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梳理开放、抗击侵略与闭关锁国高度发展的明清社会经济最后的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处理民族问题的措施专制帝国明清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来自海上的挑战暗示出古老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的盛世》导学:阅读正文,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等方面去了解明清时代的盛况。1368年,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统治。1644年,明朝也在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中倾覆,来自山海关外的清军击败农民军,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逐步统一中国。朱元璋(1328-1398),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农家庭,小时候曾在直觉寺做过和尚,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嚎州郭子兴部红巾军。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韩林儿在毫称帝时封他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军纪严明,又知人善任,文官冯国胜、李善长等为他出谋划策,勇猛善战的常遇春、胡大海等都来投奔他。1356年(元至十六年)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废除了元朝的一些苛政,命请将屯田。后来又接受了朱开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壮大自己的势力。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元璋决意北伐,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1368年正月,北伐进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1368年1月23日(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定都南京。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人口增长迅速人口的快速增长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增加。此外,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提供了更多的商品粮,由此促进了经济作物的迅速发展,这些都对当时人口的增加及减轻人口增长压力有积极作用。(一)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二)手工业的发展结合图片回答问题:从图5-58中你能发现什么?一是以丝绸业为代表的手工业比较发达;二是商业比较繁荣,有专门的店铺。人们到市场进行交易的情景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非常普遍。——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明清五百多年间,除了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对商业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外,商业贸易从总体上说是非常发达的。商业的持续繁荣是商人阶层日趋稳定的表现,其中比较著名的商帮有徽商、晋商、陕商等。此外,商业市镇的兴起也是明清商业发达的表现之一。明中后期的城镇,有一类如北京、南京等主要因政治、军事因素形成,因此工商业兴盛。另外在运河沿线、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又陆续兴起一批工商业城镇。这些中小商业城镇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兴盛的重要标志。观察图5-59、5-60,讨论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工艺精湛,商路发达,因此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三)商业的发展——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国际贸易频繁。当时,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长期出超。1720年 181600千克1800年 10442000千克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变化表18世纪60年代 300万两/年18世纪80年代 1600万两/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变化表想一想,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哪些变化?(四)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什么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风俗产生了何种影响?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明清时期也是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时期,服务性行业的兴起是重要表现之一。此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市镇的繁华,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晚明人陆楫的话,反映出当时人们推崇的价值观念。——各种服务性行业的兴盛1、农业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湖广熟,天下足。”人口增长迅速。2、手工业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3、商业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国际贸易频繁。4、社会生活各种服务性行业兴盛这一时期,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本框小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与蒙古族:与藏族:与西南少数民族:清 土尔扈特部回归平定准噶尔叛乱明 修筑长城清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驻藏大臣改土归流北京故宫乾清宫︻︼请根据课下预习情况回答:明清专制统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都有哪些具体表现?设立特务机构明清专制统治具体表现设立军机处文字狱八股取士禁止世俗生活废除“丞相”一职,六部分理朝政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帝锦衣卫 、 东厂、 西厂设立特务机构废除丞相政治上专制阅读课本38页朱元璋第一段故事,猜猜看,他为什么知道那些大臣在退朝后的事情?参考第二段内容及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厂卫的印象。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看课本39页阅读卡资料,结合前面厂卫的所作所为假如你处在当时的年代,还敢犯言谏上甚至说真话吗?我们已经学了明代专制皇权的具体表现,清代又是怎样的呢?设立了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封建专制的顶峰?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设想一下,假如大家都不敢说真话了,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一、严酷荒唐的文字狱所谓文字狱,就是用挑剔文字过错的办法来找罪名,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大家都看过《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里边都有关于文字狱的故事,谁给大家讲讲?文化专制谁还能再举出例子?康熙时期,有个读书人叫戴名世,写了一本《南山集》,书中描绘了明末清初的抗清事实,触怒了康熙帝,清政府不仅杀了戴名世,而且还株连了300多人。另有一个叫徐峻的书生,在他的诗里写到: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句子,清统治者认为这是在讥讽他们,徐峻就这样不明不白的丢了性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政策?