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的生产;曲辕犁和简车;兴修水利;唐朝手工业——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的发展;唐都长安。通过介绍唐代的曲辕犁、筒车等农具比前代大为进步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通过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通过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均极为繁荣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经济的生产水平不仅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唐代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重点: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展难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的概括景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二、讲授新课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节课就来看看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怎样的面貌。1、农业——“稻米流脂粟米白”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杜甫诗,这首唐诗中包括了几种农作物?(学生回答略)教师提问: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哪些因素密切相关?(让学生联系旧知识和今天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回答的内容越广泛、越全面越好)1)生产技术的进步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图片资料“雨中耕作图”,简要介绍其方法是将稻种先培育成秧苗,再移植到稻田中,这种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大家想想,育秧移植栽培与以前那种漫天撤种、靠天吃饭的种植方法比起来,有哪些先进之处?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育秧移植栽培推广后,农民可选择健康、茁壮的秧苗移植,保证了收获时的产量和质量。2)生产工具的改进① 曲辕犁耕犁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它的结构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让学生观看一段曲辕犁影视资料。然后说出观后感。另外,教师向学生展示曲辕犁的分解示意图和其他相关图片。教师总结:这些看似筒单的改造,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辛勤劳作中摸索出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改造后的曲辕犁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犁。② 筒车除了耕地,灌溉在农业生产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人民很早就使用各种水车进行灌溉。到唐代,由于农业发展很快,不仅平原地区良田万顷,就是山地、丘陵一带的荒地也被大量开垦。为了适应那里的需要,人们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功效比翻车大得多。(认真观看视频资料并谈个人见解)为加深记忆和理解,教师向学生提供两段材料(1)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水,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杜诗镜铨》卷8(2)“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纥胜人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此工具的优势。(筒车与翻车相比确实有很多优势,既节省了人力、畜力,又提高了效率,一昼夜可灌溉田百亩以上。3)兴修水利唐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水利,全国兴修水利工程200多处,不仅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连边远山区也有。(播放视频资料)4)茶叶与蚕桑的生产教师向学生展示唐代饮茶用的各种器具及陆羽像和其著作《茶经》,使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回忆,我国自古就被称为“丝国”,唐代人的主要衣料还是丝织品和麻布。政府大力推广养蚕种桑,当时农家房前屋后都是桑树成荫。除北方黄河流域外,在长江流域也有所发展。由于蚕桑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唐朝人喜欢穿色彩鲜艳的丝绸服装以显富庶,所以丝织业成了唐代手工业中相当发达的部门。2、手工业——巧夺天工1)丝织业唐代丝织品的花色、品种繁多,而其精美和织造技术的高超主要反映在当时妇女们多姿多彩、精致华美的服装上。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这个软件中所展示的华美服饰。(出示搜集到的表现唐代服装的软件、图片等,并用生动、华丽的语言加以描述,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唐代丝织品的富丽、轻盈、典雅、高贵)教师提问:唐代丝织品种类很多。结合现在的情况,谁能说出几种丝织品的名称?(教师指导学生参看课文小字回答)除丝织品外,中国的陶瓷器也是世界知名。唐代人以陶瓷器为日常生活用品,除实用外,许多精品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陶瓷业教师向学生展示精美的唐代陶瓷器并并用生动、华丽的语言加以描述,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学生在欣赏后畅所欲言)这些精湛罕见的工艺成为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至今它仍以其明丽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而备受世人青睐。唐朝人除使用瓷器外,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器皿,所以唐代金属冶铸业也发展很快。3)金属冶铸业教师出示多幅精美的金银器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随着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人们为获得不同的生活必需品,就要进行越来越频繁的交换,因而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也越来越兴旺。其中以唐都长安最为富丽宏伟,而它作为一座商业城市,代表了唐代商业的发展水平。3、商业——“长安百万家”1)城市布局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让学生思考:通过看图,你认为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上有哪些特点?(学生在观察后发表个人见解,不一定全面)教师归纳总结:在这座整齐、严谨的都城中,住宅区、商业区截然分开。其中“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坊”是住宅区,上百万的人口生活在其中。此外,全城的街道还有排水设施;唐政府也很重视城市绿化,“条条青槐街,相去八九坊”的唐人诗句,就是对长安绿化的描绘。2)人口和商业让学生阅读下面材料:长安城内两个市,各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敦煌壁画中的西域各族人》),提问:这幅画说明了什么?(学生看图并谈想法)教师归纳:长安城不仅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还居住着很多来自异国他乡的侨民。这些居民在城中从事200多种不同行业,开设店铺多达几千家,再加上往来商旅川流不息,使整个长安城兴旺繁荣。不仅白天熙来攘往,甚至在夜间也是喧闹非凡,真可以说是“昼夜喧呼,灯火不灭”。长安城以其特有的繁荣与兴旺名闻海内外,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国际性大城市。小结:隋唐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仓库里堆满了吃用不尽的粮食、布帛。手工业、商业也极为兴旺,人口明显增加,唐玄宗时的户数大约是太宗时的三倍,呈现出盛世景象。同学们以唐朝为例想一想:一个社会,它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如果你是唐代居住在长安的人,你会看到或经历什么?”