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最后的盛世》教学设计东湖中学 姜其中 (2005.3.17)一、课程标准: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资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手段整理资料,了解明清时期的繁华景象,分析、理解出现繁华景象的原因,激发学生对“盛世”的自豪之情。2、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进行中西方比较,使学生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从而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3、通过学生对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感受,理解明清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最后的盛世”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及繁华背后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比较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谈话法、讨论法相结合。五、教学过程:(一)课前渲染:出示故宫图片,多媒体播放歌曲《大中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和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新课导入:出示当湖第一桥、报本塔、南河头、莫氏庄园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地方吗?它们都是什么时期的建筑?你能说出上述建筑都属于哪一类资料吗?它们有什么作用?指导学生简要了解平湖历史和明清建立的历史。(二)新课探究:“亲近家乡”(1)你认为要了解当时的平湖经济状况,应该了解哪些方面?(2)请你猜猜当时平湖人民从事的主要职业。2、“漫步水乡”(1)学生自由说自己知道的江南古镇。(2)出示杭州、苏州、周庄、西塘、乌镇、南浔、松江等城镇的图片后,讨论:这些江南古镇(城)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理解中小商业城镇的兴起是明清商品经济兴盛的重要标志。3、“认识商人”出示沈万三、徽商、晋商的资料,让学生感知商人的作用以及商人阶层的稳定。4、“信息擂台”(1)学生观看录像,记录有用信息。(2)学生述说自己得到的信息并分析内在联系。5、“多彩生活”出示四张图片,思考:(1)明清时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2)为什么当时人们的生活会发生这些变化?6、“回顾西方”当时西方发生了哪些变化?7、“理解园地”怎样理解明清时期的盛世是最后的盛世?(三)、拓展延伸: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强盛祖国的强烈愿望。(四)、课后作业:谈谈对P35页对话的认识。六、板书设计:(见下页)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粮食增产农业盛世手工业商业生活纺织业(丝织、棉纺)制茶业制瓷业商帮(徽商、晋商)商业市镇贸易出超生活水平价值观念人口工业最后的中国西方矛盾危机服务行业明 清PAG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