这种政策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当时在欧洲,知识分子正是解放思想,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时候,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却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思考: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严酷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以巩固统治。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考试内容和文体上发生了什么改变?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僵化其目的是什么?一些人为了追逐功名到了什么程度?许多读书人为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文化专制之二八股取士考试时舞弊现象严重一本不足成人半个手掌大小的宣纸抄本现身浙江慈城超微型考试作弊用书“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顾炎武即使靠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死背四书五经,考中了对国家又有什么大作用?很多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猛烈抨击,或以艺术的形式进行辛辣的讽刺。【贞节牌坊】古代为表扬节妇终生守寡而建立的牌楼。“孝贞节烈坊”,建于1905年,是徽州最后一座牌坊。也许因为是最后一个,她已经显得简陋寒酸,然而坊额上的字却惊心动魄:“徽州府属孝贞节烈65078名”。这里表彰的65078名妇女,没有名字。专制统治无孔不入《》去年是我国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开始伟大航海活动600周年纪念,大家知道这个航海家和他进行的航海活动吗?郑和七下西洋目的何在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推断出航海活动终止的原因吗?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有助于中国了解世界。但贡赐贸易花费巨大、得不偿失,无益于国计民生。明清厉行海禁、闭关自守,航海业每况愈下…郑和航海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相同点: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大事不同点:1、目的和动机不同:郑和船队以政治目的为主,扩大明朝影响;而西欧以经济目的为主,到亚非拉掠夺金银财富2、规模不同:郑和船队船多、船大、人多,远远超过开辟新航路活动3、性质不同:郑和船队是各国友好的使者,而西欧属殖民扩张活动4、结果和影响不同:郑和船队停航,对中国自身没有产生重大正面影响;西欧新航路开辟活动不断发展,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项目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比较时间 1405年—1433年 1492年—1504年 早87年,长16年出航次数 7 4 多3次船只数 200艘 17艘 相当于11倍多最大船只 长151.8,宽61.6,载1000吨 长24.5米,宽6米,载重100吨 载重相当于10倍郑和航海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合译的《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勾股义》,《测量法义》等著作第一次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以及蕴藏在科学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思想,对明末清初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8世纪时广州港口情景闭关锁国 —马戛尔尼来华为什么说中国在19世纪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来自海上的挑战…政治制度上…思想观念上…对外政策上…经济发展上…1、从国家体制看,中国仍是皇权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人民没有民主与自由;2、从思想观念上看,掌握国家命运的上层统治者仍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自居,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3、从对外政策上看,坚持闭关锁国;4、从经济发展来看,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当西方国家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寻求向外拓展时,中国仍然按照自己的轨道发展,这不可避免地使古老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双重挑战。(共48张PPT)第二部分:重点理解难点突破开放、抗击侵略与闭关锁国高度发展的明清社会经济最后的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处理民族问题的措施专制帝国明清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来自海上的挑战暗示出古老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的盛世》导学:阅读正文,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等方面去了解明清时代的盛况。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人口增长迅速人口的快速增长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增加。此外,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提供了更多的商品粮,由此促进了经济作物的迅速发展,这些都对当时人口的增加及减轻人口增长压力有积极作用。宋代有句民谚“苏湖熟,天下足,”“苏湖”是指苏州和湖州。到了明清时期,民间又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湖广”是指湖南、湖北等地。南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当时的苏湖地区农业十分发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南的先进棉纺织技术使得种植粮食的人数量减少,从事棉纺织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从明代开始,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为江南地区的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生产部门创造了条件。此时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长很快,除了满足本地粮食需求外,还销往江浙、徽州等地。所以,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活动:观察图5-59、5-60,讨论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工艺精湛,商路发达,因此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国际贸易频繁。当时,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长期出超。1720年 181600千克1800年 10442000千克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变化表18世纪60年代 300万两/年18世纪80年代 1600万两/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变化表想一想,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哪些变化?