为题让学生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唐朝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唐都长安。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②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值得后世人引以自豪。3.能力培养:①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②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唐代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从而培养理解分析能力。4.学法指导: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经济繁荣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纵向与秦、汉、隋比较加深对盛世经济的理解。从而明确经济的繁盛固然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功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②通过对长安重要地位的认识,加深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时期的理解和认识。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首先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实际观看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文物。3.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试做文物模型,如筒车、曲辕梨。绘制唐都长安布局图。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教材分析1.引导学生回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的概括景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稻米流脂粟米白”一目,讲述的是唐朝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农业的发展情况。本部分内容需要讲明四个问题:①水稻等栽培方法的进步:讲明二年三熟制在地方推广,一年两熟制在南方出现。讲明水稻的育秧移植和冬季利用温泉水浇灌蔬菜的技术。②经济作物中讲明茶叶生产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到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风靡全国。被誉为丝国的蚕桑生产自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主要产区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得到巨大发展。③生产工具的改进要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为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坪,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认识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④水利事业需要讲明唐政府设专门机构管理水利,修建水利工程200多处。最后小结:由于农业的发展,出现了荒地垦辟,府库丰盈,人口增加的盛世景象。3.“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一目,叙述唐朝手工业发展情况。唐朝手工业创造了古代世界闻名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本目从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三方面说明这个问题。①丝织业以绫、绢、锦为代表说明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丝织技术的高超和色彩的丰富。②陶瓷业以青瓷的晶莹、白瓷的洁白、唐三彩的绚丽说明陶瓷技术的进步。③金属铸造业以长安大雁塔的铁钟、扬州铜镜以及西安出土的金银器为例,说明铸造工艺的进步。4.“长安百万家”一目,讲述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向学生讲明四个问题:①规模的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②城市布局特色,宫殿、衙署、坊、市分开,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③人口众多,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长安,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④商业繁荣,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教学过程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形成。同学们了解到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一、“稻米流脂粟米白”1.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二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2.茶叶与蚕桑生产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东晋时招待客人用茶果。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以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逐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当时一些城市里,已经有了专门卖茶的茶馆。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当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十几个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叶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明显进步,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远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茶叶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地,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陆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所著《茶经》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和种类、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煮茶的方法、饮茶的茶具、茶叶优劣的区分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唐朝前期的蚕丝业中心仍在北方,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技术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江渐一带蚕丝业还比较落后。到唐朝后期,江南蚕丝业得到巨大发展。我国是大麻和苧麻的原产地。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是麻。苧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离汗,受到人们的欢迎。唐朝的衣服主要以丝麻为材料。3.生产工具的改进一曲辕犁、筒车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一定的类型标志着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应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师:汉代的生产工具有何重大改进?生:牛耕,马耕的广泛应用,在普及使用二牛三人的耦犁外,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播种使用耧车。师:大家把汉代牛耕图和唐敦煌壁画中的曲辕犁比较一下能发现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讲述)不同有二:一为辕的长短不一,曲辕犁的辕呈曲线型,便于操作灵活,其结构简单灵巧。