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 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3课时[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课 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3课时[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四课 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3课时)
课程标准
2-3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掌握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国家。
2. 能够说出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3. 能把握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线索,认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
4. 通过学习,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知道它(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明白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结构分析
本课通过讲述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先后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制度的经过,从不同层面展现出英国、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状况、特点和深远影响。从中可以让学生领略早期资产阶级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壮阔景象,同时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曲折历程,激发学生探索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奥秘。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选取了英国革命的案例,首先介绍17世纪初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统治期间,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概况;接着重点说明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曾出现复辟,资产阶级采取不流血的方式发动政变,最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课文以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最后,总结了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叙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中,逐渐把握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的特点。课文重点介绍了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突出作用及三权分立的学说。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选取了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首先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对君主专制不满的必然结果;其次介绍了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通过对三次武装起义和每次起义所取得的革命成果,使学生懂得正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明白“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道理。
教学过程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
可先复习上节课内容,然后告诉学生:“新航路的开辟,使英国逐渐变成了大西洋航运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开始对封建专制统治不满,一场革命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由此导入新课。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
资本主义的兴起
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从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的影响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兴起。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说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形。(如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要冲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积累了巨额资本,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
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
应该告诉学生:查理一世为了加强王权采取的措施,不仅招致了广大民众的普遍不满,更使国王同议会中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迅速激化,从而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议会的产生及其变化
让学生结合阅读卡思考:英国议会的性质、行使的权力和它在革命中的作用。了解议会享有的权利及议会与王权不断发生矛盾的根源。此内容的介绍为后面资产阶级革命做铺垫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导火线:查理一世为筹集军费而招集议会,遭到反对,最终挑起了内战。
利用教材,说明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补充介绍议会军和克伦威尔及几次重要的战役,强调在人民的支持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克伦威尔是一名新贵族,1640年当选为议会议员。内战爆发时,他率领一支骑兵加入议会军作战。克伦威尔很有军事才能,1644年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领导议会军队大败王军。1645年6月在同王军作战的紧要关头,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从侧面攻击王军,先由骑兵冲垮王军左翼,再攻中央,接着猛攻其后备军,打得王军溃不成军。图5-42表现的就是克伦威尔在这次战役中的英姿。最终,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在众兵簇拥的断头台上,站着几个刽子手。台左侧查理一世刚被引上台,伦敦主教正在为他做祷告,台下则人头攒动,人们期待着查理一世被处死。通过图片,可让学生体会英国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是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推动了革命的前进。
