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明的起源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本课结构:●说明:本课提出了“大河文明”的概念。这个概念过去很少在教材中出现。为什么最早的文明发源地都在大河流域?为什么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首先经历农耕社会?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国家的出现,制度的完善这些文明的标志与“大河文明”有什么关系?明白这些道理是本课的重点。●主题:了解四大文明的概貌、空间分布及其特色,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课程标准: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1 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教学要求:图文配合,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发现、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课时安排: 2课时疑难分析: 理解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能否从历史上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相互影响,全面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力求使学生能描述人类文明主要发源地的环境特点,如大河流域、地中海、热带丛林等,并由此表现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能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描述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实例,并由此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析;归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危害,并与其在历史上的表现联系起来进行评析。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引趣,以图定位 出示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典型建筑。(活动:认祖归宗:指出这些建筑各属于哪个国家。)由此引出四大文明古国。 欣赏辨认 通过直观图片及辨认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四大文明古国稍作感性认识。出示《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活动:定点定位) 在地图上确认四国的大致位置(识图、填图)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致位置,便于稍后分析归类。尼罗河的赠礼 出示《古代埃及地图》描述埃及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由此引出问题:“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阅图描述 通过读图、识图、引导学生理解尼罗河对当地人民的重要性。活动的设计可使学生转换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活动1:角色扮演(假如你是一位古埃及人,请你向我们讲述一下,你们是如何利用尼罗河的?) 小组讨论 上台表演活动2: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阅读教材画时间轴 培养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能力。新月形沃土 在埃及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本目内容以学生自学、主动探究为主。活动:知识竞赛方法:根据本目内容设计三大题型:基础题、填图题、提高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回答。 根据竞赛规则,小组合作,进行竞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竞争等意识。小结 你点我评: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本节课你最大的遗憾是:本节课你的表现: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本节课的知识以外化转化为内化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印度河与恒河的哺育 出示《西游记》图片,提问:你们知道他们师徒四人是到哪里取经吗?由此引入。并在此处将佛教内容穿插掉,让学生体会印度佛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看图回答 由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吸引学生注意力。活动:请你当老师要求:根据教师出示的提示(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明起源、国家建立)、印度地图及课文内容,设计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 观察图片阅读课文设计问题相互问答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示文物资料: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陶器和泥印图案,提问:①分别描述两件文物;②这两件文物各自如何说明古代印度河文明的经济、生活状况?③:这两件文物有何价值? 观察讨论回答 结合前面所学的文物有关知识,使学生通过文物传递的信息,体会古代印度河的文明。更形象生动。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摇篮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提问: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黄河与长江的歌曲吗? (2)、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歌颂和赞美长江和黄河呢?由此引入。 欣赏思考讨论 变换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注意力指导学生看图2-5,了解中国境内重要遗址分布特点。体会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活动:当回考古学家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价值?B图2—8说明了什么?C某黄河流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铜器、某长江流域遗址中发现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问: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与半坡、河姆渡时期相比有什么变化? 读图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图2-5至2-8的分析、讲解对为什么说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有一初步认识。出示材料题(附于后)。 小组讨论,猜想 使学生了解浙江省的遗址,并通过猜想对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有一定了解。4、出示图片(良渚玉器、半坡出土的箭头、渔钩、渔叉、粟等)要求学生思考这些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哪些生产部门?这些生产部门需要怎样的自然条件? 读图、描述、思考、讨论 对河流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5、出示夏朝城市遗址复原图,提问:夏朝是谁建立的?当时中国城市遗址有何外观上的特点? 看书、读图、回答 为下一课的内容埋下伏笔。小结 自制表格整理知识出示课本自我测评第1小题 制表、填表、思考、讨论 整体把握,将知识系统化、表格化,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地图资源:可以突破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空间分布。(2)突出自然环境对文明起源的影响:几个主要文明区域(大江大河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深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或分组讨论法:四个区域可以选择一个重点讲述,其余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四个区域可以由四个组分别进行讨论学习,然后各组交流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和提炼。