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4课 草原人家-《草原风情》教学案例[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4课 草原人家-《草原风情》教学案例[上学期]

资源简介

《草原风情》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围绕内蒙古大草原牧区文化生活展开。教材直接阐述了草原牧民鲜明的文化生活特点,嗜食肉奶、穿蒙古袍、住蒙古包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以及那达慕大会等,让学生从图文之间感受草原风情,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材呈现形式不仅可使学生们仿佛亲临其境,更有利于他们观察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对教师来说,课文内容环环相扣,知识拓展余地大,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及内蒙古草原的生产、生活,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内蒙古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过程与方法:收集、分析资料,根据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当中,认识内蒙古草原的传统文化生活(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生活方式等)
2、教学难点: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模拟旅游的探究活动,结合小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诗歌、图片与感性材料,综合获取信息,提升情感教育,把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与各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并指导学生课后分组收集有关内蒙古草原的民俗风情,指导如何当好一个小导游。
2、学生准备:分组收集内蒙古草原的民俗风情各个方面,并把他们制作成小课件,编成小活动,为如何当好一个小导游作准备。
六、教学的流程
(新课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草原(在音乐声中展示图片,提示主题)
师:(1)这是哪里?
生:内蒙古草原
师:(2)谁能帮助老师来朗读一下这首《敕勒歌》?
生:(朗读得有声有色)
师:(3)哪位同学能在优美的旋律中描述一下草原上会有哪些事物呢?内蒙古大草原最能吸引你的是什么
生:牛羊、马儿、绿草、清水、牧羊犬、牧人、蒙古包。
师:[寻根溯源]这里曾经是很多少数民族的乐园,有谁知道它们是谁?
生:蒙古族等
[承转]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那令无数人向往的美丽的内蒙古草原去走一走,看一看,去了解那里的牧民的生产、生活。杭州青青旅行社知道我们十分向往草原风光,于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草原旅行路线:呼和浩特接团,赴草原旅游中心,午餐手扒肉,下午骑马漫游草原,蒙古欢迎仪式,观看蒙古族摔跤、赛马表演,祭敖包,访问牧民家庭,风味晚餐,蒙古族敬酒仪式,篝火晚会或民族歌舞表演。夜宿蒙古包。
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蒙古草原风情一日游,当然是模拟旅游。
(新课学习)
师:看了线路介绍,是不是想马上踏上行程,开始草原之旅?别忙,在旅行开始之前,我们还要作好准备工作,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大家觉得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呢?
生:自然环境,如地理位置、天气状况、地形等。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作好旅行前的准备,比一比看谁对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族了解的多。
[知识竞赛]
师:1、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请问内蒙古自治区简称、行政中心(即首府)各是什么?
生:内蒙古、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师:2、请问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什么地方?它与哪两个国家陆上相邻?
生:我国北部边疆。与蒙古、俄罗斯相邻。
[展示]中国行政区划图
师:3、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请问其它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名称是什么
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师:4、我国地形种类多样,请问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地形区的名称是什么?
生:内蒙古高原
师补充: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地势高而平坦。东部边缘是大兴安岭,西部为阴山山脉。
[展示]中国地形图
师:5、我国各地气候差异显著,杭州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请问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属于什么气候?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图、内蒙古自治区地图
师:由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西跨度很大,年降水量自东向西明显减少,景观也随之自东向西过渡明显,由东部较湿润的森林草原,向西逐渐过渡到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所以这次“旅游”我们主要去东部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这里是内蒙古水草最肥美的草原。
师:6、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地方政府,请问它成立于哪一年?
生:1947年5月1日
[播放]内蒙古草原简介影片(时间长2分36秒)
[小结]内蒙古自治区土地面积达120万平方千米,它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处温带草原气候。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内蒙古高原地势高而平坦,草原辽阔,牧草种类繁多,草质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和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承接]师:这里生活着蒙古族、汉族、朝鲜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喜爱贝阔)、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当中,形成了草原上鲜明的文化生活。下面有请我们的小导游为我们介绍内蒙古草原牧民的文化生活。
[学生活动——争做小导游]
1、第一组小导游:介绍蒙古族牧民的衣着——蒙古袍
(学生展示:二生扮演蒙古包男女主人,为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蒙古袍,并说明蒙古袍的独特之处)
甲:当家的,你给游客们介绍我们蒙古袍的独特之处?
乙:蒙古袍很宽大,冬天天冷可以多加衣服在里面,头上带有头饰,一般是过年过节时才带,平常是布包头,脚穿靴子,靴子底有很多齿痕,防滑,冬天还可以御寒,夏天草里有虫子,可以防蚊虫叮咬。我们的衣服颜色比较艳,女的穿红色、男的穿蓝色。
甲:为什么颜色这么鲜艳?
乙:鲜艳的颜色可以反映我们蒙古族是一个开朗的民族,我们的蒙古袍不仅宽大,还很长,到膝盖了,这么长有什么用呢?
甲:长,穿在身上可以挡风寒,晚上也可以当被子。
乙:我们的蒙古袍腰间还要扎一腰带,这可不仅仅是美观,很实用的,还有什么用处呢?
甲:草原风大,扎上可以保暖。
乙:我们的袖子为什么要这么长呢?