教师补充之后的曲折革命历程: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掌握了国家大权。不
久,他驱散议会,就任“护国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但在他死后,英国的政局陷入混乱。旧王朝复辟,实施了严厉的反攻倒算措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人心惶惶。课文中所说的1688年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结果封建统治者再次被赶下台。资产阶级掌权。
《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采用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让学生说国王的权利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答案: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国王无权停止法律的实施或废除法律;国王不得建立常备军。
三、影响:
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今天仍有不少国家采用。如: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相同,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第二课时)
一、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教师补充资料,从1620年,英国的“五月花”号帆船起航到美洲探险讲起,到最初的这批欧洲移民到达美洲后的艰辛奋斗,再到更多的英国殖民者对这片土地的残酷统治。北美人民要求独立发展。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业是主要工业部门之一,甚至英国本土都有很多人买这里造的船;中部盛产粮食,生产的小麦和玉米远销欧洲市场;南部有很多种植园,黑人奴隶是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除生产稻米外,主要种植烟草和棉花等经济作物。
2、英国殖民当局的统治:
让学生结合图5-44和阅读材料,了解英国殖民当局与北美13个殖民地之间统治与反统治、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
接下来,可以提问:“为什么说波士顿倾茶事件把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向高潮?”(北美人民借此事件开始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为独立战争爆发做好了准备。)
[活动]
东印度公司倾销的茶叶虽然便宜,但北美人民认为英国统治者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对北美人民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不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也使他们无法享受到独立国家的各种权利,因此拒绝饮用东印度公司的茶叶。
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独立战争的几个主要阶段
通过让学生看图册战争过程图,掌握独立战争的几个主要阶段,即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美国诞生的标志和战争的结果。
通过对独立战争线索及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美国的独立战争会取得胜利?”(北美人民对独立的渴求、战争本身所具有的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性以及资产阶级的推动。)
取自约翰·特朗布尔的油画《独立宣言》。画面中居中的是宣言起草委员会的5个成员,从左起分别是:约翰·亚当斯、罗杰·谢尔曼、罗伯特·利文斯顿、托马斯·杰斐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油画中,作者根据他们各自的贡献分别加以安排,其中杰斐逊显得特别有力量。它表现了《独立宣言》签署的历史场面。
《独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次以纲领形式提出的资产阶级政治要求,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同时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以后美国就把7月4日定为独立日。
图5-46描述了华盛顿冒着严寒率军渡过冰封的特拉华河,奇袭英国军队,俘敌1000余人的情景。这次胜利显示出华盛顿过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通过这幅油画和文字内容,可让学生深刻体会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胜利的各方面原因,其中既有美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也有华盛顿个人的贡献。
2. 美国国旗的由来:
让学生阅读教材,根据他们平时积累的知识,提出问题:
“星条旗的故事和美国版图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美国在取得独立后也开始进行殖民扩张,通过战争、赎买、吞并等方式,领土不断扩大。)
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了解美国独立前后发生的变化。
3. 对美国宪法的教学建议
美国宪法的制定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了解美国宪法的制定和它所遵循的原则是讲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教师可总结:美国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它可以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权力流于专权;它主要受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美国的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如图4-49所示:议会掌握立法权,但总统有权否决议会通过的法案。总统行使行政权,但议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议会可以通过最高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来限制最高法院的权力,最高法院可以宣布议会的立法和总统的行政命令“违宪”而无效。
三权分立可以防止某一种权力的专断,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在当时具有革命和进步的意义。
4.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事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华盛顿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华盛顿被美国人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第一人’,你能说说为什么吗?”(从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作用入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没有固定的答案。)
通过对华盛顿的学习,让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第三课时)
一、法国大革命背景
