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法律保障生活》(课件30张PPT+教案+6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法律保障生活》(课件30张PPT+教案+6素材)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疫情防控 法治同行:
教学目

新课导入:



疫情防控,法治同行;
当前国家有序地复工、复产、复学,更需要法治护航;
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七下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 (2课时)

教学目

新课讲解:


第一目:法律的特征
教学目

课堂活动:



感受法律:
结合新课导入部分的视频材料,和以下新闻图片。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你对法律的感受,说说这种感受是由何而来的?

威严、威慑力

安全感,秩序、稳定

值得信赖、保障生活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法律保障生活
教学目

课堂活动:



了解身边的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一说下列图片涉及到什么规则?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班规、校规(纪律)
法律
议一议 :以上哪种规则最严厉?

教学目

课堂探究:



了解身边的规则:
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
无故迟到、旷课,是违反校规的。
无证驾驶,后悔呀!
道德
规章、制度
法律
这些规则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P90

规则的分类
教学目

课堂探究:



比较身边的规则:
根据以上情境,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何不同,并完成下列图表。
产生方式 实施手段 调整对象和范围
法律
道德
校规/校纪
共同点 它们都是行为规范,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全体社会成员
自然形成、约定俗成
依靠社会舆论、习俗、信念
普遍适用
学校制定
教育、批评、自觉遵守
在校学生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学目

课堂小结:



法律的三个特征

教学目

课堂探究:



了解法律的“制定”:

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的制定过程包括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和公布四个环节。法律案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实施。
说明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不是,它是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
思考 :(1)从产生的方式上来看,这说明什么?



(2)道德是国家制定的吗?
教学目

课堂探究:



了解法律的“制定”:

说一说:
(1)在我国,国家的立法的机关是?
(2)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关于制定法律的关键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制订、修改、废止。
如:制订《民法总则》、修改《环保法》废除劳动教养制度(违反宪法)……
制定,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法律、修改或废止现有法律的活动。P91
教学目

课堂探究:



了解法律的“认可”:
思考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哪种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
认可,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根据实际需要,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些习惯、道德规范等以法律效力的活动。P91

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要求。
教学目

课堂探究:



感受法律的“强制性”:
国家强制力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它的运用必须以合法为前提。P92
教学目

课堂探究:



理解法律的“强制性”:

说一说:
(1)如果法律失去了强制性,其后果和危害是什么?
(2)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人们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权利得不到保障,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和行政等力量保证实施。P9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近年来,我国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2018年3月20日,《监察法》被审议通过,成为中国的反腐败国家立法之一。在党内法规完善方面,从2013年5月《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到2019年2月至3月,发布《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和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五年多来,共制定、修订140多部法规,约占220多部现行有效中央党内法规的60%。
教学目

课堂探究:



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 :以上材料和案例说明了什么?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P92
有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载法律的特权。

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

课堂小结: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学目

新课讲解:


第二目:法律的作用
教学目

课堂活动:



感受法律的保护作用
说一说:以下图片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的哪些权利?
合法财产受保护权
个人信息(隐私)受保护权
消费者权利受保护
综合本课所学,你还知道其他相关法律保护公民权利的事例吗?
教学目

课堂活动:



感受法律的规范作用
说一说:以下图片体现了哪些法律规定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孝敬老人、赡养父母
禁止偷窃
不得侮辱、诽谤他人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P92
教学目

课堂探究:



理解法律的作用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3年4月25日发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2018年修订)。该法规定:旅游者应当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对于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百元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材料二:在我国,行人违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各地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行人闯红灯行为处五元至五十元不等的罚款。
4月6日,一男子因在长城本体上故意刻画被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因故意破坏文物,对违法人员李某做出行政拘留5日并罚款200元的处罚。八达岭景区依据《惩戒办法》第六条规定,将刻划男子及同行掩护人列入了景区“黑名单”,限制其购票参观资格。
议一议:
(1)有人认为,对上述行为可以说服教育,没必要进行法律处罚。你的看法是什么?
(2)法律的存在给我们更大的自由,还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教学目

课堂探究:



理解法律的作用
(1)有人认为,对上述行为可以说服教育,没必要进行法律处罚。你的看法是什么?






(2)法律的存在给我们更大的自由,还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尽管道德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但仅靠说服教育不能从根本上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
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生活中没有绝对的自由,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P93
教学目

课堂活动:



理解法律的作用
新学期开始了,在学校里,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本课所学,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是“可以做的事”、“应当(必须)做的事”、“不应当(禁止)做的事”?它对应的法律是?
回到家里,我帮助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家路上,看到红灯,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公交车上,我会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家住在20楼,要记住不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学习,遵守规则
《义务教育法》
等待通过,不抢行
《道路交通安全法》
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
社会公德
做力所能及的劳动
《婚姻法》
高空抛物
《侵权责任法》
教学目

学习致用:



七年级学生小云的父亲买了一辆中巴,从事客运生意。为了节省开支,小云的父亲一直想让小云辍学,帮他售票,但小云始终不同意。后来在父亲的执意要求下,小云被迫辍学。学校得知此事后,会同社区、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多次做小云父亲的思想工作……
思考 :(1)你认为小云的父亲应该怎么做?法律依据是什么?