二为可调节犁地的深浅度。在机械化、电气化的农机设备产生之前,曲辕犁可以说是最先进的耕地工具了。师:前朝发明的灌溉工具有什么?生:三国曹魏马钧发明的翻车。师:唐有了更为先进的灌溉工具筒车。两者相比哪一个更先进些?为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的插图,得出结论:筒车更先进一些,因为它是以水为动力,自动灌溉田地,而翻车是以人为动力。)4.水利事业的发达师:战国、秦、汉时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生: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秦——灵渠西汉——六辅渠、白渠。师:自古以来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唐时在面积兴修水利,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了一系列灌溉渠,并修筑旧渠和河堰。为了加强对水的充分利用还专门颁布了“水法”。二、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1.丝织业唐代丝织业非常发达,丝织技术精巧,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絁等。(教师可简单介绍各种丝织品的特点。)唐朝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有人对吐鲁蕃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了色谱分析:红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等五色。各种色彩达24种之多。2.陶瓷业师:我国陶器产生于何时?生:原始社会,半坡氏族。师: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水平。从唐朝起瓷器制造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瓷器已代替金、银、漆器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用器皿,开始出现了制瓷名窟。有人形容说:“若邢瓷类银(言其白),则越瓷类五(言其白而莹润)”,“若邢瓷类雪(言其洁白),则越瓷类冰(言其洁白而透明)”。唐时还出现了一种新型陶器——唐三彩,它是一种铅釉陶器。先以陶土制成陶胚窑内素烧,然后再上釉进行釉烧。由于窑内高温使铅釉熔化相互渗透,形成以白、黄、绿、褐、蓝等色为主的工艺品,其造型生动,色彩斑斓。金属铸造技术在唐代有很大进步,扬州的江心镜是世所闻名的,唐朝以来一直是贡品。近代考古发掘出唐代铜镜不少,制作确实精致美观。出土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精细,焊接技巧纯熟,焊口平直,焊缝不易发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盘、碗等器物上都有明显的切削加工痕迹。螺纹清晰,起刀和落点显著,有的小金盒,螺纹的同心度很强,纹路细密,说明当时已使用简单车床,其动力仍是手摇足踩,但它是近代机床的雏型。这在我国机械工业史上是一个较重要的发明。由于经济的发展,唐时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教师可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到这几个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三、“长安百万家”1.城市布局师:显示唐都长安平面图,让学生分析其布局特点。生:(回答)师:唐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旧制,不断修建,更加宏伟壮丽。长安城的布局特色有四:①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其南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住宅区名坊,商业区名市,坊、市分署。宫殿区居全城北部中央,显然带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②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③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长安城内的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④封闭式的坊和集中的市。市、坊分开,即百姓居住区与商品贸易区分开。东、西两市面积并不小,各有店铺数千家,但是买卖有时间限制,长安是实行宵禁的。2.人口和商业长安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可达百万。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民族融洽,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数字十分可观。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会聚长安,使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长安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据《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政府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很多阿拉伯人、波斯、印度、南洋等地的商人、僧侣到我国贸易、居住。总结:唐前期社会的安定和统治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后经济的发达又巩固了唐的政权,使其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推动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是盛世物质基础的创造者。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三(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和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唐朝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金属铸造业。唐朝商业的发展——唐朝长安。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与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密切关系。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值得后人引以为自豪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1) 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的能力。(2)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唐代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从而培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学生学习难点1、教材内容方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唐都长安。曲辕犁、筒车、绢、纱、锦等,学生未接触过实物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教师应注意讲解。2、学习方法方面:从宏观到微观掌握知识结 构、把握经济课型的基本线索和框架结构和学习方法、怎样在经济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中加深理解,发现问题。3、能力培养方面:掌握经济课型的框架结构能力。对经济各领域具体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的能力。(三)教学过程1、前提测评(1)列举唐朝两个盛世景象名称并解释其共同点(2)列举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采取的共同措施和重用的不同人才。2、历史小论坛“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例:一个学生在《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写道:就隋唐两朝而论,我们知道,隋朝只经历了二帝,就灭亡了,而唐朝的贞观之治,则是为史家大加赞誉的。为什么隋朝这么快就灭亡了呢?在《隋唐嘉话》上有这样一句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炀帝就是隋朝的末代皇帝。炀帝妒贤忌能之心极强。