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感受工业革命[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在生活中感受工业革命[下学期]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六 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
丰惠镇中 朱文彪
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本课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选取变化最明显的交通工具作为切入点,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并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示社会进步、生活变化的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要求学生通过自己耳闻目睹的生活事实,体会工业革命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工业文明大家谈”这一框题,则是在有了基础认知后,进一步从其他方面进行探究,通过收集资料,写调查报告等形式深刻地全面地感受工业文明。
在教学设计中为尽可能的体现生活化,穿插一些对比性很强的材料来突出工业文明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生活的变化中去概括原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所以本课应侧重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
教学目标:
通过古今交通工具的比较,体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按专题收集素材的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培养尊重科学的信念和励志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探究如何按专题收集素材并进行分析概括。
教学过程:
出示中国政区图
(1)、计算从温州到北京有多少距离?(已知比例尺和图上直线距离)
(2)、用不同的交通方式从温州到北京要用多少时间?
如果你想带一些时令水果送给北京的朋友,用上述交通方式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出示杜牧《过华清宫》中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学生思考说明:(1)、你能说出其中的历史故事吗?
(2)、你在市场和超市中看到过哪些外来的水果?
对比分析:从原来的难得一见到美味荟萃,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原因?
(交通工具的改进,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大大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
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中的材料一,思考:
你能列举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常见的几种出行方式吗?
出示古代的交通工具图片。
你能说出它们的共同的不足之处吗?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出行不方便,于是有了关于出行的许多美好的幻想。
出示材料,思考:这些材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愿望?
(提高行走速度,解脱长途跋涉之苦的愿望)
出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思考:
这是谁写的?落后的交通对人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白 不利于和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严重限制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所以我们一些地方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
出示“杭州湾大桥”的图片,附简单的文字介绍。
学生讨论回答:建设杭州湾大桥对上虞有什么意义?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上虞将进入“大桥经济”时代。)
出示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交通工具,如飞机、汽车等图片。
思考:这些新式交通工具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
(如: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速了信息传递,提高了生主和动力的效率,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加快了生活节奏,对经济竞争和战争也有影响等)
思考:和工业革命相比,现在我们又有了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
(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空中客车、喷气式飞机、载人航天飞机等)
展示未来新式交通工具,开拓学生视野。
思考: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改变了生活。)
情景设置:甲要给千里之外的乙传递信息,在不同的时代(古代、近代、现代),他可用什么样的方式?据你估算,各需要多少时间?
出示图片:书信、电报、电话,电子邮件等
工业革命不仅改进了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而且工业革命也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了我们整个生活。
分组讨论: 物质生活方面:衣、食、住、行等
社会生产方面:劳动工具、生产组织方式等
精神生活方面:娱乐活动、业余生活等
全班分成八个组,每组发给一张纸,设立组长和记录人,可以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分工合作,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总结:人类的生活与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投身科技大潮,创造美好生活。
思维拓展:出示材料,思考:你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课外作业:写一份调查报告《从┅┅看社会的进步》。
要点:1、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农业社会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科学技术在这些变化中起致函什么样的作用?
3、你对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进步有些什么样的感想?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