(2)如果小云的父亲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之下,仍坚持不让孩子上学,你觉得会有什么后果?

(3)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还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学目

学习致用:


(1)你认为小云的父亲应该怎么做?法律依据是什么?




(2)如果小云的父亲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之下,仍坚持不让孩子上学,你觉得会有什么后果?




(3)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还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能举例说明吗?
应该让小云重返校园,正常上学。法律依据:《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如果小云的父亲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之下,仍坚持不让孩子上学,涉嫌违法。因为法律具有强制性,他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如:买到了假口罩,可以依法举报维权;清理校园周边环境,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教学目

观点巩固:



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
法律的保护
法律的约束
教学目

观点巩固: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P94
教学目

课堂探究: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请观看视频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发表你的观点。
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是人类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它的作用只局限在自己的范围内,法律不能代替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教学目

课堂小结:



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我为立法建言献策
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实行法治的前提。社会生活发展无止境,法律发展也无止境。建设法治中国,立法工作任务仍很艰巨。你认为我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立法?
家庭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学目

拓展空间:


法律保障生活
法律的作用
法律与道德、纪律等其它规则的比较


法律的三个特征
规范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
规定权利义务,指引、教育人向善
解决纠纷、制裁违法犯罪,伸张正义
法律的特征



教学目

知识梳理: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强制性
普遍约束力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知法守法,与法同行。希望同学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为推进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目

结束语: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2课时)

课题 《法律保障生活》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能力目标:懂得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的作用。
重点 法律的作用
难点 理解法律与其它规范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疫情防控 法治同行》,并相关辅以新闻讲述。 让同学们懂得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法律的特征活动一:感受法律结合新课导入部分的视频材料,和五一期间的相关新闻。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你对法律的感受,说说这种感受是由何而来的?(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小结:这充分说明了法律保障生活。 活动二:身边的规则 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一说下列图片涉及到什么规则?(孝敬父母、遵守纪律、违反法律)②展示图片,结合前面三张,对规则进行分类③比较身边的规则,完成课本上的图表教师小结:法律与道德、纪律等规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活动三:了解法律的制定 ①阅读材料:我国的立法机关,结合图片。进行思考:(1)从产生的方式上来看,这说明什么? (2)道德是国家制定的吗?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②观看视频《国家立法活动》。说一说:(1)在我国,国家的立法的机关是?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制定法律的关键词?(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小结:制定,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法律、修改或废止现有法律的活动。P91③了解法律的认可阅读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教师小结:认可,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根据实际需要,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些习惯、道德规范等以法律效力的活动。P91活动四:法律的强制性①感受法律的强制性通过四张漫画,揭示国家的强制力的含义②理解法律的强制性观看视频《啃老族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会怎样》,思考:(1)如果法律失去了强制性,其后果和危害是什么? (2)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教师小结: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和行政等力量保证实施。P92 活动四:法律的普遍约束力 结合课本材料,辅以视频《令计划受审》,说一说: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教师小结:有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载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法律的作用活动五: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 ①感受法律的保护作用。说一说以下图片保护了公民的哪些权利?②感受法律的规范作用。说一说以下图片体现了哪些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教师小结: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P92 活动六:理解法律的作用 ①阅读关于旅游法的相关规定,和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议一议: (1)有人认为,对上述行为可以说服教育,没必要进行法律处罚。你的看法是什么? (2)法律的存在给我们更大的自由,还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②结合本课所学,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是“可以做的事”、“应当(必须)做的事”、“不应当(禁止)做的事”?它对应的法律是?③学以致用,结合课本案例思考 :(1)你认为小云的父亲应该怎么做?法律依据是什么? (2)如果小云的父亲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之下,仍坚持不让孩子上学,你觉得会有什么后果? (3)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还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能举例说明吗?观点巩固:通过两则视频,加深同学们对法律作用的理解。教师小结: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 从同学们所见所闻出发,让同学们感受到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 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身边的规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心国家大事,开拓视野。以丰富的视频材料和图片,使同学们了解并理解法律的制定。 通过有趣形象的漫画了解法律常识,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法律的强制性,理解法律这一最主要的特征 以图片,视频材料使学生意识到法律面前无特权,人人平等。 两组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图片,激发同学们的探讨热情,了解并理解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用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引发同学们对法律作用的思考。在探讨的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 学会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拓展 我为立法建言献策
课堂小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知法守法,与法同行。希望同学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为推进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