当时的西方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工商业逐渐兴起,手工工场逐渐取代手工作坊,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在思想领域,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从近代科学的诞生到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纷纷开始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西方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什么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风俗产生了何种影响?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明清时期也是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时期,服务性行业的兴起是重要表现之一。此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市镇的繁华,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晚明人陆楫的话,反映出当时人们推崇的价值观念。——各种服务性行业的兴盛1、农业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湖广熟,天下足。”人口增长迅速。2、手工业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3、商业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国际贸易频繁。4、社会生活各种服务性行业兴盛这一时期,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最后的盛世——明、清(前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为什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朝为什么要大修长城?避暑山庄与一般的避暑胜地相比,有什么特点?它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的民族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放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探究明清时期与蒙古族、藏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一是保证确定转世灵童的公平性,防止一些地方分裂分子利用这个机会制造分裂。二是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将活佛转世系统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和国家典章法制范围之内。金瓶掣签制的目的与蒙古族:与藏族:与西南少数民族:清 土尔扈特部回归平定准噶尔叛乱明 修筑长城清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驻藏大臣改土归流对比清朝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找出其中的异同相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同点:清代疆域更为辽阔、广大,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北部的乌里雅苏台及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疆域范围缩小。清朝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异同北京故宫乾清宫︻︼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封建专制,,那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专制帝国”是指哪个朝代?为什么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专制帝国”,而不是别的朝代呢?因为明朝专制统治空前加强,而清朝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了解、探讨,明清是如何加强专制统治的,都有什么表现,专制统治的后果是什么阅读课本38页朱元璋第一段故事,猜猜看,他为什么知道那些大臣在退朝后的事情?参考第二段内容及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厂卫的印象。“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顾炎武即使靠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死背四书五经,考中了对国家又有什么大作用?很多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猛烈抨击,或以艺术的形式进行辛辣的讽刺。西方的君主专制与中国的专制皇权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都是王权至上,由统治者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臣民的监控;西方君主专制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许多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中国依然维持着皇帝专制的国家体制,在西方国家变革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趋于落后。综合明清的内容,你觉得明清统治的后果会是什么?面对中国这样的局面,有一个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个人是谁?你从这句话里看出中国未来的出路了吗?学习了这一课,你收获到了什么?你希望由你们创造出来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扼杀思想的进步,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些表明封建制度已日益腐朽和渐趋衰落,中国也恰恰是从明清时期开始落后于西方。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统一专制统治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去年是我国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开始伟大航海活动600周年纪念,大家知道这个航海家和他进行的航海活动吗?郑和七下西洋目的何在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推断出航海活动终止的原因吗?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有助于中国了解世界。但贡赐贸易花费巨大、得不偿失,无益于国计民生。明清厉行海禁、闭关自守,航海业每况愈下…郑和航海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相同点: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大事不同点:1、目的和动机不同:郑和船队以政治目的为主,扩大明朝影响;而西欧以经济目的为主,到亚非拉掠夺金银财富2、规模不同:郑和船队船多、船大、人多,远远超过开辟新航路活动3、性质不同:郑和船队是各国友好的使者,而西欧属殖民扩张活动4、结果和影响不同:郑和船队停航,对中国自身没有产生重大正面影响;西欧新航路开辟活动不断发展,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的一些看法:利玛窦对当时他所接触的中国社会的弊端,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例如中国封建帝王的妄自尊大,把自己视为天朝上邦,把其他国家和民族一概贬为蛮夷,而中国人民在思想上也长期受这种愚昧和无知的毒害,把自己的国家看成世界唯一的中心和重心。利玛窦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就曾担心过,如果不把中国放到地图中心而且仅仅占有一块不算大的位置会遭到中国人的反对,甚至攻击。他评论这一点时说:“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一旦真相大白,他就越自卑。” 利玛窦还这样描绘中国人的性格:“看来好像他们的骄傲是出于他们不知道有更好的东西以及他们发现自己优胜于他们四周的野蛮国家这一事实。”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合译的《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勾股义》,《测量法义》等著作第一次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以及蕴藏在科学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思想,对明末清初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澳门妈祖庙1553年,葡萄牙占领澳门,攫取了居住权。