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生活在社区里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的三要素。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社区的工具——地图,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功能。教学难点:认识社区的工具——地图。教具准备:相关图片或幻灯。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引入 大家能描述一下自己家周围的环境吗? 小组活动,代表发言。新课教学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板书)一、从社区看我家1、社区的概念(板书)1、情境设置:老师要家访不知道你家在哪里,怎么办:2、引导观察:课本图1-1和1-2并思考这两幅图画是同一个地区吗?它们有什么不同?试着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同学能否明白?怎样修改一下,才能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3、引导观察:课本图1-3,请学生说说为什么比前面的两图好?2、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板书)4、复习:小学的比例尺、方向知识5、补充:比例尺的概念、表示方法、进行计算练习。(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北京到成都的实际距离约1500公里,而在地图上量出的距离是5厘米,问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大?(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板书)让学生对“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1/2400000、0 35千米”进行区分。 (3)比例尺的计算(板书)在1:3800000的浙江地图上,量得杭州、嘉兴两地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那么杭州、嘉兴两地的实地距离是多少?6、补充:方向的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板书)如果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图1-3提供的信息,向别人详细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2)指向标定向法:必须标明正北方向(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3)经纬网定向法: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地图7、引导观察:课本图1-48、提问: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居住的社区,它有什么特点?9、你所在的社区能为你和你的家人提供哪些便利?二、在社区中生活1、社区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功能。看图思考:课本1-5、1-6、1-7、1-8的图片各说明了社区的什么功能。10、学以致用:你能为所在的小区做些什么? 小组讨论,提出画平面图的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回答:学生笔记,上讲台进行计算。学生认真记录,完成任务。学生上讲台计算。学生认真记录,完成任务。学生指图回答。学生认真观察。学生熟悉常用的图例和注记。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讨论回答课堂小结 提问:本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哪些小组的发言、哪几位同学的发言十分出色,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布置作业 1、《新课程自主学习资源》1-2页2、小组合作完成一幅社区的平面草图。3、社会调查:商店里五种商品的产地。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社区的主要类型,了解社区间的相互联系。2、学会区别不同的社区类型,分析研究不同的社区差异。3、了解社区的丰富多彩,逐步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本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学习。教学重点:社区类型及差异。教学难点:社区间的相互联系。教具准备:相关图片或幻灯。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社区,初步了解了社区生活。但我们的社区是否都与上节课中杜鹃生活的社区一样呢?如果不一样,又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积极思考。新课教学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板书)1、识别不同的社区(板书)引导观察:明阳小区平面图与王村平面图有哪些不同。提问:你们能代表杜鹃和王明结合地图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区域吗?小结:(1)自然社区—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如:村落、城镇。(板书)教师介绍:王村也属于行政社区。(2)行政社区—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如:街道、乡、镇、县、市等。(板书) 请学生谈谈你所知的具体的行政社区有哪些?3、引导观察:课本图1-10,思考:四个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每个区域的主要功能地什么?各个区域名称应是什么?小结:(3)功能社区—围绕人的不同社会活动形成的区域。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等。(板书)4、社区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板书)提问:请学生说说自己生活在哪些社区?5、小结:社区总是和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而不同的社区对社会生活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6、引导学生展示调查结果:社区的商店出售商品的产地。提问:这些外地调运的东西为什么不在本地区生产?为什么要调运外地的商品呢?2、往来在区域之间(板书)7、小结: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物产就不同,但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多种多样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了优势互补。8、提问:各不同区域之间在哪些方面会发生联系?(1)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有:物产、经济、文化、信息等。9、学以致辞用:分析一下我们的社区在哪些方面应加强与外地的合作?怎样与外地合作?10、建议:通过调查研究,以报告的形式向市长建议,为我们的社区、为我们的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 学生小组观察讨论,代表发言。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小组讨论回答。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如: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得到了锻炼) 学生积极回答。布置作业 1、《新课程自主学习资源》4-5页2、各小组为家乡的规划提出自己的建议报告。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2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2、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3、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合适的地图。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所需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相关图片或幻灯。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引入 提问:谁能说说和氏璧和图穷匕现的故事?介绍:地图的起源和地图的重要作用。 同学讲述。新课教学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板书)选择合适的地图(板书)引导观察:课本图1-11A和1-11B,思考: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 台湾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如果想要了解福州与台北之间的距离应选择哪一幅地图?如果想要坐车浏览台湾岛应选择哪一幅地图?引导概括:在图幅等大的地图上,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则比例尺越小,描绘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反之亦成立。(板书)巧用地图(板书)1、交通图(板书)3、引导观察:课本图1-12和1-13,思考: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从北京到杭州坐火车线路非常多,你能找出几条?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看看哪条路最短?大致距离是多少?到了杭州,请你为你的行程设计旅游的线路。2、高线地形图(板书) 小组讨论回答。学生发言概括。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新课教学 4、引导观察:课本图1-14及对应的实景图,思考:等高线稀疏表示什么?密集表示什么?重叠表示什么?向海拔高处凸出表示什么?向海拔低处凸出表示什么?呈很小的封闭曲线表示什么?两条等高线的凸侧对称处表示什么?如果你要想轻松地登上山,你应当选择哪条上山的线路?5、引导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表示缓坡;密集表示陡坡;重叠表示峭壁;向海拔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海拔低处凸出表示山脊;呈很小的封闭曲线表示山峰(或洼地、小岛);两条等高线的凸侧对称处表示鞍部。(板书)6、补充:等高线分层设色图引导观察:中国地形图,思考:蓝色、绿色、黄色、褐色、白色分别表示什么?7、小结: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河流、湖泊的深度;绿色、黄色、褐色、白色分别表示平原、丘陵、山脉及高山顶部的积雪和冰川。3、旅游图(板书)8、引导观察:课本图1-15,思考:你如何安排两天的行程:请在图上找到入口处?你准备从哪个门进?哪个门出?请在图上找到住宿的宾馆,准备在哪个宾馆住宿?确定第一天和第二天要游览的景点的范围。根据确定的范围,合理安排具体的游览景点。 4、历史变迁图(板书)9、引导观察:课本图1-16,思考: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是怎样颁布的?有什么特点?1985年前的非农业用地与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985年后的非农业用地又有了什么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学生笔记。学生讨论回答。学生笔记。小组讨论回答。小组讨论回答。新课教学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0、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11、拓展运用:如果你要对嘉兴的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你需要哪些类型的地图?假若你是长江三峡工程的总设计师,你需要哪些类型的地图?假设你是一位导游,要带游客去云南,你需要哪些地图来帮你?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课堂小结 提问:本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哪些小组的发言、哪几位同学的发言十分出色,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布置作业 1、《新课程自主学习资源》6-8页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