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引出对法国大革命前社会现状的分析,然后提问:“大革命前法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朕即国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君主专制国家;说明国王占绝对统治地位,王权至上。)
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说明,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画,了解法国严密的等级制度与第三等级所处的位置,尝试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知道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人民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然后让学生运用图片、阅读卡等资料,分成小组讨论三次武装起义分别取得的成果。
第一次:攻克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并颁布了《人权宣言》
[活动]
“革命”同“叛乱”的区别在于:“革命”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能够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叛乱”则是一种武装叛变,它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不具有革命的性质和革命所达到的目的。
《人权宣言》全称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的成果之一,它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以法治国的主张。《人权宣言》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范本,明显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因此,发表《人权宣言》的目的就是把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观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它的发表彻底否定并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进步的、革命的。
[活动]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和平等的,《人权宣言》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可以说,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一次伟大实践。
第二次: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法国的国民公会作出判处路易十六死刑的决定,并于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的革命广场行刑。那天早晨,路易十六从被囚的丹普尔监狱押赴广场,道路两旁共有4 000多名士兵警戒。断头台周围布满军队,后面是围观的群众。路易十六到达刑场后,走上断头台,跪着接受了神甫的祷告。就在这时,鼓声大作,3个行刑手架着他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的生命。断头台前,行刑手桑松正提着路易的头示众。处死路易十六是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的成果。
法国国歌《马赛曲》的由来,强调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诞生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通过对《马赛曲》的介绍,可让学生感受到法国革命处于危机之时,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坚持斗争的精神,进一步体会革命的深远意义。
第三次:领导者罗伯斯庇尔等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大革命达到顶峰
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为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打退国内外封建势力的进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进而展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由此得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
三、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也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国政体。法国大革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革命的过程中会出现多次的曲折与反复,因此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在革命的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对革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应该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历史的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强调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他们在革命的转折关头,推动了革命向前发展。
补充阅读卡“滑铁卢战役”补充说明了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的政治局面和拿破仑的政治生涯。图文结合意在说明拿破仑帝国在法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通过对拿破仑帝国建立、发展和败亡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参考资料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早在1607年,104个英国殖民者在北美洲南端的东部海岸登陆,在詹姆士河上游建立他们称做詹姆斯敦的据点。1620年,一艘名为“五月花”的英国船,穿越大西洋,前往北美。这艘船载着一百多名英国人,其中既有不堪英国国内宗教迫害、背井离乡的清教徒,也有工匠、渔民、农民等穷人。“五月花”最后停靠在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海岸。这些移民刚到北美的时候,人地两生,衣食无着。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种植当地的农作物。但是,当他们在北美大陆站稳脚跟后,就开始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从17世纪初英国人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开始,到1733年,英国人在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阿帕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了13个殖民地。殖民地的居民来自欧洲各国,有爱尔兰人、荷兰人、日耳曼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英格兰人。于是,英语成为来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以新英格兰为中心的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正是这种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促成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共同的心理特征,从而使他们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即美利坚民族。