司隶大夫薛道衡,因为诗写得比炀帝好,炀帝就逼他自杀,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对于才华高于自己的人就要加以杀害,真是岂有此理!炀帝如此格格不容有才华学识的人,他所宠信的主要就是些专事阿谀奉承、弄奸藏刁的小人了。在这种人的治理下,隋朝怎么会不灭亡呢?固然,炀帝的妒贤忌能不是隋朝灭亡的唯一原因。但是,正是由于炀帝的心胸狭窄,不容贤能才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与之相反,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人才却很重视。即使是与他作对的,只要是人才,他就给予重用,表现了封建政治家宽宏大量的态度。例如魏征,曾是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手下的官员,他看到李世民战功卓著,人才济济,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就暗中劝太子尽早除掉李世民,结果被李世民识破,李世民登位后,不仅不记旧恨,反而拜魏征为大夫,就是因为魏征是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才。以后魏征能大胆进谏,使得唐太宗一生避免了许多过失。由于唐太宗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思贤若渴,爱护人才,又善用人才,所以,在他统治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五谷丰登,牛羊遍野,人口也增加了。这就是为历代史学家所称誉的“贞观之治”。从隋朝的快速灭亡和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来看,人才对于辅国安邦是多么重要!3、导入新课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政治上强大的唐帝国其物质基础是繁荣的经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情况。(可出示唐三彩教具问是什么?写Chinatown问为什么外国人用瓷器来代表中国、唐人?)4、讲授新课(1)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了解提示强调了哪些重要内容。(2)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小子目。掌握本课的框架和学习线索即(农业、手工业、唐都长安)。教师板书出学习线索。(1)指导学生阅读“稻米流脂粟米白”。然后教师出示材料一、杜甫《亿惜》:“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问题:“开元”是谁的年号?(唐玄宗)。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事件?(开元盛世)。反映了经济的那一个行业的成就?(农业)。本子目从哪几个方面来反映农业的成就?(农作物、经济作物、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各个方面都有哪些成就?(水稻;北方二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育秧移植、冬季温泉水浇蔬菜。“二月中旬已进瓜。”茶:我国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专著《茶经》陆羽“茶神”。植桑养蚕。)教师出示材料二:汉代“长直辕犁”、唐代“曲辕犁”引导学生对比说出曲辕犁比长直辕犁有哪些进步?(便于深耕、节省蓄力、提高生产效率)。教师出示材料三:“翻车”、“筒车”引导学生对比说出筒车的进步。(2)指导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教师指出唐朝手工业创造了古代世界闻名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问题:本目从哪几个方面来反映手工业的成就并举出具体的手工业品?(丝织业“技术高超品种繁多轻盈而薄”唐代花鸟文锦。陶瓷业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金属冶铸业大雁塔铁钟。)教师出示材料一:“唐三彩”、问:什么名字?哪个朝代?材料二唐太宗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问:鉴是什么意思?(镜子)当时镜子主要是铜镜。问:唐代时哪个地方生产的铜镜最有名?反映了哪个行业的成就?这一行业的另一杰作是什么?请说出唐代几件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3)指导学生阅读“长安百万家”。结合《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了解掌握长安城特点。设计活动: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来解说长安城呢?(规模、布局、人口、商业。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4)小结、反馈测评:教师边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线索、框架、知识点边板书线索框架,并留出横线部分让学生填写。(5)学生再回顾本课并提出疑问。(6)历史论坛:从唐都长安的重要性谈国家的稳定。(四)板书设计农作物: 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经济作物:茶叶和蚕桑一、农业 农具改进: 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丝织业:宋州亳州的绢、扬州益州的锦。二、手工业 陶瓷业: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唐三彩金属冶铸业:扬州铜镜、大雁塔铁钟规模: 国内:三、唐都长安 布局:市、坊。人口:国际:商业: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四一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水利事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唐都长安。(二)能力训练点1.本课内容为唐朝经济的繁荣,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可指导学生归纳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从整体上把握史实。2.唐都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大城市,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可指导学生进行分析。3.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进步。如灌溉工具筒车的发明,曲辕犁的发明。可以指导学生动手自制模型。(三)德育渗透点1.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2.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要使学生体会认识到这一点。3.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四)美育渗透点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证明了美最早源于生产。二 学法引导1.本课内容较少,教师应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相关内容。2.(1)学习本课可以用列表法,把本课介绍的经济繁荣时期的唐代农业、手工业和都市建设几个方面的成就进行归纳填表。(2)可以用联系法、比较法将你以前的积累有关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跟唐朝的成就进行对照,一方面可以使你的知识系统化,一方面也便于你的学习记忆,另一方面使你对历史的发展有更深的认识。三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及解决办法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解决办法:一是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利用模型施教;二是采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动手组装模型,认识曲辕犁和筒车的改进特点。2.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是本课的另一重点。解决办法:一是指导学生概括知识点,丝织业和陶瓷业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技术的改进,品种的繁多上。二是让学生通过仿制法去直观认识。3.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这一重点的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利用手绘《唐都长安城平面图》的方法,边画边讲,城市的布局特色、人口情况,及其在亚洲、国内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作用,商业繁荣景象。