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跟着节气去探究——冬至活动背景及学情分析?活动背景:?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以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正式被列入非遗名录。?而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还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名称:冬至节,民间这一天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习俗。学生们探究冬至,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节气,以及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也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习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情分析:?高年级学生已经有很好的知识掌握能力以及一定的信息分析能力,也会用各种手段去搜集资料,课堂上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不会像低年级学生那样不太善于自控。而且,对于信息的反馈、分享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可能会有一些惊喜!?活动目标:?1.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了解冬至的由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为传承非遗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3.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冬至团圆夜”的温馨,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4.通过认识冬至,让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变化,初步树立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活动重难点:了解冬至的由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为传承非遗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活动准备:?课前学生通过采访、网络、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冬至的有关信息。?活动年级:?四年级学生?活动过程:?课前活动:出示不同字体的24个节气的词语,测测学生眼力,能看出哪些节气??一、谚语导入?出示冬至的经典谚语:冬至暖,烤火到小满,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同学们,你们有听过这样的谚语吗?(请个学生来朗诵一下)?????从那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是的,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到了冬至,一天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到底还有哪些特征呢?今天,就让朱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冬至这个比较神秘的节气吧!?二、初识“冬至”?课前,请你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有关冬至的资料,谁来分享一下?(让学生在彩纸上写出自己了解到的类型情况)????(1)天气变得很冷?(2)在不同地区,冬至节气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不同????(3)植物的色彩发生改变?(4)冬至在古代就有一些风俗,现代也有一些风俗????(5)冬至的起源????(6)冬至的传说????(7)冬至的各种食俗????(8)冬至的各种养生?……????(贴出学生汇报的情况,然后分类、分组探究)同学们调查了这么多方面,看来,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了解冬至,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来开展有意思的活动。今天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走进冬至节气。?????(通过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式,培养他们收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根据学生分享情况,大概分成六种情况:(预设分6种,6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其中一种,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想研究的类型领取资料袋。资料袋准备7种情况)?????1.冬至起源?冬至的起源——始于周朝、行于汉代。??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冬至的起源——盛于唐宋?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2.冬至气候?古曰: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落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3.冬至三候(物候)?众所周知,24个节气,其中包括12个月,每个节气15天左右。而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4.冬至民俗?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祈福?《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贺冬??《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祭祀?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5.冬至食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时光匆匆,冬至不吃,更待何时?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这里是否有你家乡的味道?让学生谈谈往年冬至家里是怎么过冬至的。)?????饺子?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馄饨?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吃羊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汤圆?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江南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苏州酿酒?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江西麻糍?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台湾糯糕?????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苏州的冬至食俗:冬酿酒、饺子、馄饨,红豆米饭等?????一家人团聚?,俗语:有钱吃一夜,没钱冻一夜????冬至传说????医圣张仲景?????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的由来,是因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东汉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他曾任长沙太守,后毅然辞官回乡,访病施药,大堂行医,为乡邻治病。?????张仲景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7.冬至养生?????勤晒被褥、冬令进补?冬至我们可以吃些仕么?平时的菜肴以及进补的食品有哪些??????冬至节气,意味着进入数九天,迎来最寒冷的天气,《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这是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可见,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最好时间。?保健专家提醒: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因此,朋友们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冬至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起居?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2.药补?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喜欢药物的冬令进补。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服用时感滑润爽口,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冬季进补膏方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种时尚。?????3.食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温补类食物,如龙眼肉、荔枝、饴糖、扁豆、山楂、胡桃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等。?(根据学生分享情况,分组呈现不同的东西,并且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然后根据呈现情况,投票选举最佳创意奖)?三、冬至传承?????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冬至节。岁末冬至也是一个感恩的节日,一年下来,大家能够平平安安、幸福美满的走来,应该是要充满感恩的心情,谢谢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以及一切我们要感谢的万事万物!所以,在冬至这个特殊的日子,大家会烧上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全家围坐,或闲谈,或敬酒,其乐融融。冬至,俨然是一个家庭欢乐聚会的团圆夜!?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俗专家表示,冬至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中国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下去,不能忘“根”!?四、课堂拓展:畅想冬至?今年的冬至还未到来,你准备如何过好今年的冬至呢?????体验:1.跟着家人学包馄饨或饺子。?对自己的弟弟妹妹等讲述冬至的传说和习俗。???????????让家长一起注意冬至养生。?????五、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气,通过交流,培养了我们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感受到了“冬至团圆夜”的温馨,,我们今后要更加关注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变化。??板书设计:?????跟着节气去探究????????——冬至?????冬至起源?冬至气候?????冬至三候?????冬至民俗?????冬至食俗?????冬至养生???传承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