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地区 初三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提高复习资料[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嘉兴地区 初三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提高复习资料[下学期]

资源简介

初三历史与社会辅导班复习资料
(八年级)
一、三分钟练习(五分钟内完成,不准看书呵!你的准确率是多少?)
1、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是在: ( C )
A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B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西域都护设立 D汉武帝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
2、下列不属于郑和下西洋后产生的作用的是: ( A )
A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交流 B使世界由相对分散走向整体
C有助于中国了解世界 D中国有丝绸、瓷器开始流传到亚非国家
3、19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新阶段最突出的表现是: ( B )
A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电力的广泛使用 C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D电灯的广泛使用
4、诸子百家中,主张“非攻”,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是: ( C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没有涉及到的我国古代的帝王是: ( C )
A秦始皇赢政 B唐太宗李世民 C元世祖忽必烈 D汉武帝刘彻
6、与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背景相似,也是民族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急关头产生的国歌是:A英国国歌 B美国国歌 C日本国歌 D法国国歌 ( D )
7、《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共同的一方面是: ( A )
A赔款 B割地 C开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8、因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而直接引发的一场中国革命是: ( B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9、新文化运动中的旗帜是: ( B )
A自由平等 B科学民主 C民族民权 D非攻兼爱
10、每年的7月1日,会有很多的游客到嘉兴南湖参观,这是因为嘉兴南湖是:( B )
A五四运动中心 B党的诞生地 C革命军队的创建地 D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
二、知识拓展
(一)历史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1、相关知识
(1)这些都属于什么地方?
歌曲《楼兰新娘》 楼兰新娘 我梦中的姑娘 你要去向何方 不要一去不归忘了故乡 留给我荒凉
诗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2)哥伦布远航的最大特点:相信地圆学说,向西航行,横渡大西洋。
2、例题:
(1)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执政管恺撒穿着产自中国的丝绸长袍参加晚宴。你认为当时古罗马的丝绸最有可能是通过什么途径运到罗马的? ( C )
A新航路的开辟者 B郑和下西洋的航队 C丝绸之路的商人 D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人
(2)在菲律宾的一个岛上立有一座纪念碑,记述一位航海家的故事。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A郑和 B哥伦布 C麦哲伦 D达伽马 ( C )
(3)史料记载:
<<《明史》“郑和传”: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物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未几,毁其史料,而尸骨无存。
《哥伦布传》:1492年8月3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率领120名水手,分乘三艘帆船,最大的船不过25米长,从西班牙的帕洛斯角出发远航。
A从史料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与哥伦布远航比较你有什么感觉?
答:宣扬国威。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远航时间早半个多世纪,规模也大得多。
B从表面上看,大臣反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
答:耗资巨大,得不偿失,于国于民不利。
C明后期中止下西洋活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其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答:封建专制制度腐败,思想上狂妄自大,愚昧无知。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
3、思考: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活动,说明与我国哪一基本国策的相关。对外开放
(二)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
1、图片资料:香港新发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特别邮票的首日封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意义:
造纸印刷术―思想文化教育 火药―用于战争,成为转折点 指南针―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
3、突出成就
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蒸汽时代):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火车、轮船
第二次19世纪后半期(电气时代-新阶段):电、电灯、电动机、汽车、飞机、有线电话
4、例题:
(1)生活在20世纪初的人们,能够看到如下哪些现象? ( C )
①从德国到法国可以直接乘飞机 ②磁悬浮列车在欧洲运行
③欧洲人在中国建立了许多工厂 ④很多普通人在网上制作自己的博客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5、思考:一系列科技发明给我们中学生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
1、相关知识
(1)孔子言论:吾日三省吾身、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
治国思想:秦始皇――法家 汉武帝――儒家 和平主题――墨家
(2)秦皇汉武唐宗主要功迹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确立儒家正统思想,开拓丝绸之路。
唐太宗:建立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达到封建社会最强盛时期。
(3)英法美革命主要特点
英国―最早,君主立宪制(议会+国王) 美国―反殖+资产阶级革命,共和制(议会+总统)
法国―最大最彻底,共和制(议会+总统),革命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4)两次大战的不同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为争夺殖民地而发动的非正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
2、例题:
(1)党和国家提倡“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这些思想和我国古代哪几位思想家的观点比较相近?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 A C )
(2)既被称为“千古一帝”,又被人咒骂“以暴虐为天下始”的皇帝是: ( A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3)下列不属于法西斯暴行的是: ( C )
A屠杀犹太人 B南京大屠杀 C驱赶屠杀印第安人 D潘家峪惨案
(4)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二则材料分别引自什么文件? 答:《权利法案》/《独立宣言》
(5)阅读下列材料
①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代表人物是谁?你认为该思想对当今世界有何借鉴意义?
答:“兼爱”、“非攻”,墨子,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创建和谐世界
②这一主张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哪一方面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 答:团结友爱
(四)历史上的政权更替 (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相关知识
(1)杰出时期: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哪几个皇帝?)