(4)在学习中还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补充如金字塔的考古情况、伊拉克近况、中国长江流域文物考古新发现等,加以增加兴趣。(5)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为什么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为什么早期人类分布在北方居多?●补充资料:材料: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文保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从2004年开始考古发掘湖州毗山古文化遗址,证明湖州距今53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你知道浙江省还有哪些类似的古人类遗址?(至少说出两样)目前,在湖州毗山古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正在清理一条南北向的古代河港。沟内遗物较为丰富,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残)等,其中陶器组合有鼎、豆、罐、壶等;石器有石锛、石犁、石镰等;玉器有圆牌、坠饰等;还发现一根1米多长的木头,年代距今约3500年,仍未腐朽。你能够根据这些出土的文物想象一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吗?音乐:《长江之歌》《渔舟唱晚》● 课后反思:第二课 早期国家的形成本课结构:说明:本课讲的是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要素——国家的形成。它由城市、王权、社会分化、军队与刑法等四个方面构成。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来看,最早的国家都是城市国家,城市是国家的中心,甚至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城市。城市又是最高统治者的居住地,其实城就是王居住的宫城。说明了王与众不同的地位。王的出现是社会分化的重要标志。社会分化的复杂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军队和制度的建立是必要的。●主题:本课通过不同区域的典型个案,从城市出现、王权神圣、分化的社会及军队与刑法等四个主要方面来认识早期国家的主要形态。课程标准: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3-1 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4-2 列举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与人物,说出他(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和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教学要求:通过国家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出现和形成。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了解作为权利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通过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分封制度,认识人类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课时安排: 2课时疑难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新教材、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提到要求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涉及这些内容时,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而且要是他们领会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军队和刑法的建立是必要的。教学环节:第一课时: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导 入 展示当今世界各国城市风貌。要求:观后用一个词相互交流感受。 看交流感受(一个词) 让学生在感受与领略现代文明中,进一步探究早期国家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三大遗址图片,要求小组合作完成:1、任意选一个遗址,描述其布局、功能和特点;2、猜想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和条件;3、比较这些古代城市遗址有没有相同之处;4、同现代城市相比,它们有什么异同?5、看哪一小组能画出一幅古代城市想象图? 读图看书合作探讨大胆猜想比较归纳尝试画图 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求真的基础上发挥创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并能从感性认识上为下面“王权神圣”的教学做了铺垫。出示《摩亨佐达罗富人住宅区》的图片活动:角色扮演要求:假如你是一位古代印度的富翁,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的布局。接着提问:听了富翁的介绍,你有何感想? 表演思考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金字塔》图片,提问:1、你知道金字塔是用来干什么的吗?2、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3、法老的金面具说明了什么? 思考猜想 学生各抒己见,使他们对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利有一定的认识。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卡”,提问:1、汉谟拉比是如何确立其对王国绝对的统治地位的?2、汉谟拉比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天神地神的宠儿? 阅读思考 充分利用阅读卡,使学生体会统治者利用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出示大禹的图片,提问:1、他是谁?你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当上部落首领的?2、当上首领后,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他的权力?3、禹之后,继承王位的是谁?他当上首领的方法和他父亲一样吗?这种方法有什么意义?4、王权的扩大与神圣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回忆学过知识讨论思考 通过以上这个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小结:提供关键词:城市、国家、法老、大禹、王权学生根据这些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小结 培养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的能力。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展示《金字塔》图片,提问:1、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你觉得它“奇”在何处?2、有人说“金字塔的每一块大石上都有一个埃及奴隶的冤魂”,说说你的理解。 欣赏猜想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出示:1、请根据种姓制度中四个等级的不同职业,分辨出四个等级孰高孰低?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为主 ;婆罗门:从事宗教事务;首陀罗: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刹帝利: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2填写种姓制度示意图、并分清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3、活动:根据阅读卡表演小品 辨别填图 理解 表演 转换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种学习能力1、出示大禹鼎,提问:你知道大禹鼎有何作用?在商王朝哪些人属于统治阶级,哪些属于被统治阶级?2、出示“商王大墓图”、“带枷的奴隶俑”“戴手梏的陶俑”组图。问:这组图说明了商朝社会的什么现象?3、看书阅读思考:哪些事例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 读图看书分类观察思考阅读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理解商王朝的社会分化情况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归纳能力,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奴隶 悲惨命运有直观、感性的认识。