(二)难点及解决办法曲辕犁、筒车、绢、绫、罗、锦,学生未接触过实物,使它们难以形成准确概念,是本课难点。解决办法:可以利用模型增加直观性。曲辕犁的学习,可以通过对模型各个部件的拆装来认识犁的特点。筒车可以通过模型的演示让学生认识其汲水灌溉的原理,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丝织品的学习,要重点突出其特点,可以带领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实物,也可利用仿制品,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三)疑点及解决办法唐朝的繁荣及其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的差距,尤其是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这是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事物,说明由于中国社会在某一历史阶段的落后,造成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中国社会的发展必将赶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四 课时安排1课时五 师生互动活动设1.首先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实际观看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文物。3.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试做文物模型,如筒车、曲辕犁。绘制唐都长安布局图。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具体问题见“总结、扩展” 一目),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六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其主要表现在耕作制的改变和水稻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2)唐朝手工业发展。丝织业的发展,品种繁多,技术高超,色彩丰富。陶瓷业,代表品种,青瓷的晶莹、白瓷的洁白、唐三彩的绚丽。金属铸造业,扬州铜镜以及西安出土的金银器,代表了铸造工艺的进步。(3)唐都长安。规模的宏伟,城市布局特色鲜明,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作用突出,商业繁荣。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归纳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整体上把握史实,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唐都长安这样一座国际综合性大城市的综合分析,归纳唐都长安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3)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具有突出的成就,如对生产工具筒车的改进,曲辕犁的发明。这些工具,都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兴趣。3.德育目标(1)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使学生认识这一点,增加民族自豪感。(2)通过对唐朝前期的繁荣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一点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美好生活是要靠辛勤劳动才能得到这一概念。(3)通过对唐都长安的学习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整体感知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经济日益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超过以前各个朝代。农业工具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唐三彩是唐朝手工业发展的标志之一。唐都长安既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在当时世界上处于先进的地位。(三)教学过程1.学生自学过程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1)简单概括唐朝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唐朝农业、手工业的成就有哪些 (3)唐都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教师指导学生过程首先,在学生阅读的前提下,由学生回答问题。(1)唐朝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唐都长安形成国际性大都市。(这一问题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2)对于“稻米流脂粟米白”一目中唐朝农业的发展这一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第一,农业发展表现为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和蚕桑的生产、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达几个方面。第二,发展的成就。①水稻栽培方法的进步,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南方出现;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在北方推广。②经济作物,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蚕桑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主要产区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在发展。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a.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模型进行讲解,一般可采取绘图的方式,教师一边绘图,一边分析各部件构造的改进。)重大改进有三处: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增加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需要;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耕犁至此基本定型。b.筒车的发明。(可结合模型讲解,也可以参观实物。)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到高处的原理。引导学生去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筒车的进步之处就在于人无灌溉之劳。对于唐朝手工业的发展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第一,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为:丝织业的发达,陶瓷器制作工艺的进步,铸造工艺的进步。第二,发展的成就。①丝织业:a.花色品种很多。b.以轻盈精薄著称。②陶瓷业:a.品种很多,最负盛名的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闻名于世的唐三彩。b.其精品轻巧、釉色美丽、造型美观。③金属铸造业:a.品种繁多。b.铸造工艺水平高,扬州铜镜。(以上农业、手工业的学习,都可以让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增加直观性。)(3)对于唐都长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概括。从长安城的特点即规模宏伟,布局合理,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归纳出长安城的重要性。第一,从国内说,长安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第二,从国际上说。长安城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国际性的大城市。(这部分内容要以学生为主总结、概括。)(四)总结、扩展1.