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与社会》(八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胡冬平一、教学目标总目标: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教材分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册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的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殖民体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教学进度表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1 2.13——2.15 第五单元第一课2 2.20——2.24 第五单元第二课3 2.27——3.3 第五单元第三课4 3.6——3.10 第五单元第四课5 3.13——3.17 第五单元第五课前三课时6 3.20——3.24 第五单元第五课第四课时、综合探究五7 3.27——3.31 第六单元第一课8 4.3——4.7 第六单元第二课、第三课前一课时9 4.10——4.14 第六单元第三课二、三、四课时10 4.17——4.21 第六单元第四课11 4.24——4.28 综合探究六、第七单元第一课12 5.1——5.5 第七单元第二课13 5.8——5.12 第七单元第三课前三课时14 5.15——5.19 第七单元第三课第四课时、第四课15 5.22——5.26 第七单元第五课16 5.29——6.2 第七单元第六课、综合探究七17 6.5——6.9 复习18 6.12——6.16 复习19 6.19——6.23 复习20 6.26——6.30 考试原创文章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描述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历程后进入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本单元分别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世界开始形成一体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文明走向解体、人类新时代的到来。在此基础上,指出明清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叙述了14~16世纪西欧工商业兴起的历程。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开始;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阶级。“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首先概述了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然后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并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还着重指出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以说明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教材还运用一些图片,再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手工工场的生产情景。 课程标准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2. 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3. 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资料说出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能说出工商业兴起后出现的新阶层及其他们产生的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景,进行历史性的判断。教学过程导入:请学生读第五单元的单元篇章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中在单元篇章页的文字和图片中发现的信息。如:左图为新航路开辟时正在海上航行的一艘帆船,右上图为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右下图为拿破仑骑在战马上的英姿。教师再提纲挈领地从全球的视野整体把握14~18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兴起于欧洲,包括物质文明的“工商业的兴起”、精神文明的“冲破思想的牢笼”、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政治文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中国在农耕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课课题“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前两个历史阶段,是哪两个阶段?”(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到14世纪,首先从西欧开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时代的探索阶段。这种探索是从工商业的兴起开始的)导入新课。新课教学1、手工作坊向手工工场的转变比一比:手工作坊主自己纺线织布,家里人帮忙;人手不够的时候,还会收一名学徒,或者请两名妇女来帮忙。手工工场阶段,买了200架织机,雇佣1000多名工人,按日付给工人工资,自己不再亲自参加生产,集中精力管理生产和销售产品。结合P4图5-1和5-2与材料说说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相比有哪些区别?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所有者 劳动者 生产方式 ① 手工作坊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师傅即作坊主;而手工工场的工人是人身独立的,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②作坊主进行全过程生产,手工工场主基本不参加生产劳动。③手工工场生产的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找一找: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上百人,排列成长行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纱绩辛且勤……户外又一室,贫儿一百五,列坐捡细毛。……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从以上这首歌谣中,你能发现手工工场哪些特点?2、手工工场的特点(分工合作)规模大、不仅雇佣男工,还雇佣女工和童工;分工合作3、同时期中国的手工工场说一说:读P5图5-3假如你是明清时,景德镇瓷器制作工场的一个工人,请你向大家介绍瓷器制作的过程。听了工人的介绍后,你有什么感想?生产工人多、分工具体、场地较大比一比把班级同学分两大组尝试做一件同样的手工,一组同学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组同学分别独立完成,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工作的效率高。4、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的促进说一说:读书P5-6的文字、阅读卡及图表,说一说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有哪些促进作用。5、西欧还是农业社会辨一辨你认为,14-----16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了吗?为什么?小结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作业必做题:《作业本》P1-4页的第1、2、3、4、5、7、9、10、12、13题。选做题:《作业本》P1-4页的14、15题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