过渡 假如你是商王朝的一个奴隶,你会起来反抗吗?面对起来反抗的奴隶,假如你是奴隶主你会怎么办?由此引出“军队与刑法“一目。 设身处地猜想 激发学生兴趣,自然转承下目内容出示图2-18,提问:看一看,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材料“妇好墓随葬品” 十六个人殉、六只犬殉、七千个贝壳(是当时的钱)、两百多件青铜礼器(祭祀用的)、 五件大青铜铎和十六件小青铜铃(乐器)、 四十四件青铜工具、二十七件青铜刀、 四个青铜镜、一百三十多件青铜兵器、两件大型青铜钺(是军中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四个青铜虎和虎头……问:(1)、十六个人殉说明了什么? (2)、130多件青铜兵器说明了什么? (3)、大型青铜钺陪葬说明了什么? (4)、妇好墓中青铜器总量达一吨半,这又说明了什么? 看图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此处“妇好墓随葬品”材料的安排,意图使学生通过材料理解并体会:商朝奴隶的悲惨命运、商朝已经有了强大的军队、妇女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尤其这一点应着重强调,这是新教材的一个特色,突出了妇女的地位,可联系嫘祖发明了养蚕技术)以及商王朝青铜也已十分发达,以进入了青铜时代。1、出示“商朝文字所见刑罚简表”问: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说明了什么?2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碑,请学生指图讲解碑的构造。活动1模拟法庭由学生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活动2:古代刑罚知多少组织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找与我国刑罚有关的汉字,说明这些汉字说明了什么?并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刑罚为什么这么残酷? 看想说演 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对法律和刑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深刻的认识。小结 表格:书本35页第1题 回忆填表 知识系统化、表格化教学建议:第一课时“城市的出现”与“王权神圣”两目内容,可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现代图片,从现代城市的布局来领略现代文明,再让学生有现代文明来探究人类早期城市的形成过程,进而了解早期文明。教师待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后适时推出课内活动题——请根据当时的城市特点和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古代城市想象图。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求真的基础上发挥创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第二课时“分化的社会”和“军队与刑法”两目内容,可展示一系列反映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的墓葬考古资料来感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将“印度种姓制度”阅读卡中的故事编成小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即兴表演。模拟一个古代巴比伦时代的法庭,有学生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性理解。第三课 告别野蛮SHAPE \* MERGEFORMAT说明:文明的产生并不只表现为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与此相关的还有许多文化上的成就。文化成就与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是分不开的。要时刻注意其间的关联性。比如文字的发明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主要讲它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和文化传播、传承方面的意义。实际上,文字对于国家的工职极为重要。在讲述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朝青铜器时,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描述,表明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古人的智慧,但这些东西都是王权的象征,是经济繁荣、文明发达、国力强盛的表现。同时,还讲述了科学和宗教,古埃及的历法成就是与农业分不开的,医学成就是与法老的神权地位分不开的,宗教是与统治者的世俗统治、与社会矛盾极化分不开的。主题:通过文明起源时期文字、工艺、科技、宗教等多方面的发展概况,了解人类告别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文化成就。课程标准: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要求: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发展进步的关系。通过对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器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和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疑难解析: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历史与社会》与《历史》不同,它要求学生首先知道我们生活的时间、空间,以及在此过程中展开的社会生活,然后通过历史性的叙述知道我们今天生活中面对事物的来龙去脉,最后通过对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梳理,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这里,历史教育承载的任务就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历史与现实和未来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历史并非与我们的今天毫不相干,历史学的功能由此落到了实处。这也是本教材的学习重点。●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教 学 内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导 入 提问: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历史是靠什么方式流传下来的?2、你觉得这种方式有何不足?3、你知道人类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吗?由此导入 讨论思考 衔接前面学过知识,承上启下。并在此处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产生的历史背景。从刻 划符号 到象形 文字 出示图片《刻划符号》与《图画文字》,提问:(1)、它们各自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2)、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看想说 指导学生认识文字的雏形。辨一辨:出示“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请学生辨认这三种文字分别属于哪个国家?这三种文字有哪些共性与个性?(此处可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 辨别设计表格 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区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成就的特点。猜一猜:出示一些象形文字,让学生猜猜这些字与现代什么汉字对应。 猜 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也为后面“文字是劳动人民的共同结晶”埋下伏笔。想一想:出示两段材料:材料1:书本阅读卡;材料2:“……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上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上一点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鲁迅《门外文谈》。提问:1、这两则材料你统一哪种观点?2、文字的产生有什么意义? 阅读讨论 通过材料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文字的发明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成果,文字是人类进入进入文明时代的又一个重要标志。