美国国旗和国歌的由来
美国的国旗又叫“星条旗”,主体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组成,7道红条,6道白条;旗面左上角为蓝色长方形,其中分9排横列着50颗白色五角星。1775
年12月,华盛顿大陆军的一名海军军官曾经在“艾尔弗雷德号”舰艇上升起一面旗帜,旗帜的左上角是缩小了的英国“米字旗”,其余部分排列着13条横条。它反映了英属北美殖民地温和派代表要求取得英帝国范围内自治的主张。1776年6月,华盛顿、罗斯上校和银行家莫里斯来到费城一位女裁缝──罗斯上校的侄媳罗斯夫人的小店铺,请她按照画家威廉·巴雷特设计的图案缝制一面旗帜。图案的左上角是蓝色长方形,上面无规则地排列着13颗白色六角星,其余部分是13条红白相间的横条。罗斯夫人建议把六角星改为五角星,排成一个圆圈,以更好地体现13个殖民者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的团结。华盛顿采纳了她的意见。不久,罗斯夫人精心缝制的第一面星条旗诞生了。1777年6月14日,大陆会议批准这一样式的星条旗为美国国旗,国旗上的每一道彩条和每一颗五角星代表刚刚宣布独立的13个原殖民地州中的一个。1795年,当佛蒙特和肯塔基两个州加入联邦时,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决议:将原来国旗上的 13道彩条和13颗星分别改为15道彩条和15颗星。到1817年,新联邦内已有20个州。于是,国会于1818年又通过一项新的法案,规定:国旗上五角星的数目应与合众国州的数目相等,凡1个新州加入联邦,国旗上就增加1颗白星;但国旗仍恢复为13条红白相间的横条,不再随州数增加而改变,以纪念赢得美国独立的最早的13个州的历史功绩,并保持原国旗整体布局的稳定。到1959年,国会批准夏威夷为美国第50个州。于是,美国国旗左上角蓝色矩形内就有50颗白色五角星。1983年6月,美国总统里根宣布6月14日为“美国国旗日”。在这一天,美国各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对国旗的敬重和对合众国的热爱。
国歌的由来则要追溯到1812年。不甘心美国独立的英国重又进犯美国,美英再度开战。1814年8月,英舰炮轰巴尔的摩要塞麦克亨利堡。当时,被扣压在英舰上的美国律师弗朗西斯·基看到星条旗仍在麦克亨利堡上空飘扬,非常激动,随即写下了《星条旗》的歌词。后来作曲家斯坦福特和史密斯为《星条旗》谱曲。1815年,美国再次打败英国,取得了被称为“第二次独立”的胜利。1931年3月3日,美国国会批准《星条旗》为美国的国歌。
《马赛曲》
《马赛曲》的作者是鲁日·德·李尔,他当时是斯特拉斯堡驻军工兵上尉,业余音乐家。这首歌曲最初名叫《莱茵军战歌》,当时法国正同奥地利交战,《马赛曲》鼓舞了士兵。乐队指挥格雷特里对鲁日·德·李尔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这首歌曲很快流传开来。1795年7月14日,根据一项法律,《马赛曲》成了法国国歌。
在法国历史上,《马赛曲》几经浮沉,曾先后作为革命歌曲和爱国歌曲激励着人们。法国国王路易·菲力普推崇这首歌曲,把它看成是1792年结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象征。但在1834年的政治审判中,《马赛曲》却被诬蔑为“煽动暴乱”的歌曲。1848年,《马赛曲》开始在欧洲传播,而在它的祖国,第二帝国却宣布它为“煽动颠覆”的歌曲。但是,拿破仑三世曾一度模仿其已故叔叔,在普法战争时允许唱《马赛曲》。1880年最终确定了《马赛曲》的地位,政府规定学校必须教唱《马赛曲》。第一次世界大战证实了《马赛曲》具有凝聚人心以面对死亡威胁的作用。在国外,《马赛曲》也是一首革命歌曲。结束流亡生活的列宁就是在《马赛曲》的歌声中回到俄罗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抵抗运动接受了这一歌曲,在巴黎获得解放时,戴高乐将军曾高唱《马赛曲》。
拿破仑(1769~1821年)
法国军事家和政治家、 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皇帝。1769年8月15日生于科西嘉岛一个律师家庭(当时科西嘉岛属法国)。青年时入巴黎军事学校专攻炮兵学,1785年任炮兵上尉。他熟读启蒙学者伏尔泰、卢梭等人著作,支持法国革命和雅各宾派。在1793年土伦包围战中立下了战功,获得提升。从1796~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随后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1799年,他看准时机,离开侵略埃及的法军冒险回国,积极策划政变,得到了一些政客、银行家、军火商、军队旧部的支持。11月9日和10日,即共和历雾月18日、19日,发动军事政变,建立执政府,任第一执政。1804年改法兰西共和国为法兰西帝国,称拿破仑一世,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以他为主席的参政院,实行军事独裁。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革了法国的金融结构和司法制度;创办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实行了法国行政的中央集权制。在他所进行的改革中有一项内容远远地超过了法国国界,这就是创编了法国公民法典,即著名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国革命的理想。法典稳健适度,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令人夸口称颂。因而法典不仅在法国一直得到实施(今日法国的民法与原版的《拿破仑法典》明显相似),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拿破仑在位时,继续对外战争,确立了欧洲大陆的 霸主地位。他用战争侵犯了各国的独立,奴役各国人民,激起了全欧洲的不满和敌意,以致最后失败。但他的军队把法国的革命思想带到欧洲大陆各地,动摇了欧洲社会的陈旧基础。1812年进军俄国的失败,使拿破仑几乎全军覆没,促使形成新的反法联盟。莱比锡会战失败后,联军于1814年攻入巴黎,拿破仑退位并被放逐,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复辟。1815年,拿破仑卷土重来,建立“百日王朝”。但在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失败,被囚禁于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病逝。
滑铁卢战役
1815年3月,拿破仑从监禁地厄尔巴岛返回巴黎,轻而易举地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重新登上皇位。正在维也纳举行国际会议的欧洲各国的君主和政府首脑们大惊失色,英、俄、普、奥等国立即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纠集七八十万大军,分六路向法国扑来。拿破仑虽然仓促之间也募集了近70万人的军队,但是,由于武器、马匹奇缺,真正能上战场的不足12万人。6月15日,拿破仑亲自指挥法军在林尼附近击退了布吕歇尔统率的普军;同时,法军伊元师也与威灵顿的英军交战,双方互有伤亡。但是,由于法军主力行动迟缓,使布吕歇尔的普军与威灵顿的英军得以会合,这样,拿破仑不得不与英普两路军队同时作战。6月7日,双方军队进行了紧张调动,法军主力虽然阻击了普军的进攻,但却没有向滑铁卢以南的英军发起进攻,错失良机。6月18日,双方在布鲁尔附近的滑铁卢展开了大规模的会战。当时,拿破仑的作战计划无法实现,他命令
法军全力投入进攻,仍未获胜。下午5时,布吕歇尔的普军摆脱了法军追击部队,赶来参战,形势突变,英军也发动反攻,拿破仑两面受敌,法军全线溃败。这一战法军损失了3万多人,英普军队损失了2万多人。联军随后占领巴黎,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从此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