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3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第3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学期]

资源简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
浙江省绍兴市第三中学 屠燕
教材分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通过介绍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在借助地图说明南方与北方的范围基础上,阐述了两地人们在生活方面的差异,并追溯形成差异的原因,特别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典型实例的学习以后,学会分析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
南方与北方差异的比较,以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和热情,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活动都为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提供了可能。
设计思路
新课程积极关注体验性学习,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因而在备课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联系绍兴实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南方与北方的地理界限。
2.初步了解南方人与北方人在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学会分析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
3.通过分析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了解和谐的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一些反映绍兴风土人情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收集能反映出南北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差异的图片及资料。
3.教师把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4.把课桌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呈马蹄形分布。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上课以前播放毛阿敏唱的《找回鉴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学生】毛阿敏唱的,歌名是《找回鉴湖》,绍兴电视台经常播放的。
【教师】对!毛阿敏的歌声很美,但是我们的鉴湖更美。很多外地游客到绍兴除了欣赏,
美丽的鉴湖以外,也被绍兴浓郁的地方特色所吸引。我们一起来看看绍兴这一方人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请同学们从衣、食、住、行四方面来讨论。
【学生】我们绍兴人在衣着这方面最有特色是乌毡帽。很多外地游客都喜欢戴着乌毡帽拍照留念。
【教师】为什么传统的绍兴人喜欢戴乌毡帽?
【学生】绍兴的春季雨水较多,由于乌毡帽是用羊毛做的,比较厚实,可以起到雨伞的作用,而双手照样可以干活。夏季绍兴比较炎热,乌毡帽又可以充当遮阳帽,冬季的绍兴比较寒冷,乌毡帽可以取暖,久而久之,绍兴的农民养成了戴乌毡帽的习惯,乌毡帽也成了绍兴最富地方色彩中“三乌”中的一乌。
【教师】这个同学说的很好。那么绍兴人在食方面有什么特色?
【学生】绍兴人喜欢吃霉干菜,臭豆腐等食物。
【教师】你知道绍兴人为什么有这个习惯吗?
(教师提示,霉干菜,臭豆腐都有个特点,就是在制作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发酵霉变的过程,而每年绍兴在春末夏初都有一个梅雨季节。)
【学生】可能是绍兴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霉变的食物经过特殊的加工不但可以食用,而且别有风味。于是由于绍兴人的勤俭节约,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绍兴三乌”中的又一乌──“乌干菜”。
【教师】绍兴人在住的方面有些什么特色?典型的绍兴民居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典型的绍兴民居是青砖乌瓦,物顶呈人字型,坡度较大。
【教师】屋顶坡度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绍兴雨水较多,为了便于排泄。
【教师】绍兴人在“行”方面又有何特色?
【学生】乌蓬船是以前的绍兴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教师】为什么是乌蓬船而不是马车呢?
【学生】尝试着分析原因。
【教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河,那么多的桥呢?
【教师】可见,造就绍兴人三乌中的第三乌──乌蓬船的原因还是一句话,由气候条件决定的。从我们绍兴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印证哪句话?
【学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师】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绍兴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绍兴特有的风土人情,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们绍兴是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学生】南方。
【教师】为什么说是属于南方?
【学生】我们处于秦岭—淮河以南。
【教师】有没有同学去过北方,或对北方比较了解的?
【学生】回答。
【教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差异,并且一起来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让我们首先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四方面来考虑南北方之间的差异。
【学生】看书。
【教师】我首先请同学来分析南北在“衣”上的差异。
【学生】北方人冬天都穿厚重的毛皮大衣,而我们南方人无须穿得那么多。
(在学生讲的时候,教师出示南北方人在冬季服装上的差异的相关图片。)
【教师】讲得很好,那么在“食”方面有何差异?
【学生】北方人以吃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出示小麦、水稻的图片)
【教师】那么在“住”方面有何差异?
【学生】北方的房子注意防寒,墙壁、窗户严密,室内有取暖设备,而南方的房子一般没有取暖设备,但是很注意通风、防雨。
(学生边讲,教师边出示南北方不同的民居)
【教师】那么在“行”方面有何差异?
【学生】北方基本上没有水运,陆路交通发达,而南方不仅有公路和铁路,还有许多河流可以通航。
【教师】南北方之间除了生活差异以外,其实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比如,南北方人体型上的差异,语言上的差异,请同学们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找一些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师】好,我们已经简单了解了南北方生活上的差异。好,接下去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造成南北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气候。
【教师】对,气候又包括哪俩大要素呢?
【学生】气温和降水。
【教师】很好。让我们首先从气温上来分析南北差异。
(出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这是一张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同学们是第一次接触到等温线图,老师先简单介绍一下,等温线的概念跟我们前面学过的等高线概念很相似,就是说在每一条等温线上气温都是一样。请同学们仔细看图3—25,找一找,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是多少摄氏度?南方最高是多少摄氏度?两者相差多少度?
【学生】北方最低是16℃,范围很小,大部分是在20℃以上,南方是28℃,两者相差8℃。
【教师】同学们找得很准(出示一张南方人着夏装的生活照片),大家议一议,北方人夏天穿什么衣服?
【学生】发表意见。
(出示北方人着夏装的生活照片)
【教师】从两张照片中,你可以得出怎样一个结论?
【学生】回答。说明南方与北方在夏天气温差异不大。
【教师】讲得很好。(出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们再一起来分析1月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请同学们找一找1月南北方之间最大的温差是多少?0℃等温线经过哪里?
【学生】1月我国南北温差最大达到44℃,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很好。44℃的差异,我想请个同学来描述一下北方的寒冷程度。
【学生】描述北方冬天的寒冷。
【教师】讲得真棒。再想一想我们家乡的冬天,我请一个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方冬季气温的差异。
【学生】南方温暖,北方寒冷,气温差异很大。
【教师】讲得好。不知有没有同学想到,老师为什么要特别强调0℃等温线呢?
【学生】在0℃水要结冰。
【教师】对,这就意味着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河道有封冻现象,而秦岭──淮河以南则没有这种现象。
【教师】好,接下去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南北方之间在降水上有何差异?我请个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南方多,北方少。
【教师】对,再请同学们找一找,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什么地方?
【学生】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一条分界线,一般把大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的地方称之为湿润区,小于800毫米大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的地方称之为半湿润半干旱区。
【教师】讲到这里,我想请个同学完整的为我们阐述一下秦岭──淮河分南北的原因。
【学生】回答。
【教师】讲得很好,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我们刚才所学的内容,以及你所了解的,以表格的形式把南北的差异罗列出来,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最有合作精神。
【学生】讨论,设计表格。
【教师】把小组合作的结果在投影仪上显示出来,并给予肯定。
【教师】学了这节课,你还想了解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在下节课一起来分享成功的喜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