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盛世文化[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深圳 盛世文化[上学期]

资源简介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第5课时
盛世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由一幅对联串起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和以史为鉴、诗画空间、海纳百川三大板块来完成。明线即盛世文化,暗线即不同文化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以对联引入课题,在以史为鉴中通过“成语故事”解读《史记》的相关内容;在诗画空间中通过“诗画连线”引出诗歌、书法、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在海纳百川中通过佛塑引出佛教;通过太极八卦图引出道教并结合现实拓展;通过玄奘、鉴真的一“取”一“传” 引出中外文化交流。通过让历史告诉我的讨论题结合现实提升主题。
教学过程:
以史为鉴
1、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份礼物,是一幅书法作品,(出示上联):“史家之绝唱”,谁知道下联是什么?“无韵之离骚”
提出问题:谁能给加一个横批?
若答不出:没关系,知识就是从不知到知,慢慢积累起来的,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了解-----盛世文化!
导入课题 :盛世文化(板书)
认同我这个横批的同学请举手,然后提问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为什么会不认同?有什么疑问吗?之后让赞同的同学回答其疑问(意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解决关于盛世的问题)
同学们既然能对出下联,那一定知道它的出处:
——这是鲁迅评价《史记》两句话。
2、“史家之绝唱”中的“史”指的是什么?(意在了解史记的史学价值)
---《史记》
说它是“绝唱”,“绝”在哪些方面?
看图说成语:(由此引出《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史记贴近学生的生活,避免主观的对史书乏味、枯燥的意识,使学生易于接受并激发学生读史记的兴趣)
学生概括出成语后,课件显示成语出处。如: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此引出《史记》以“人”为主的纪传体史学体裁——体例绝
你知道写史书的人一定要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吗?
引出司马迁修史“不虚美”、“不隐恶”公正严肃,实事求是——人格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虽遭宫刑仍坚持不懈、坚忍不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志绝
设置情境:如果我想在《史记》中找到曹操的记载,我该怎样找?
-------引出《史记》记载的是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通史
司马迁可以写到当朝皇帝,说明了什么?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引出盛世的社会背景:
——政治清明,宽容
3、提出问题:那我们透过史记看到的仅仅是一段历史吗?(引出) (意在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
何谓“无韵之离骚”呢?
学生回答,同学、老师补充
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有其鲜明的特色:春秋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它代表当时最高的文学成就,
同学们再来看这些成语,浓缩的是精华。每个成语的背后,是鲜活的故事,更是一段浓缩的历史,这说明《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更具有其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司马迁用他生动地笔触,赋予每个历史人物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未闻其声,如见其人”, 而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便有了智慧!正所谓“以人为镜”、“以史为鉴”!
当真是无愧于鲁迅这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衔接:《史记》是无韵似有韵,那真正有韵的是什么?是诗歌!更多的时候,诗为有声的画,画为无声的诗,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
诗画空间
一、诗歌:
1、课件显示李白、杜甫图片及二人的诗句,请同学们连线并说明理由(因学生对李白、杜甫的诗及社会背景较熟悉,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概括出他们的文学地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李白何以浪漫?杜甫何以现实?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行人南北尽歌谣”,“人来人去唱歌行”!
教师过渡:
李白因其浪漫主义色彩而为“诗仙”, 杜甫称赞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因其现实主义而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既有美好的韵致、又有深刻的内涵。
2、你最喜欢哪一首唐诗?为什么喜欢?(哪一句打动了你?)(意在引出唐诗中的人文色彩)
回答:景美、词美、情美、意境美、简单的熟悉----为什么容易记?为什么朗朗上口?为什么从小就记?唐诗之所以能够被千古传诵,就因为它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因为诗人们尽心、尽性、尽才、尽气,赋予这些诗以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心与之共舞!诗里无论是风花雪月,还是社会冷暖,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二、书法:
老师衔接:同学们再来看这幅对联,谁知道这是什么字体?(意在激起学生对书法的好奇和兴趣,为引入书法教学做准备)
-----隶书。隶书在什么时代比较盛行?
——汉。(顺便说一下书法的渊源:商——甲骨文;西周——金文(钟鼎文);秦——篆
汉——隶;魏晋时期各种书体完备并发展。
有谁练过书法?给同学们展示一下?我们不妨就近模仿一下书坛圣手
告诉同学们,你写的是什么体?有什么特点?
行书引出王羲之,楷书引出颜柳——“颜筋柳骨”
点评:“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可以想象,假以时日,你便是明日之书坛圣手!