教师总结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农业有了很大进步,手工业生产超过了以往各代,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前面的学习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简单叙述唐朝农业、手工业、唐都长安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叙述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要点,简单的概括、叙述,理清本课知识的线索和重要知识点并达到要求。培养训练学生从整体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叙述问题的能力。(2)长安城的国内、国际重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2.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回答。参考答案:(1)略。(2)国内重要性表现在长安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国际重要性表现在长安城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国际性的大城市。七 布置作业1.教材中课后练习题。(书面作业)2.课后学生活动建议:用泥巴、橡皮泥模仿唐三彩做一件动物俑。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材教法教学重点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研究各朝历史都必须大力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唐代前期空前繁盛,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而这一时代的社会经济在各方面必然有其特点,应该让学生准确、恰当地把握。在人类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体到李唐王朝,对于二者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要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唐代经济的发达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那么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思考,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社会发展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一直奉行“以农为本”经济政策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农业生产必然成为社会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部门,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业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决定,所以讲清曲辕犁和筒车的改进就显得至关重要。但这两样农具的时代已很久远,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在缺乏直观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凭空想象曲辕犁和筒车比前代农具有哪些先进之处,是十分困难的。为此,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两种农具形象地展示出来,并变“死”为“活”,变静态为动态,从而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唐代丝织业和陶瓷业发展水平之高是本课教学的又一难点。唐代丝织品和陶瓷器种类繁多,精美绝伦,但学生未亲身接触过这些物品。若能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准确概念并对其超凡的制造技艺产生美的感受,既能突破教学上的难点,又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 地位分析本课是讲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经济日益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超过以行为表现各个朝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农业工具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手工业中的丝织业技术高超,品种繁多;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是唐朝手工业发展的标志之一。唐都长安既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在当时世界上处于行进的地位。重点突破方案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发展的情况,可在本目讲完后,指导学生列表一一归纳,也可以用联系法、比较法将以前学习过的有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就跟唐朝来进行一下对照,既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也便于学生学习记忆,还可使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更深的认识。难点突破方案1、在学习丝织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图片,使学生在哲学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小字体印刷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唐代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讲述陶瓷业时,教师也可通过给学生提供精美的陶瓷工艺品图片,如有条件,拿一些实物或仿制品欣赏,效果会更好。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唐代陶瓷业的成就,即可加强教学的感性效果,更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述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时,对“曲辕犁”,可以把“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一起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比较(比如比较一下二者间的不同;曲辕犁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从而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本课的视频资料“曲辕犁”就较详细和直观地介绍了曲辕犁的特点,推荐教师使用。讲述简车时,可利用库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出实物模型,来更方便地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行进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有条件,教师可组织学生,让他们亲自到有这两种工具的地方,亲自看一看,摸摸,对于兴趣浓厚的学生还可以思考比较现在的相似工具比唐代的又有哪些改进?第3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资料和注释唐朝的主要粮食唐朝的主要粮食是粟和稻。粟的生长期比较短,所以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代,都是我国的主要粮食。李白写诗赞道:“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水稻是我国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逐渐居于重要地位。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杜甫诗形容说:“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水流)加灌溉。” 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比较长,加上人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茶业生产的兴盛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认识到茶对人体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三国志·韦曜传》说:吴国皇帝孙皓,每次宴会都强迫群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为限。韦曜不会喝酒,孙皓密赐茶给他,允许以茶代酒。