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思想课程标准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5-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5-3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的第四课内容,主要描述的中国近代悄然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国的近代开始于鸦片战争,随着鸦片的输入,西方的工业、科技、文化、生活、制度、思想等也输入中国,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交汇和碰撞,使中国上千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状况开始解冻,发生悄然转变。本课从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两大方面入手,展示了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等西方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介绍了受辛亥革命和西方文化影响下,人们服饰、娱乐、文化和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同时通过介绍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展示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逐渐被接受。课文按照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层递进的顺序,展示出一幅丰富的近代社会生活画卷。(附教材结构)生活中的变化1、物质生活变化(新式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出现)2、文化生活变化(看电影、读报纸等新型文化生活出现)3、社会习俗变化(男人留辫、妇女缠足等封建陋习逐渐革除)头脑中的变化1、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科举制度废除,现代教育制度建立)2、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平等称呼、婚姻自由、妇女地位)●教学目标情感目标: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并能从情感上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能力目标:能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培养从网络、报纸、影视、访谈中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能运用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知识目标: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方法:本课拟设计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探究活动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运用:演示法,即学生和老师把已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实物、图片、文字)以呈现或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作为交流、分析、讨论的素材。讨论法,围绕学生最感兴趣的、最具代表性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网络收集资料法,学会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搜集相关的资料,并能加以适当的整理。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个学生或小组课前收集有关中国近代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如服装、邮票、三寸金莲的鞋子、报刊、影片等。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作一个访问调查。教师准备:班级分组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局面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西方文明的因素逐渐渗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来,西方文明的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并存于中国的大街小巷之中,中国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局面,汽车、轮船、洋楼、教堂、时装模特,长袍马褂、西服、贩夫相生相克,光怪陆离,既相互排斥又和谐统一。欣赏纪录片《旧上海》片断,教师有意识将能反映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状况的片断进行播放,学生通过欣赏观察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状况形成一定的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谈一谈]请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电影中出现的人们服装、发型、交通等方面的直观感受。思考一下与传统中国社会相比有哪些不同?[引导]这些新式的服装、发型、交通工具是中国人自己发明创造的还是由西方国家传入的?——以此引出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展示图片]展示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的轮船、火车、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图片。并配以相应的古代和现代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影响。[阅读材料]提供几则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的资料,通过资料内容分析,当时不同阶层的人对于新事物的态度,(如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开明人士、学生、普通百姓)放开让学生表演、用动作表情或语言演绎各自的态度。思考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过程。[查一查]平时日常生活用品称呼的来历有哪些类似于电话,来之于西方英语的音译。德律风——telephone 可乐——cola吉普——jeep 沙发——sofa三明治——sandwich 维他命——vitamin麦克风——microphone[想一想]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提示学生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找原因)[转接]随着西方科技大量输入中国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物质生活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也进入中国,开始影响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材料]组织一个材料展示活动,由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清末民初的报刊、服装、电影、三寸金莲、留辫者和剪辫者等照片资料进行展示,并讲述它们的来历。[议一议]——分三组讨论第一组:报刊、电影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组:男人剪辫有什么象征意义?第三组:妇女缠足对妇女有哪些方面的摧残?妇女放足运动对妇女解放和社会进步有何意义?[转接]在西方文化和革命运动的影响下,某些封建陋习逐渐被革除,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此教育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比较活动]1、比较封建科举制度,民国教育制度,现在教育制度,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区别。2、列举近代哪些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3、列举比较清末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革命派对于西方科学、制度、思想传播的主要书籍及主要观点。[小品表演]随着西方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在生活上开始表现出这些观念,如人与人之间称呼的改变。让学生通过小品来表现出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称呼的不同。通过饰演“老爷”、“丫鬟”、“官员”、“职员”、“先生”、“女士”等不同人物,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平等观念的传播,并思考造成称呼差异的原因。[阅读材料]自由、平等观念的另一重要表现是争取婚姻自由和提高妇女地位。提供三则材料1《出走的“娜拉” 》、材料2《溥仪、文绣离婚案》、材料3《女权运动兴起》,让学生感受封建制度对妇女自由的束傅和妇女在接受了自由平等观念后,追求解放、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让学生谈谈阅读材料后的感想体会。[评一评]对于本课内容,同学们对哪一部分感受最深?谈谈你的最深刻感触?你认为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是谁?为什么?[问题研讨小结]本课属于活动探究课,内容广泛、活动多样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因此操作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教师教学时要有所取舍,可针对学生最有感触的一二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站在学生的角度,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测试题1、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是( )A、辛亥革命 B、鸦片战争 C、五四运动 D、戊戌变法2、下列对于中国妇女的行为属于解放妇女的是( )A、女子无才便是德 B、树贞节牌坊 C、三从四德 D、妇女放足3、下列称呼体现平等思想的是( )A、老爷 B、大人 C、官人 D、女士4、连线下列外来名词tank 三明治vitamin 坦克microphone 维他命sandwich 麦克风5、例举清末民初传播西方科学思想的著名人物及主要思想观点。6、例举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重要发明。7思辩探究题:清末民初曾掀起一场剪发辫和留发辫的斗争,请问同学们,主张剪辫的主要是些什么人?他们剪辫有什么象征意义?而主张留辫的又是些什么人?他们不剪辫又象征着他们的什么内心意识?8、近代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制度等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也主要向西方开放、向他们学习,同学们你能谈谈你身边的哪些方面来自于西方的影响吗?你如何看待西方的思想文化?9、阅读参考资料《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谈谈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火车时的反应?我们应如何看待新生事物?10、课后调查题:调查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年长的长辈,了解他(她)们过去和现在的衣食住行,体会其中的变化及思考其中原因,写一篇调查报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