若没有人写,则出示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字(说明书法一脉相承),学生比较书写的特点并说明理由
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崇尚意韵,字形优美妍媚,风流潇洒。流露出恬淡宁静之美。王羲之的书法被形容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称他为“书圣”(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
颜书“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 “点画皆有筋骨”, 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尚骨、尚肥、尚法,崇端庄、阔大、豪放,重气势、魄力、雄风,造就了在书法中的盛唐之音,
初唐四家“虞、欧、褚、薛”莫不学“二王”, 宋代书家,如名重天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无一不学颜。
从颜真卿的字中,你能看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 “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情感的延伸!通过一幅书法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书家本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难怪一位西方艺术理论家曾经说过,一个西方人真正懂得书法需要500年的时间。
老师衔接:
“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这是世人对书法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的恰当评价。
古语说:“书到极致便是画”,历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三、绘画:
你知道汉唐时期有哪些著名的画家吗?因什么而著名?)
若回答不出,则直接显示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引导学生观察衣服飘带得出“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从画面上人物的体态引出盛世的气象
顾恺之画人物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流水行地,皆出自然”(“人绝、画绝、痴绝”“意在笔先、画尽意在” 充分体现了顾恺之所提倡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法则,顾恺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写入史书作传记的伟大画家。)
《历代帝王图》描绘了13个帝王像,唐代帝王文修武备,励精图治,有很宽宏的智慧和气度,令画臣绘画历代帝王,以达“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的鉴戒目的。
吴道子:“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天衣飞扬,满壁生风”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正如苏东坡形容的“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这些画家们用他们的妙笔丹青为我们描绘出了汉唐风韵!苏轼甚至说:“书于鲁公,文于昌黎(韩愈),诗于工部(杜甫),画至于吴道子为观止。)
四、雕塑:(出示乐山大佛、卢舍那、敦煌莫高窟佛像图片)
老师衔接:
艺术的表现形式,除诗、书法、绘画外,还有雕塑,请大家看这三幅图,你觉得哪一幅最能吸引你?
——乐山大佛: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
——敦煌莫高窟:敦煌壁画和雕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后人艺术创作的源泉。
——卢舍那: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去感受,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引出的微笑,为什么会微笑?他的微笑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
自信、大度、雍容,典雅。既有男性的雄伟庄严,又有女性的慈祥和温和,尤其是那含而不露的微笑,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自信。——盛世气象
如果说我们给盛世一个形象的标志那就是
——卢舍那佛像
老师衔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这种自信、大度、宽容铸就了盛世气派,表现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儒学、道教、佛教并行。
海纳百川
你这道唐代以什么宗教作为国教吗?为什么?
出示道教太极八卦图,从这幅图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阴阳、和谐。古人讲阴阳就是要人们做到“阴阳调和”,才能体现事物的和谐之美。道教讲究“道法自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我们今天又什么启示?
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佛教的“与人为善”亦是如此,但宗教都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历史的、社会的局限性。
说到我国的佛教,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人,是谁?玄奘。为什么?
——《西游记》
玄奘西行是为了什么?——“取”(板书)
那同学们知道《西游记》是根据什么所写的吗?
——玄奘《大唐西域记》。至今是考证西域、印度各国的唯一可靠史料。
谁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玄奘的西行?
学生说的时候,老师板书。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根据老师的理解,我把它概括成
―――“虚往实归”! 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
由此可见,玄奘的“取”看似佛经,实质上是——文化交流!
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有人西行,还有人东渡,是谁呢?
如果说玄奘用“取”那鉴真就是——“传”(板书)
出示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图片:
你知道这是哪位书法家写的吗?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敕额,系日本孝谦女皇仿中国二王字体所书,鉴真76岁圆寂在此。
这几个字是纯中国文字,日本人认识吗?
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相似之处?
为什么会有这些相似之处?
在鉴真之前曾有大批遣唐使来到我国,日本高僧空海回国时在海边的岩石上写下——“虚往实归”
为什么是“相似”而不是“一样”?(引出文化是没有等级之分的,中外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自然的传播、交流、消化、借鉴、、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对一个国家来说,怎样才能做到这种规模的文化交流?
开明、开放、宽容、具有博大的胸襟——这也就是盛世气派!
让历史告诉我
讨论:以玄奘、鉴真为代表的中外文化交流,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洋为中用”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与时俱进、努力创造现代文化,即兼收并蓄!
老师总结概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今天学习“盛世文化”是一个叩问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了解盛世气象,学习大国风范、体味人文情怀的过程。从无声胜有声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是汉代的宽容!从神采飞扬的诗书画中,我们重新找到了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儒、道、佛三教合流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兼容,更看到了盛唐的气度和恢宏!“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不朽的永远是人性的光辉!
一言以蔽之——“以人为本”!(书写),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实现民族复兴,才能重拾大国风范,才能创造出让我们后代自豪的今世的“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记》又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有着很高成就的文学优势。它继承了《诗经》、《离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继承了先秦散文语言生动准确、叙事简练明达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史传文学的坚实基础,在散文发展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司马迁具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形形色色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人各一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血肉丰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也使当时的历史得以生动地再现。司马迁还十分讲究文章的结构,使一幅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卷有层次地展开,引人入胜,有着高度的艺术魅力。
PAGE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