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教案课 题 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课 时教 学目 标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理解:宗教景观的象征意义;世界各地文化的多种多样。学会:辨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宗教景观的差异;运用学到的知识观察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教 学设 想 采用教师启发、引导、点拨、分析和学生阅读、讨论、答题、听讲相结合的教法,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宗教景观的差异;理解难点:宗教景观的象征意义。实验用具及教具 课件或投影片 投影片:数张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要点 教 法 设 计 学 生 活 动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一、什么是宗教景观?二、不同的宗教景观告诉我们什么?1、不同国家佛寺的建筑风格。2、三种宗教建筑的差异。3、宗教建筑布局上的差异及成因。三、我们也来试一试。本堂课的知识点。《作业本》、上的习题。 教师采用提问法,复习世界性三大宗教创立者、创立地点、创立时间、主要区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点评,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投影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要了解某一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就要先熟悉它的特点,接着把话题转到文化特点上来,告诉学生宗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宗教景观则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提问:什么是宗教景观?并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从而使学生明白:宗教景观的真正含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5页上的图3-32、3-33、3-34,并根据佛教的传播路线,即印度――中国――日本,找出佛教建筑在各国的变化,尤其是佛教建筑的中国化,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说出其差别。让学生明白:它们与当地的宫廷建筑或者民居都有类似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6页上的图3-35、3-36、3-37,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三座宗教建筑的差别。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知识加以拓宽,问:天主教堂使用了什么建筑技术,使其形成了高大挺拔的风格,又不会使建筑物坍塌?(使用了拱的技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并小结:在教堂的拱门、拱窗上,清真寺的圆顶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拱的使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66页上的图3-38、3-39、3-40,师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它们在布局上的差别及形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如中国寺庙对面建有戏台,是因为中国古代有演戏酬神的传统。师讲:我们也来试一试,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按张强的方法,去收集文化景观的资料,可以是宗教、建筑、绘画等各方面的,并把它们整理出来,在班里进行专栏。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小结,随后教师再作补充。教师布置作业,并讲清作业的要求,随后巡视教室,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作指导。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听讲看板书。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答题,加深理解。学生看书上的图片,讨论探究,听讲理解。学生观察图片、讨论探究,接着听讲理解。学生先看书、讨论、答题,接着听讲理解。学生边看书、边听讲。学生先答题后听讲理解。学生先听讲后做作业。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