妈祖信仰包含着一种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助人为乐的信念,由此形成的妈祖精神将全世界的华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祖国的统一.美丽富饶的台湾岛,坐落在祖国东南部,四周环海,同福建省遥遥相望,一向被称为祖国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卫星照片荷兰台湾台湾郑成功像18世纪时广州港口情景闭关锁国 —马戛尔尼来华你觉得他们的想法各有什么道理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如果中国禁止…那么只需要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为什么说中国在19世纪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来自海上的挑战…政治制度上…思想观念上…对外政策上…经济发展上…1、从国家体制看,中国仍是皇权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人民没有民主与自由;2、从思想观念上看,掌握国家命运的上层统治者仍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自居,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3、从对外政策上看,坚持闭关锁国;4、从经济发展来看,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当西方国家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寻求向外拓展时,中国仍然按照自己的轨道发展,这不可避免地使古老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双重挑战。面临挑战的中国进阶学案年级 八年级(下) 版本 人教课标版 学科 历史与社会章节 第五单元第五课 名称 面临挑战的中国 课时 3课时第一设计人 辅助设计人要 点 概 述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2、了解清朝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粉碎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清的“改土归流”、清朝台湾府的设置等史实;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3、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反对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4、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进阶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建议用时(分钟) 实际用时(分钟) 过关积分前进一 了解四个框题中的基本内容 基本构建本课的知识网络 35前进二 分析课文补充内容并讨论相关问题 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社会繁盛景象、民族政策、专制统治及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20前进三 整合课本中的知识,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重点过关 通过回顾四框内容,理解:1、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2、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3、明清专制皇权在国家机构及思想上的表现;4、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马戛尔尼来华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 17前进四 难点突破 正确看待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全面认识盛世,初步察觉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5前进五 问题分析 综合能力提升 22(第一课时)前进一:了解四个框题中的基本内容学习目标基本构建本课的知识网络过关进阶进阶作业(100分) 1.1771年,土尔扈特部民举行武装起义,粉碎了_________军队的围追堵截,历尽艰辛,终于重返祖国。他们受到了清政府和________皇帝的热情接待。2.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主体是_____________,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仍是_____________。3.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时设立的机构是__________。4、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请问:这一时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5、明朝为什么要大修长城?6、避暑山庄与一般的避暑胜地相比,有什么特点?7、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和同时代的欧洲启蒙思想家相比,他们的思想有什么相似之处?8、清代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 初始得分:目标定向:过关得分(必须满分!):(第二课时)助学导航学程导航 智慧种子 助学资源 个性空间方法导引 ▄关键点拨 方法指导1、分析课文补充内容并讨论相关问题;2、带着进阶中的问题去看书、思考。 字典词典 图书资料 课件实验▄咨询在线相关资料可查阅网站上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材库》。 我的目标:分享要点:要点解析 温故 最后的盛世——高度发展的明清社会经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处理民族问题的措施专制帝国 ——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来自海上的挑战——开放、抗击侵略与闭关锁国知新 暗示出古老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拓展链接 人物 ▄事件 专题 思辨 竞赛前进二:分析课文补充内容并讨论相关问题学习目标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社会繁盛景象、民族政策、专制统治及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过关进阶进阶作业(55分) 完成1、“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怎么成了“湖广熟,天下足”了。请问:民谚的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8分)2、“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放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8分)3、科举考试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统治者和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是怎样的呢?(9分)4、○为什么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达到来华的目的?(12分)○为什么从19世纪开始,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什么从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面临着以往没有过的挑战,并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中逐渐落后了?5、西方的君主专制和中国的专职皇权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10分)6、明、清代又是如何加强专制皇权的?