请您欣赏:出示一系列甲骨文的图片,以及甲骨文书法作品 欣赏 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美”,体验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爱国情感。小结:制表《三大文字共性、个性比较表》 制表、填表 培养学生制表能力,概括知识的能力。第二课时: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活 动 设 计 意 图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然后指出古代东方文明在建筑、园艺、青铜铸造、天象观测等方面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复习回顾 前后照应播放影片《金字塔》,并列举金字塔之谜一、二。 看听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一工程的宏大、建筑工艺的高潮。活动:小辩论:有人认为金字塔是当时的奴隶所建,也有人认为它们是比当时地球人类先进的“天外来客”所建,你赞成哪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辩论 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也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请学生上讲台向大家讲述空中花园的建造的故事。 听 此处内容有学生讲效果要优于老师讲解或学生看书,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试试你的想象力: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请你根据其遗址,想象空中花园当时的情景,并把它画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 想象画图 激发兴趣动手动脑过渡:大家知道大禹在位时。曾铸造过“九鼎”,你知道这鼎是怎样建造的吗?鼎在中国被视为什么? 七嘴八舌议论 激发好奇心商朝青铜文化:演进、概念、铸造步骤、种类教师引导学生理请以上知识点。 讨论 理清线索播放青铜艺术资料 欣赏 以直观、美感的图片资料震撼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豪感。活动:“鼎与汉语”,你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讨论 与其他学科联系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科学是什么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古人是如何探索科学的。 各抒己见 引出下文了解科学活动:比比谁最棒:方法:竞赛内容:1、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他为什么这么说?2、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制和记时法是谁发明的?3、木乃伊是将人和动物的尸体用多种材料使之脱水而变成干尸,请问:这是古代哪国人的发明?4、1、2、3这些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请问它们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为什么要阿拉伯数字?5、古代埃及在几何学上有什么成就? 看书准备5分钟知识竞赛 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多种形式掌握知识小结: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这节课我的表现—— 这节课班里进步最大的—— 你点我评 掌握知识收获体验第三课时:教学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活 动 设 计 意 图宗教的秘密宗教的秘密 出示与宗教有关的图片,问: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你们身边有与宗教有关的人、物或事吗?由此引入。 看讨论说 从学生身边说其使人人有东西可讲。出示《阿蒙神》图片,提问:1、他是谁?2、他在古埃及有何地位?3、古代埃及人一开始就都信奉他吗?4、宗教在古代自己社会生活中有和地位? 看图看书 由阿蒙神引出古埃及宗教的若干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埃及宗教有一初步了解。出示图2-35要求:描述图中内容;图上的内容与古代埃及宗教之间有什么联系? 描述思考 以形象的画面来引导学生领会埃及宗教的“不死说”。材料:古埃及宗教是人类原始时期的古老宗教,它的特点是以光怪陆离的动物神、人身兽首神、人形神以及二三百个大大小小的主神和地方神为崇拜的偶像。古埃及巍峨的金字塔、神秘的陵墓、绚丽多姿的壁画、长眠的木乃伊……那一件件文物、一所所古迹无不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你认为金字塔与木乃伊和埃及宗教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 以材料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古代埃及的宗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材料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古代埃及的宗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过渡:《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西天是指什么地方?由此引出印度是佛教的原产地。 谈论 激发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出示《释迦牟尼的故事》连环画,提问:1、释迦牟尼为什么要创立佛教?2、释迦牟尼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3、怎样才能消除痛苦?4、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说法? 看连环画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概括说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出示材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主要表现为“业报轮回”的平等。认为不管高级种姓还是低级种姓,修了善业的来世将生于富贵人家 ,修了恶业的来世将生于低贱的人家。佛教对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事实基本上是认可的。请问:1、从以上材料可知,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2、为什么佛教宣扬这个教义?3、从材料中可知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是真正的 “平等”吗?你如何理解佛教所宣扬的这种平等? 分析材料讨论回答 通过材料使学生理解佛教的虚幻性和麻痹性。结合图2-37指导学生描述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看图描述 将佛教的传播落实在图上。让学生介绍阿育王对佛教发展的贡献。(可设置记者采访等形式) 看书介绍 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激发兴趣。小辩论:佛教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辩论 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小结: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何作用? 各抒己见 综合知识、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建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要接触到宗教。但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有许多误区,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出发,从身边熟悉的点滴事物出发,出对佛教有关问题的探讨。佛教的社会作用,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一组讨论积极作用,一组讨论消极作用。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教材结构:●主题: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感。●说明:本单元的综合探究课依然要求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这可以说是这套教材的特点,也充分说明了课程名称的内在含义-------历史(过去)与社会(现实)。它要求学生把握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过程-------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变迁,还有人类历史所发生的自然环境的变迁。