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化[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盛世文化[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五课时 盛世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阅古奋今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升华为时代的责任感。
2、提高对唐诗、传记文学、书法、绘画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3、从司马迁、李白、杜甫、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感受其人格之美,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好心灵的教育。
4、通过课前分组收集资料,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的表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绚丽多姿的汉唐文化成就有整体印象并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
本课头绪纷繁,涉及到汉唐两代众多的人物和作品、成就。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通过师生共同设计“汉唐文化成就表”的环节来达到目的。初中学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缺乏宏观把握的能力,只会就事论事,思路不够开阔。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汉唐时代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感受辉煌的汉唐文化,从而理解盛世文化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本课采用角色扮演和问题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角色扮演的愉快教学法,导入新课和课中激趣;一反常规教学中教师提问为主,改为角色扮演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完成:角色扮演的确定;角色问题的设计;课前的操练;有关“汉唐文化成就表”的设计。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掌声有请。
[活动]角色1: 手握一卷史书道:“后人称颂我写的史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角色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角色3:“我是唐僧,不是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师傅唐僧,但我的确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天竺)取得真经(佛经)。我到底是谁?”
角色4:“我小时侯练字可勤奋了,家门前池塘里的水都被我毛笔的墨汁染黑了……”
(学生讨论后作出判断并回答)
[承转] 司马迁、李白、玄奘、王羲之都是汉唐时期的文化名人,他们分别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成就,今天我们将分别请学史学、文学、宗教、艺术小组中的代表,带领大家感受盛世时代里的盛世文化。(教师分出史学组等若干小组)
(新课教学)
[活动]史学组叙述与提问:
司马迁,西汉夏阳人。幼年时就读了很多书籍,20岁开始到各地游历,寻访历史古迹,收集历史资料,考察各地的民俗风情和经济情况。35岁时,汉武帝派他四川、云贵一带,了解少数民族的情况。他还常随汉武帝出外巡行,收集到许多材料。后来,他做了太史令,又阅读了皇家保存的图书典籍,从中整理出许多有用的史料。42岁开始写《史记》。六年后司马迁为战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受了重刑。出狱后,不顾身心的痛苦和屈辱,以非凡的毅力完成了《史记》。
听完了故事,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1)司马迁生活在什么时期?《史记》采用了什么体例?记录了哪些史事? (2)为什么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点评]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大家回答的很好。第二个问题比较宽泛,大家觉得不好回答。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史家之绝唱,是评价它在史学上的地位;无韵之《离骚》是评价它在文学上的价值。
[总结]司马迁的《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二三千年的历史。它不仅写远古、近古,也写现代、当代;不仅写中原、华夏,也写边疆、外国;不仅写政治、军事,也写经济、文化;不仅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从史学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先河;从文学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自述写书目的是:
[投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承转]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数量之多,题材之广,写作技巧之高,思想内容之丰富,都是过去朝代无法比拟的。唐诗留传至今的有近五万首,知道姓名的诗人有2200个,其中以李白、杜甫最负盛名。
[活动]文学组(投影李白和杜甫像并叙述、提问):
李白,字太白,生于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到四川,20岁以后出川漫游。他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壮丽的诗篇。杜甫比李白小11岁,他出生在河南一个诗书世家。33岁,他在洛阳遇到了李白,两位打诗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李白、杜甫的诗,我们从小就读过很多。下面我们在5分钟时间里来一个小小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李白、杜甫的诗最多?
(学生采取抢答方式,最后评出优胜)
[点评]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反映了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气息。他以奔放的热情,磅礴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生动而自然的语言来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留下1000多首美丽诗篇,被称为“诗仙”。我们读李白的诗,仿佛能听见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的声音,仿佛能看得见明媚的春光、雄伟的山川。他的诗千百年来被全世界爱诗的人们吟诵着。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正是唐朝由盛及衰的时期。杜甫留下的诗有1400首,他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从强盛走向衰落的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他的诗就是历史,因此被人们称为“诗史”。历代的诗人都把杜甫的诗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我们还知道很多唐代的诗人和诗歌,老师将在活动课时间组织一个“赛诗会”,到时候我们再一决高低。
[承转]宗教文化兴盛是汉唐文化的又一特点。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道教,对其他宗教也采取了宽容态度。佛教文化渗透到思想、建筑、艺术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玄奘和鉴真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来听听宗教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和见解。
[活动]宗教组介绍了玄奘和鉴真的主要事迹,后提问:
(1)佛教的发源地在哪里?什么时候传到我国?
(2)玄奘与文学作品《西游记》到底有没有联系?
(3)玄奘与鉴真的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
[点评]玄奘西游与小说《西游记》的联系,的确是许多初中学生的疑点。他们往往把文学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传奇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把故事情节与历史事件相联系。教师需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塑造和构思,不同于历史史实与历史人物。它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情节、事件、人物都是可以虚构的,历史人物不等同于艺术形象。故事情节不是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归纳]玄奘从天竺取经回唐,鉴真是到日本传递佛法。通过一“取”一“送”,体现了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一方面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宏旨,从而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承转]汉唐盛世,也是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书法和绘画,是书画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名家名作迭出。雕塑、音乐、舞蹈、体育等也大放异彩。下面我们欢迎艺术小组的同学。
[活动]艺术组提问:
我首先想问的是大家知道哪些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学生回答: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点评]大家知道的真不少。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的王羲之融汇古今的笔法,加以变化发展,创立了独特的风格。他写的楷书,势巧形密,达到完美的境地;他的行书,遒媚劲键,变化万千,人们这样形容说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称他为“书圣”。唐朝是书法鼎盛的时代。“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中有三位是唐朝时期的人物。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书法的作品。
[活动]艺术组展示投影:
(1)《兰亭序》;(2)《多宝塔碑》帖;(3)《玄秘塔碑》帖。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作品的名称、作者及生活的历史时期,体会他们各自的艺术特色。)
[承转]绘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动植物和人形图案。战国的帛画和秦汗的壁画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东晋的顾恺之作画强调“传神”。他一生作画很多,流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更是名家名作迭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绘画作品。
[活动]艺术组投影:
《女史箴图》(局部),《洛神赋图》(局部),阎立本《布辇图》,敦煌壁画。
(课堂小结)
汉唐时期,政治稳定: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汉唐文化,为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