说明当时已有了饮茶的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东晋桓温招待宾客主要用茶果。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从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黄河流域的关西、山东饮茶之盛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当时一些城市里,已经有了专门卖茶的茶馆。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祁门县境甚至“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什七八”(《全唐文》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茶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显著进步,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远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当时名茶就有二十多种,如蒙顶、石花等。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十税其一”,是年征得茶赋40万缗,约当全年收入的1/15,可见茶叶在当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唐代茶业承前启后,不仅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迅速发展,而且影响及于世界。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国,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陆羽和《茶经》陆羽,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所著《茶经》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和种类、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煮茶的方法、饮茶的茶具、茶叶优劣的区分和水质品第的鉴定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充分反映唐朝已具有丰富的茶叶知识,对后世研究茶史有相当影响。据《太平御览》记载,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唐朝的蚕桑生产唐朝前期的蚕丝业中心仍在北方,李白形容河北清漳一带的纺织情况是:“缲(同缫)丝鸣机抒(zhu织布的梭子),百里声相闻。”当时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技术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江浙一带蚕丝业还比较落后。《国史补》记载一个故事:唐初有个叫薛兼训的人,任江东节度使。因为越州(今浙江北部)人不善缫织,薛兼训就从军队中召募了一批单身汉,发给他们很多钱,密令他们到北方选择善于缫织的妇女结婚,一年中娶得数百人,带回越州。从此越州缫织技术迅速提高,所产绫纱妙称江左。《国史补》作者李肇在唐大中年间任浙江台州刺史,距薛兼训在江东不到百年,这个故事不会毫无根据,至少说明唐初浙江缫织技术不及北方,后来就赶上了北方。《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朝前期越州贡品中只有交梭白绫一种,唐朝后期就有异物文绫、单纱吴绫等数十种,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江南蚕丝业得到巨大发展。我国是大麻和芝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把大麻叫做“汉麻”,把芒麻叫做“中国草”。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材料主要是麻。苎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离汗,受到人们的欢迎。唐朝的衣服主要以丝麻为材料。唐朝的养马业唐朝养马业也很发达,由于战争和日常生活中驾车代步以及生产的需要,马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唐政府设太仆寺管理全国马政,在西北草原地带设置不少官营牧场,在牧场建立饲料基地。国家养马数量逐年增加,至高宗麟德年间,唐政府养马达706000匹,故马价极为便宜,一匹绢就可换一匹马。养马主要是为了军事,因此强调马的强壮矫健。为了改良马种,汉唐都从西域输入大批优良马种,进行繁殖和杂交,改良内地马。改良的马,体质健壮,外形优美,这种杂交的技术成就和规模之大,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利用杂交方法创造新畜种如骡等,是我国古代家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唐朝女子骑马之风,上至妃嫔公主下至民间皆盛行。杜甫咏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姐)诗说:“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资治通鉴》记载:玄宗天宝十载正月“杨氏五宅(杨贵妃兄姊)夜游,与广平公主(玄宗女)从者争西市门,杨氏奴挥鞭及公主衣,公王坠马……。唐代女子骑马图(图画)此画为唐代名画家张萱的作品,名为《虢国夫人游春图》,现存为宋人摹本。虢国夫人为杨贵妃的三姊,因贵妃得宠而受封。“游春图”反映了唐玄宗后期朝内上下荒淫无度的生活和杨氏一家势倾天下的情况。画面人数虽不多,却渲染出了豪华的气派。贵妇们骑马游春时悠闲而略带懒散的情绪和气氛,刻划得极为生动。在这里主要表现唐代女子骑马的形象。曲辕犁(图画)曲辕犁构造示意图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一定的类型标志着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水平。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陕西三原贞观时期李寿墓壁画上的牛耕图,以及敦煌壁画晚唐时的牛耕图,犁辕都是弯曲的,说明许多地方广泛采用了曲辕犁。晚唐时的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1.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2.增装了犁评,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插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插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3.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筒车(图画)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杜诗镜铨》《春水》诗注。),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这种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简,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缺乏具体记载,此据宋应星《天工开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水利事业的发达唐朝水利工程相当发达,劳动人民不仅修复了一些旧的水利工程,而且新建了许多新的灌溉系统,水利兴修比过去多得多。仅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各地水利建设二百余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唐初所分十道中仅陇右道水程失载。这些水利工程755年以前修建的占总数70%,唐后期修建较少,占30%。多数为中小型工程,由地方政府征发民户修建而成。大的工程可灌田上万顷,小的可灌田数十顷。北方以开渠引灌为主,南方偏重于排水、蓄水,修建堤、堰、陂、塘。沿海则多修筑堤防,防捍海潮。这些水利工程合计灌溉面积极大,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丝织业唐代丝织业非常发达,丝织技术精巧,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絁等。绫是以斜纹组织起花,光如镜面的丝织品。绢是用生丝织成的一种平纹织物,主要产于唐代北方。绢的显著特点是质轻,《太平广记》记载有一种轻绢,一匹长四丈,重量只有半两。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唐代绢幡,都是用一种几乎透明的薄绢制成的,挂在佛堂的过道上,不阻碍光线。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亳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纱是一种表面布满纱眼的丝织物,亳州轻纱由于过于精薄,人手如无重量,做成衣服,真像身披轻雾。