甲:因为我们每天要骑马放牧,天冷,可以把袖子翻下给勒缰绳的手保暖。
2、第二组小导游:介绍草原上饮食文化的代表——手把肉和奶茶
(学生展示:手抓羊肉、烤全羊及奶制品图片)
草原畜牧业发达,以肉类、奶类为,每天放牧体力消耗较大,吃肉可以有足够的能量,他们大口吃肉很豪爽,豪爽的性格是辽阔的草原养成的,肉大多以水煮、烧烤为主,因为经常迁移不便带太多的调料。蒙古人每天都离不开奶茶。因为草原上没有蔬菜,奶茶可以解油腻,所以牧民一般是一口肉,一口奶茶,这样胃比较舒服。
3、第三组小导游:介绍草原上的住房——蒙古包
(学生展示蒙古包的结构图,介绍蒙古包的特征,如何搭建,如何拆卸等)
蒙古包拆建方便,便于迁移,尖顶下雨天不容易积水,下雪天不容易积雪,整个蒙古包是圆的,草原风大可以是阻风力变小,圆的使内部空间大,还能省材料,冬暖夏凉,顶上的天窗可以把烟尘排出,包内采光也较好,搭蒙古包时不挖地基,不围围墙,不会破坏草皮,保护草资源。
4、第四组小导游:介绍蒙古人的出行
(学生展示勒勒车、蒙古人骑马等图片)
蒙古人的交通工具有马、骆驼、勒勒车,还要汽车、摩托车等。草原上畜牧业发达,马、骆驼比较多,作交通工具比较方便。勒勒车的轮子大,不会太颠簸,也不会陷在沼泽中和深雪中,勒勒车很大,一个蒙古包都能装下,方便搬家。
内蒙古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族的孩子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被人们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日常出行放牧主要靠骑马。
5、第五组小导游:介绍草原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学生展示蒙古族的盛会—那达慕大会、蒙古人的转场等图片,介绍蒙古族的生活习俗。)
文化娱乐活动有摔跤、套马、射箭等,有马头琴(蒙古族人最喜爱的民族乐器)、蒙古歌、蒙古舞,敖包、那达慕是他们的风俗。“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盛会。骑马、摔跤、射箭是游牧民族必须具备的本领,祭敖包是祈求神灵保佑牛肥羊壮。
[小结]师:刚才同学们从牧民的衣、食、住、行、风俗和娱乐活动等五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传统文化生活。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归纳:他们的生产、生活与草原有……(息息相关的关系。)例如:牧民形成这样的文化生活,跟他们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由于内蒙古高原地处温带大陆地区,高原上寒署分明,降水稀少,因而茂盛的草场往往分布在靠近河流、湖泊这样比较潮湿的地方,于是便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提问]那么到底牧民的文化生活与草原、牧业生产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归纳小结]
衣:蒙古袍——便于骑马抵御严寒——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食:牛羊肉、奶制品——饲养牛羊——草原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便于拆装——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行:蒙古马等——便于出行和放牧——适宜在大草原上大范围的活动
娱乐活动:那达慕大会——展示草原牧业的兴旺和牧民草原放牧的技能——表达了牧民们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热爱之情
师: [叙述]内蒙古美吗 有一个歌手非常自豪的唱到……
[播放]歌手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但是如此美丽的草原也难逃恶运——
[出示]内蒙古草原由于垦草种粮,过度放牧而导致草场退化以及被污染破坏的相关材料。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小组讨论)
1、历史上这里曾经“水草丰美”,“风吹草低见牛羊”,您认为如今内蒙古草原退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您有什么良策帮助牧民治理草原退化问题?
师总结:存在问题,就有解决的措施,如退耕还林、禁牧、休牧、轮牧、舍牧等。
师:草原是哺育牧民生长的摇篮,是牧民们的天堂。草原给牧民们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好地方,人们应该和草原和睦相处,否则必将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最后让优美的歌曲《天堂》把我们再一次带到内蒙古大草原,进一步感受草原风情。今天的内蒙古草原风情一日游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播放] MTV《天堂》
作业:课堂延伸-----
1、了解国外的哪些大草原?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何特色?
2、我们能从中借鉴些什么经验?
3、不同区域的生产生活各具特色,我们杭州的情况又如何呢?
七、教后反思
1、新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精彩的导入会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的导入之所以这样安排,其目的有五方面:一是创设情境,喧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迫切的学习动机;二是引起学生注意,迅速集中思维;三是沟通师生情感;四是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五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渲染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2、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融和了地理、历史、文学、音乐等知识,人文性较强。
3、通过知识竞赛考察学生前面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比一比活动,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争做小导游等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各种能力。
4、在这节课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资料的检索、归类、能力分析、综合等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学生在上台介绍的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勇气和信心也得到了展示。
5、采用模拟旅游的方式又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结合问题设计分组探究内蒙古大草原风情。
6、在MTV《天堂》中结束,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了草原风情并体验了热爱家乡的情感:请关注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美好生活。
7、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如何把握节奏很重要。课后探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落实,不能流于形式,注重有效教学。
8、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设计,还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阅读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在观察地图和风景图片过程中培养读图、用图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9、为了受到灾难的美丽草原的明天,让学生来出谋划策,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0、最后的反馈巩固,课外延伸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