赎罪券.jpg )反映了什么? 生:略师:赎罪券原指所犯之罪经过告解圣事获得赦免之后免除应得的一部分现世惩罚,但罪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到了中世纪初的欧洲,形成了一种惯例。要求人们奉献财物作为获得赎罪券的做法为舞弊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大量的钱财落入了贪得无厌的神职人员和专职收捐员的私囊。赎罪券的滥用是导致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图5——12所反映的就是教会通过兜售赎罪券敛财富的情景。[活动二]:读第12页图5——13 ( 图片\\教皇.jpg )和5——14,虚拟教皇与路德面对面辩论的情景(教师再适时从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天主教会的态度、表达思想的形式这散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二者的相通之处。) 生:略师归纳:1、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必须通过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各级神职人员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新教则认为,人只凭信心即可得救,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2、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 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寻找经典依据。人文主义者通过“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宣传人文精神,而路德也从基督教的经典中寻找理论支持。[活动三]:读图5——15 ( 图片\\地图.jpg )。了解天主教与东正教各自的势力范围,分析新教分布的区域特征及新教的影响: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造成基督教历史上第二次分裂,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即东正教、天主教和路德的新教)结束了天主教在西欧一统天下的局面,整个欧洲深受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不仅发生在德国,而是席卷整个西欧,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宗教内部思想变革所带来的巨大震荡。[活动四]:分析课本第17页《自我测评》第一题。生回答略。师:(1)天主教耶稣会的章程规定人对神绝对服从,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反映了等级森严的教会制度,体现了神权的威严。(2)彼特拉克的话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人的需要的肯定,他重视人世俗的生活以及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就扫除了人在神面前的卑微心态,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褒扬。(3)两段话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神权的维护,而后者是对 人性的肯定。结束语: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与封建神权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新教的兴起是封建主义基督教向资本主义基督教转变的表现形式。新教主张“只要信仰,不要教会”,通过人与上帝的直接关系使基督徒获得自由,消除了教会对世俗权威的威胁。宗教改革突破了传统宗教的束缚,永久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是一次政治上的解放,又是一次思想解放,它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第三课时新课导入:展示一组图片(1 ( 图片\\培根.jpg )、2 ( 图片\\哥白尼像.jpg )、3 ( 图片\\托勒密.jpg )、4 ( 图片\\天文仪器.jpg )、5、 ( 图片\\牛顿.jpg )6 ( 图片\\伏尔泰.jpg )、7 ( 图片\\伏尔泰著作选.jpg )、8 ( 图片\\布鲁诺.jpg ))导入:你认识他们吗?新课教学[活动一]:“知识就是力量”大讨论展示以下问题:1、知识的种类很多,有……. 2、不同的知识其作用是……3、知识就是力量是指……4、我赞成课本第13页 ( 图片\\知识就是力量1.jpg )两种观点 ( 图片\\知识就是力量2.jpg )中的哪种?教师引导: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脉络中去把握上述两种观点,认识它们各自的合理性,特别是对征服自然思想的历史合理性给予必要的解释和补充。教师解释和补充:(1)培根是英国近代哲学家。他认为,人类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在认识上获得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他尖锐地批判经院哲学脱离实际,揭露经院哲学隔绝人与自然的关系,堵塞认识自然的道路,禁锢人们的思想,号召人们从盲从中解放出来。(2)上述两种看法代表了两种对待人地关系的态度。第一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导地位;第二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第一种观点是人们从畏惧大自然的年代中觉醒,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就其产生的时代来说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随着人类力量越来越强大,人类滥用自己的知识,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上的生灵带来诸多的灾难,由此人们开始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活动二]比一比托勒密、哥白尼以及布鲁诺的思想。在学生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循序渐进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无止境的。(课本14页图5——17 ( 图片\\托勒密.jpg )、5——18 ( 图片\\哥白尼.jpg )、5——19 ( 图片\\布鲁诺被烧死.jpg ))教师补充:1、托勒密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地心说,是基督教的重要理论支柱,统治了欧洲一千多年。图5——17不仅向学生展现了中世纪神学的宇宙论基础,同时也交待了近代科学诞生的思想背景。2、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以毕生的精力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即“太阳中心说”。虽然哥白尼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在当时他不迷信权威,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观察和证据的基础上,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思想基础,对人们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人常常把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可见哥白尼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哥白尼这个案例说明,科学与宗教神权是对立的,科学每取得一次进步,都是对宗教神权的一个挑战。3、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以毕生的精力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即“太阳中心说”。虽然哥白尼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在当时他不迷信权威,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观察和证据的基础上,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思想基础,对人们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人常常把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可见哥白尼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哥白尼这个案例说明,科学与宗教神权是对立的,科学每取得一次进步,都是对宗教神权的一个挑战。[活动三]:举例说明科学的作用师:科学能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我们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世界。[活动四]: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牛顿及其成就?学生: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的著作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光学》。牛顿在科学上的成就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光的微粒说,进行了光的色散等实验研究;发明了微积分。课文正文和阅读卡都介绍了牛顿,前者向学生介绍牛顿在科学方面的贡献,让学生知道牛顿的科学成就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后者则让学生从牛顿的日常生活中体会什么是科学精神。[活动五]:什么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旗手是谁?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你还知道启蒙运动中的其他思想家吗?教师:1、17——19世纪初在欧洲各地先后兴起了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潮,这就是启蒙运动。2、启蒙运动的旗手是伏尔泰。他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哲学、历史、戏剧、诗歌。伏尔泰所追求的自由主要是政治自由,要把人们从宗教神权和君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主张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追求生存与幸福的权利。他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的思想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有条件的,它不能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3、运动中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卢梭。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人民主权学说,认为国家主权来自人民,不能分割与转让,人民有任命、罢免与监督行政首领之权,有推翻专制制度的起义之权。卢梭的思想对近代政治制度具有重大影响。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袖许多都是卢梭学说的信徒。《人权宣言》许多条文几乎直接照搬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原文。国民大会的成立和审判路易十六都援引了民主权论。4、百科全书派:指18世纪编写法国《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理性词典》的全体成员,也可以包括和他们思想接近、关系密切的其他思想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要求重新审查现成的一切,反对教权统治和宗教迷信,批判封建主义和制度。百科全书派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要注意任何一种思想运动都不是个人的孤立的事件,启蒙运动是一个时代思潮,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教学反思学生很难把握这一时期的系统知识,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学生,了解的很少,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掌握这课内容。设计意图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有关这一课的内容在以往接触过一部分,所以我在本课的设计是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图片或是问题入手,让学生表达自己,发现自己,通过举例、比较,分析说明。层层深入。使学生能更系统的把握这方面的内容。PAG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