本课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成就,让人类感到自豪和骄傲,但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有很大的代价的。这是我们在创造新的文明需要汲取的教训,这也体现出学习历史、包括古代文明史的意义。课程标准: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列举历史上的有关言论,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学要求:通过对蓝田人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认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历史的感悟,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和公民责任感。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址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调查的经验,能够辨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疑难分析: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人类对人地关系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随社会历史的演变、科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由片面的感性认识逐渐发展上升到较全面的理性认识阶段。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内容是不同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是不同的。这样,在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中就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并让他们领悟随着人类认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是可以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从而产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责任感,这也是新课程中所强调的。● 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 动 设 计 意 图导 入 ◆出示森林、清水及森林被砍伐、清水被污染的一组对比照。提问:1、看了这组照片,你有何感想?2、你认为葱郁的森林、清澈的湖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3、你生活的周围有这种现象吗?◆出示恩格斯的一段话(课本中)问:对于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此时学生说不透彻没有关系,为后面埋下伏笔)接着引出----蓝田人家园的今昔 看图比较理解分析 先从感官上给学生一个刺激,为后面内容的讲解作好情感上的铺垫。蓝田人 家园的今 昔 ◆出示图2-38与2-39,学生看图并结合课文内容,自己列表将蓝田人的昔与今进行比较。 看图看书列表 培养学生通过列表将知识点进行比较的能力。◆活动:小品表演《还我美丽家园》要求:学生扮演一个来到现在社会的蓝田人,描述现代社会现状,回忆自己生活时期的美好家园,发出“还我美丽家园”的呼喊。 表演 将表格内容用小品的形式予以呈现,把枯燥的内容活泼化,激发学生兴趣。让事实说话 ◆此处在课前就作好准备,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调查“森林面积、河流状况、动物数量、植物种类”四块内容,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上课时请各组分别派代表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越活泼越有创新越好,如:小品、演讲、歌曲等。 课前准备课上交流 给学生充分时间准备,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培养他们搜集材料的能力。文明的反思文明的反思 ◆交流后,老师提问:1、在大家的调查中,有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变化?2、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3、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这些变化带来哪些后果? 思考讨论 通过对比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学生领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责任感。◆过渡:边出示图片教师边讲解:谁都有一个理想,到真正的森林去看一看,亲身去体会一下那神秘和美丽的大自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森林,可能只是公园里的几棵小树,或是城市周围的小山包上的一片树林。几十年后,不知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又会是什么 看看我们现在的地球,人们在疯狂的进行着资源的摄取,森林被砍伐了,动物在不断的灭绝,空气和水源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日益丧失,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越来越多的生物进入濒危物种的行列。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的主要“居民”,是要负责任的!看图聆听 通过看课件,学生能够感悟再这样下去,地球将体无完肤,变得十分可怕。看的过程也给学生时间之思考,为下一步做准备。◆展开想象,保护环境:从正反两方面思考:“如果……那我们的地球将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想象,使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 想象描述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出示恩格斯的格言,让学生重新体会这句话,发表见解。◆ 让学生交流在课前搜集的有关这方面的格言,发表各自的见解。(包括书本上的) 交流表述 引导学生辨证的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改造自然的观点与人和谐的观点有机统一起来。小结: 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经过及对这节课的感想,说一句最想说的话作为本节课的小结。 概括体验交流 感受体验升华内涵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及设计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找出正确结论。教师起好导学的作用。(2)、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和信息,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分析、探讨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了解。(3)、指导学生选择的调查对象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只要能够反映“沧桑巨变”这一主题的任何文明遗址或地区都可以。(4)、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导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典 型 的 大 河 文 明埃 及西 亚印 度中 国尼罗河的赠礼离新月形沃土印度河与恒河的哺育黄河与长江乌 尔 城城市开始出现二 里 头摩亨佐达罗军队与刑法古代埃及夏商王朝王权神圣分化的社会古埃及法老汉漠拉比大禹与九鼎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商 王 朝早期国家城 市 开 始 出 现王 权 神 圣分 化 的 社 会军 队 和 刑 法展示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文 字工 艺科 技宗 教标志古老文明的诞生反映了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古老的科学探索宗教的奥秘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古老的科学探索沧桑巨变:蓝田人的今昔让事实说话:一项环境变迁的调查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探究假 如 有 条 件提供资源、辅助活动文明的反思:有感于环境的变迁通过分析、总结与反思,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PAGE-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