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告别野蛮(第一课时)教案巍山镇中学 邢晓红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朝文字的了解,思考并归纳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和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2、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3、学会在课堂上恰当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4、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 用哈雷慧星的故事导入新课。据说,美军1910年的一次部队的命令传递是这样的:营长对值班军官:明晚大约8点钟左右,哈雷慧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的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将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值班军官对连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慧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种76年才出现一次的罕见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慧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出现一次.排长对班长: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慧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彗星穿着野战服到操场上去.班长对士兵: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哈雷慧星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看完后思考以下问题:O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口耳相传的语言不便于记忆和交流,往往会出现差错)O采取何种方式可避免这种错误的的出现?(文字)文字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驱动器,是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依据;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告别野蛮.(新课教学)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本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前面讨论的基础上,设问:O文字是否随着人类的产生而自然产生的呢?(不是)并指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远古人类首先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学会了语言交流,但由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发号施令的需要,口耳相传的语言交流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能够"传于异处,留于异时"的文字.所以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记忆和交流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一步设问:O人类最初发明的文字是怎么样的?文字产生的过程:刻划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及课本中的图2—23、2—24,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图2---23、2----24各自是用什么来表达意思的 2、你们知道这些符号和图画表达什么意思吗?3、人们用他们表达意思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4、你能猜出下图的意思吗?你们是怎样猜出他们的意思的?我们把这种文字称什么文字?学生回答(略),然后教师小结:文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为了记忆和交流的需要,人们开始采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和标记来帮助记忆、记事或表达思想,这就是文字的雏形.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但两者都只是帮助记忆、记事或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无读音,离开了记忆者别人就无法了解其中的意义,犹如记忆者设计的"暗号"和"密码".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认识它的人越来越多,"暗号"变成"明号",并有了通用的读音,就转化为真正文字-象形文字.譬如,有人画了一只鸟,刚开始,只有他自己知道它代表鸟,为了交流,叫它为"鸟";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共同以这幅画和读音来表达这一动物.长久以后,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于是,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最后让学生讲文字的产生过程:刻划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简单介绍象形文字,楔形文字,重点介绍甲骨文的情况,然后请学生欣赏甲骨文写的诗,再出示十二生肖图,让学生对号入座。(设火眼金睛奖)对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有了一定了解后,让学生来扮演角色。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三种文字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分组讨论)温馨提示:1、大家可从三种文字的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和使用者、文字的构造特点、书写材料这些方面着手。2、我是…… 文字,被…… 人发明,我来自……等等,可从这些方面去表述。(设最佳表演奖)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见下图:古老文字 各自特点 共同点发源地 形成时间 发明者 构造特点 书写材料 都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都有读音,是三地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象形文字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古埃及人 “画成其物” 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 公元前3200年左右 苏美尔人 笔画像楔子 削尖的芦苇秆、骨棒作笔,在泥版上写字甲骨文 黄河流域(殷墟) 商朝 中国商朝人 “刻成其物” 刻在龟甲、兽骨上四、汉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展示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及中国的甲骨文,回顾三种文字形成后的发展演变,明确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822年,法国青年学者、语言天才让·弗朗西斯·商伯良曾在尼罗河入海口附近的罗塞塔村发现了拉希德石碑,上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古希腊文等3种文字。在破译拉希德碑文的过程中,商伯良借助与古希腊文的分别对照,解读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了解到在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古埃及,强迫埃及人弃用象形文字改用波斯文字,因此象形文字逐渐消失。 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生通过研究贝希斯顿文破译了楔形文字,使我们了解到西亚楔形文字在苏美尔人建立的王朝衰亡后(公元前2007年),古巴比伦王国对楔形文字做了较大改动,因此楔形文字也面目全非了。只有我们中国的甲骨文由于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生生不息的特点,由繁到简,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所以,汉字是世界上最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再展示中国文字演变的过程图,通过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河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汉字从诞生到规范,大致说来,主要经历了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秦统一文字之前,中国的汉字,从字体、应用角度讲,还是比较混乱的。周宣王时(公元前九世纪)的史官史籀对文字进行整理,诞生了大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中国的文字,在秦朝、汉初,短短数十年间,从大篆到小篆,又从小篆演变成隶书,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文字,经过隶变之后,字的形、式、笔画和构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字的数量也急剧增加,结构组成上已超出“六书”范围。隶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汉末魏初(公元三世纪初期) 出现了楷书。再经过长期发展才慢慢演变成我们现在的汉字。)【承转】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正因为古老,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现在最为流行的汉字起源传说是“仓颉造字”。(五)文字——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出示:材料一:汉字的起源,自古就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就是黄帝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长着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底墒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课文材料二:……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鲁迅《门外文谈》问:1、两则材料各是什么观点?你同意哪一种?2、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观点来分析并落实以下知识点:(1)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并不等于历史,不足为据,但其内涵却不无道理,它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字产生的历史(如材料中讲仓颉心龟文鸟迹之象来造字,这印证了人类最初的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过来的)。(2)文字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文字是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新课即将结束了,设问如下:O你能不能归纳出文字产生的历史意义(作用)?(六)文字的作用——告别野蛮、走向文明上面的学习中已几次提及文字的产生的作用,最后要求学生归纳,目的在于突出重点、归纳整理、呼应课题。文字的作用:(1)“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促进记忆和交流。(2)记录历史——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文化的活化石。(3)积累知识、传承文化——告别野蛮、走向文明。(总结升华)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远古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质的飞跃——告别野蛮、走向文明。课外探索:1、2003年4月17号,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的消息:“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距今8000多年)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找一找,认一认:中国文字有关甲骨文的图片,实物。也可上网查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