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野蛮(第一教时)[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告别野蛮(第一教时)[上学期]

资源简介

《告别野蛮》教案 (第一课时) 滕娟芬
课 题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告别野蛮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课 时教 学目 标 了解:人类最初的文字雏形;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的历程。理解:文字形成的原因;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掌握: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的形成时间、地域、发明者、使用者和文字构造的特点及书写材料与形式等。
教 学设 想 采用教师启发、引导、点拨、分析和学生阅读、讨论、答题、听讲相结合的教法,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文字的形成时间、地域、发明者、使用者和文字构造的特点及书写材料与形式;理解难点:文字产生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实验用具及教具 课件或投影片 投影片:数张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要点 教 法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看图片导入新课。第三课 告别野蛮一、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1、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2、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3、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4、中国商朝的甲骨文5、仓颉造字本堂课的知识点。《作业本》、上的习题。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刻划符号》、《图画文字》。师讲:文字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野蛮,更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乐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接着板书课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片,讨论答题:①什么是最初的文字雏形?②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③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在学生讨论答题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小结,帮助学生明白:刻划符号根据根据一些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比刻划符号更进一步,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表达思想的手段。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只是帮助记忆的一种途径,离开了记忆者,别人就无法了解其意义。人们并不能把这种图画形式和语言结合起来,一个个读出音来,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它交流思想。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6页上的图2-25《象形文字》及课文内容。接着教师提问:①象形文字形成于何时何地?②发明者是谁呢?③这样的象形文字发明了多少个?④书写材料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小结。老师引导学生看阅课本P.37页上的图2-26《楔形文字》及左边的文字,接着教师启发学生讲述楔形文字的形成时间、地域、发明者、使用者和文字构造的特点及书写材料与形式。接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带领学生看阅课本P37页上的图2-27《商朝的甲骨文》和课文内容,同时提出问题:①甲骨文出现于何时何地?②甲骨文是怎样一种文字?其书写的材料是什么?③甲骨文的出现说明了什么?④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补充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师让学生看阅读卡,接着提问:①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②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文字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小结,随后教师再作补充。教师布置作业,并讲清作业的要求,随后巡视教室,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作指导。 学生看图片、听讲、领会,接着看板书。学生阅读图片,讨论答题,接着听讲领会、加深理解。学生先看书上的图片和内容,接着口头答题,然后听讲理解。学生看图片和课文,讨论和讲述楔形文字。接着听讲理解。学生先看书、讨论、答题,接着听讲理解。学生看阅读卡,回答问题,接着听讲理解。学生先答题后听讲。学生先听讲后做作业。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