(8分) 初始得分:目标定向:过关得分(必须满分!):前进三:整合课本中的知识,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学习目标通过回顾四框内容,理解:1、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2、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3、明清专制皇权在国家机构及思想上的表现;4、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马戛尔尼来华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过关进阶进阶作业(45分) 完成《随堂优化训练》20-21页1—9题(每题5分) 初始得分:目标定向:(第三课时)助学导航学程导航 智慧种子 助学资源 个性空间方法导引 ▄关键点拨 方法指导1、先完成前进四的练习。2、注意本课四个框题问题之间的联系。 字典词典 图书资料 课件实验▄咨询在线相关资料可查阅网站上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材库》。 我的目标:分享要点:要点解析 温故 基本知识及问题回顾知新 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及其原因。拓展链接 人物 ▄事件 专题 思辨 竞赛。前进四:难点突破学习目标正确看待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全面认识盛世,初步察觉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关进阶进阶作业(55分) 完成《随堂优化训练》21页10—20题(每题5分) 初始得分:目标定向:过关得分(必须满分!):。前进五:问题分析学习目标综合能力提升 过关进阶进阶作业(45分) 随堂优化训练》21-22页21题(25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0分)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乾隆时期把四个通商口岸减少为广州一处。 材料三:此辈(注: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定限期,若不归还,必将处置。(1)材料一中表明“天朝”不愿与外国互通贸易。我们把这种政策称之为什么? (2)材料三中如此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贸易,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在17、18世纪西方和中国所进行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分析中国近代走向落后的原因。 初始得分:目标定向:过关得分(必须满分!):建议用时:20 分钟;起始时间: 完成时间: 实际用时: 自我评价: 分选择题(45分)1、136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是A、朱元璋 B、李自成 C、洪秀全 D、李世民2、清政府利用宗教领袖的影响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外,还采取了其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主要措施有①、设驻藏大臣 ②、颁行《钦定西藏章程》③、设立金瓶掣签 ④、亲事结盟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3、澳门于2000年12月20日正式回归我国,而在1553年,来到澳门,逐渐在那里取得了居住权的外国人是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4、下列有关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②、当时江南地区有不少人从事纺织行业。③、当时,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④、18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5、下列哪些选项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参与的①、学习汉语,熟悉儒家经典。 ②、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制品。③、与当时的官员和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④、帮助修改中国历法,使其更加精确。⑤、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即当时的世界地图。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6、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大兴文字狱而闻名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7、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开始于A、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8、17世纪初,荷兰人逐渐占领了台湾,建立殖民统治,1661年,率领军队横渡台湾海峡,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到的明末抗清将领是 A、郑和 B、郑成功 C、黄宗羲 D、徐光启9、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长城多数都是在哪个朝代修建的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10、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的真正目的是A、避暑 B、围猎 C、休闲 D、笼络少数民族首领11、文字狱自古就有,规模最大,次数最多的是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12、“班禅额尔德尼”清朝皇帝赐予哪一个少数民族宗教领袖的封号A、回族 B、藏族 C、壮族 D、满族13、清朝前期,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太多 B、手工业、商业不发达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二、综合题(55分)14、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0分)材料一: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材料二: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之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材料三:新航路开辟航线图及郑和航海图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以下问题:㈠.结合材料三回答:(1)新航路开辟航线图中A、B、C三条航线的开辟者分别是:A B C(2)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哥伦布航海最远到达:(3)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分别是出自什么目的?㈡在纪念哥伦布航海50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材料二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从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8分)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材料二:乾隆时期把四个通商口岸减少为广州一处。材料三:此辈(注: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定限期,若不归还,必将处置。(1)材料一中表明“天朝”不愿与外国互通贸易。我们把这种政策称之为什么?(2)材料三中如此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贸易,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在17、18世纪西方和中国所进行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分析中国近代走向落后的原因。(4)假如中国在明清时期主动与西方资本主义相联系,你认为会是一个什么后果?16、材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7分)(1)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同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文化方面有什么不同?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5-面临挑战的中国(配学案一).ppt 5-5-面临挑战的中国(配学案二).ppt 八(下)5-5-面临挑战的中国进阶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