这种轻纱就是唐代贵妇“嫌罗不着爱轻容”的轻容纱,新疆吐鲁番发现的一件深红色轻容纱,菲薄精巧无比。锦是一种多彩织花的高级丝织物。益州、扬州的锦最负盛名。蜀锦绚丽多彩,精美绝伦。唐朝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有人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了色谱分析:红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等五色;黄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等六色;青、蓝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等六色;绿有胡绿、叶绿、果绿、墨绿、豆绿等五色,连同黑白二色,共达24色之多。陶瓷业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从唐朝起瓷器制造才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瓷器已代替金、银、漆器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用器皿。开始出现了制瓷名窑,邢窑及四川大邑的白瓷,胎质坚致,釉色洁白,杜甫咏白瓷说:“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清脆的玉声)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越州的青瓷瓷土细腻,胎质精薄,瓷化程度高,釉色晶莹润泽,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说青瓷釉色晶莹如九秋露水,色泽如千峰滴翠。陆羽评青瓷白瓷说:“若邢瓷类银(言其白),则越瓷类玉(言其白而莹润)”,“若邢瓷类雪(言其洁白),则越瓷类冰(言其洁白而透明)”。是抓住了它们的特点的。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它先以白色粘土作成陶胚,放在窑内素烧。陶胚烧成后再上釉进行釉烧,彩釉多是白、黄、绿、褐、蓝等色。经过化学分析彩釉主要是矽酸铅,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透明无色,制作时先在白地的陶胎上涂一层无色釉,然后再涂各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进行釉烧。工匠们可以配出浅黄、翠绿、天蓝等色彩。由于铅釉高温流动的性质,烧时往下流淌,呈现出从浓到淡的层次,融合绚丽。斑驳淋漓,成为闻名于世的唐三彩,表明工匠们对化学原料特性的认识、对火焰的控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金属铸造业金属铸造技术在唐代有很大进步,扬州的江心镜是世所闻名的,唐朝以来一直是贡品。《朝野金载》载“中宗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并在镜中。”这是一种大衣镜,足见制作技术的精巧。近代考古发掘出唐代铜镜不少,制作确实精致美观。1970年,西安南郊出土的唐代窖藏文物中,有270件金银器。经鉴定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精细,焊接技巧纯熟,焊口平直,焊缝不易发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盘、碗等器物上都有明显的切削加工痕迹。螺纹清晰,起刀和落点显著,有的小金盒,螺纹的同心度很强,纹路细密,说明当时已使用简单车床,其动力仍是手摇足踩,但它是近代机床的雏型。这在我国机械工业史上是一个较重要的发现。唐都长安的规模和布局唐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旧制,不断修建,更加宏伟壮丽。长安城布局特色:1.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其南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住宅区名坊,商业区名市,坊市分置。宫殿区居全城北部中央,显然带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这可说是宇文恺当年设计长安格局时的中心思想。2.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东半部设万年县,有东市;西半部设长安县,有西市,东半部54坊和西半部55坊绝大部分对称。因修兴庆宫、大明宫稍有变动。3.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长安城内的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南北纵列的大街11条,东西横列的大街14条,由这些大街把外郭城切成109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二市各占两坊之地。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正反映了这种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全城街道两旁都有排水沟,并栽种槐榆,大道笔直,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白居易给张籍的诗中所谓:“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就反映这一情况。宫城和皇城内,则多种梧桐柳树。4.封闭式的坊和集中的市。坊的结构是封闭式的,各坊都有围墙,住宅的门都在坊内。除皇城以南36坊只开东西两门,仅有东西大街外,其余各坊皆开东西南北四门,都有一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大街构成的十字街。东西两市四面各开两门,各有两条东西街、两条南北街,构成“井”字形街道,把市场分为九个方块。每方的四面都临街,店铺就设在各方的四围,同行业的店铺集中在一个区域里,叫做行,东市有220行(有的说120行),西市“市内店铺亦如东市”。西市是长安城商业集中之地,也是长安城经济活动的中心。人口百万,商业繁荣长安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韩昌黎全集·论今年权停选举状》:“今京师之人,不啻(chi止)百万。”《韩昌黎全集·出门》:“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说长安有百万人口。《长安志》载:长安、万年二县共领户8万余。按一户五口推算,长安居民为40万,加上皇族、禁军、奴仆、僧、尼、道、冠(女道士)、少数民族、外国客人,长安人口可达百万。本目标题出自上述韩愈的诗,“百万家”应是虚指,形容长安人口众多。因为如果按一家四口计算,百万家当为400万口,与实际情况不符。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民族融洽,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数字十分可观。仅贞观时迁居长安的突厥族人就有1万家,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达百余人。所以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会聚长安,使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长安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政府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道东壁的礼宾图,生动地描绘了中外友好往来的场面。例如波斯(伊朗)曾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波斯商人遍布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很多波斯人长期甚至世代留居中国长安等地。波斯人李元谅在唐朝官至尚书左仆射、镇国军节度使。波斯商人很多从事珠宝行业,大多住在西市,经营普通商业的也有,如长安两市有波斯邸、波斯酒店等。可见在长安居住的外国侨民也很多。长安百万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应,全国各地的商人和外国商人云集京城,兴贩贸易,使长安东西两市商业兴隆繁盛。仅见于历史记载的,两市行业就有铁行、肉行、笔行、大衣行、鞦(qiu牛马后部的革带)辔(pei驾驭牲口的缰绳)行、药行、秤行、绢行、麸行、鱼店、酒肆、帛肆、衣肆、寄附铺(寄卖所)、波斯邸(专供波斯人居住或存放货物之处)等等。到唐后期,两市繁荣达到极盛。由于长安城规模大、人口多,大小工商业适应居民需要,在两市周围和城门附近各坊发展起来。如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长安志》卷八)说明中唐以后,长安城工商业的发展,在地区上突破了两市的范围,在时间上突破了夜禁的限制。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在封建时代是少见的都市设计,在国内国外影响很大,日本的平安京(西京)就是仿照长安建设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