(2)从分裂(民族大融合)到大统一:秦、(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五代十国辽宋金夏)元
(3)清朝统治的一大特点:以德服人(――当前“以德治国”思想)
2、思考:
(1)从中国历史的“分久必合”,说明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2)从清初统治获得的历史借鉴:以德治国,打击分裂势力,反对外敌入侵,捍卫国家主权。
3、例题:
(1)根据中国历史纪年表,说出公元前221年、280年、589年、1276年四个时间分别发生了什么大事?这些大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秦统一、西晋统一、隋统一、元统一 共同点:都是民族分裂后,实现大统一
(2)下列朝代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是: A汉 B元 C明 D清 ( B D )
(3)历史标尺
A 元 B C
618 907 1271 1368 1644 1911
写出A、B、C朝代的名称及其建立者。 答:唐 李渊 明 朱元璋 清 皇太极
(六)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1、相关知识
近代中国:政治腐败(皇权专制)、经济落后(封建经济)、文化禁锢(八股取士)、闭关锁国、国力衰落
近代西方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完成工业革命,文化进步,对外扩张,国家上升时期
2、例题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嘉庆帝
A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思想意识? 狂妄自大,封建愚昧
B清政府在这种思想意识下实行了什么政策? 闭关锁国
C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
D这一历史教训更加坚定了我国目前必须坚持什么政策? 改革开放
(七)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
1、相关知识
(1)三个主要条约的共同点:
(2)事出有因
鸦片战争失败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失败 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 辛亥革命 革命成果被篡夺(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共产党)
(3)你知道下列口号反映的时期吗?
自强、求富―― 民主、科学―― 打倒孔家店―― 自由平等博爱――
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打倒列强、打倒军阀――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不同点:①前者主要反对封建思想;后者反帝反封③前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后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同点:①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革命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
关系: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干部条件,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5)历史上的第一
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同文馆
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二大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南昌起义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
(6)下列歌曲反映了什么事件,你知道吗?
A“大刀 ( http: / / pop. / Subject / 7240.html" \t "_blank )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七七事变
B“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九一八事变
C“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的长城……”――抗日战争
(7)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
“天时”: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
“人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的抗战
2、例题
(1)下列条约直接涉及到浙江的有: ( B C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侵华联军司令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 ( C )
①瓜分中国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反映的是: ( B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禁烟运动
(4)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从赔款方面来看,先后赔款①2100万银元②白银2亿两③白银4.5亿两。
A说出发生三次赔款的战争和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B面对列强的侵略,如果你是当时的学生,为改变中国命运,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承担历史使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反抗帝国主义压迫,建立新中国。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外人协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二: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邹容《革命军》
A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三次事件? 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B这三个事件的实践者他们的政治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巩固封建统治、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从这三个事件的结果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答: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都无法救中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必须要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坚强的革命政党、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外国侵略者低头。
(6)读毛泽东诗词《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至少说出长征中的3个英勇事例。答: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
B 2006年10是红军长征胜利第几周年纪念? 答:70周年
C从这首诗词中,你能感受到长征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答: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奋力拼搏,不畏艰险,集体主义,团结互助
(7)宋美龄说:“这次事变,决非中国既往一般称兵作乱之叛变可以比拟;而其关于国际与外交者,尤有特殊之形势,倘处理失当,即酿成民国以来空前之战祸。”――《蒋介石传》
“这次事变是为了抗日救国而产生,若处置得当是中国革命转折点。”――《中共指示》
A这次事变指哪一事件? 答:西安事变
B这一事件最后如何解决?有什么影响?
答:和平解决,结束国共内战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从“这次事变”中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精神?
答:为民族利益抛弃一切,与祖国荣辱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
(8)材料:十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对国歌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诞生于民族危难时刻的歌曲,唱出了中华儿女的时代最强音。在今天,这首歌曲被赋予宪法地位,有了更强烈的时代内涵。
A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答: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请用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说明“最危险的时候”。(举2例)
答: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C列举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有关史实。(举2例)
台儿庄战役、一二九运动、反扫荡斗争、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9)材料: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对中国发动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第一次,它的侵略野心得逞了;第二次,是以中国人民取得完全胜利而告终。两次侵华战争均是日本所谓“大陆政策”的组成部分,其步骤是: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后侵占我国东北,进而吞并整个中国,最终逐步实现其征服世界的野心。 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A根据材料一,日本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其侵占我国台湾这一预定目标的?中国是如何收复的?目前中国政府对台政策是什么?
答: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打败清政府,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收复台湾。目前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日本为满足侵略野心,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了哪些事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C试分析中国两次抗击日本侵略战争一败一胜的主要原因。
败因:清政府腐败和统治者妥协退让。
胜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全民族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
(一)要使天下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就应该互爱互利、互相帮助。
(二)进行战争,春季破坏老百姓种庄稼,秋季破坏老百姓收割……老百姓会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