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命运的决战》说课稿[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两种命运的决战》说课稿[下学期]

资源简介

《两种命运的决战》说课稿
洛社初级中学 李敏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中国接下去的道路该怎么走?本课从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说起,指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然后课本通过生动的描述、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救中国。在此基础上,课本进一步介绍了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最终光明战胜黑暗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见,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等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支持的史实,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学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再次深刻体会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根据地和国统区的概况;重庆谈判;内战爆发。
难点:重庆谈判的意义;内战爆发的原因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而初二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生巨变的时期,更是教育的重要时期。与初一、小学生和初三学生相比,他既无小学生那样的依赖性,又无高年级学生的那种理智性或保守性,其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的思想比较敏感,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迅速反映,争强好胜,敢作敢为,针对以上特点,本课教学除了讲授基本的知识点之外,我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紧扣时代特征,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老师引领等方式把延安精神与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紧密结合起来。
教法学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易采取教灵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处于兴奋状态,可采用自主阅读法及读图分析法(使学生通过联系已有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并结合自身的经验,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小组讨论法(使小组内产生思维的碰撞,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员分工合作,发挥集体中每个人的智慧)、模拟历史(学生兴趣高昂,兴奋达到高潮)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想象导入
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描述抗日战争中人民遭受战争的苦难,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中国的一个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但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两种命运”指的是……(让学生带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黑暗和光明两种命运)
让学生看阅读卡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而共产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光明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而共产党是领导人民赢得抗战的胜利,建立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因此是光明的命运)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相关的史实来证明这两个结论。(可分成两组,用竞赛的方式展开,相互之间可补充)
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
(国民党在政治上实施独裁专政,压制民主,实行特务统治;
在经济上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没有民主和自由。)
2.欣欣向荣的根据地
(1)指导学生观察图7-73请学生描绘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人民得到了民主选举的权利,翻身做主人了。)
(2)让学生观看图7-74、7-75,提问:“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缺衣少食的问题,也就是解决财政经济困难。)
(3)归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其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通过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4)让学生回归现实社会,组织延安精神大讨论,首先明确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互助、热爱劳动,接着讨论“延安精神是否过时?”结合当前上下掀起的学习胡锦涛“八荣八耻”,最后讨论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怎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一次升华,学习和思想教育相得宜)
(5)指导学生看阅读卡“胜利的灾难”,综合上述结论,通过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人民拥护和信任共产党。
承接:蒋介石深知当前形势,但内战最终是要打的,而且他深信赢者必将是自己,他凭什么这么自信?(可出示内战前夕国共双方形式对比图,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蒋介石有自信的资本: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美国的外援),接着话锋一转,问内战马上打响了吗?(没有,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再追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真实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
3.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发动
(1)模拟历史,如果你是毛泽东,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是否会应邀赴重庆参加谈判?让学生分析几种可能性。引出:共产党人诚心诚意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
(2)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充分暴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中国人民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为了中国一个光明的前途,只好拿起武器作战。
[小结]
内战于1946年6月终于打响了,有人认为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就不应该冒险到重庆谈判,请谈谈你的看法(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明知不可能阻止内战的爆发,但也要尽自己的努力试一试”的精神,再把这种“try”精神延伸到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不落痕迹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在思想的一次洗礼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一、两种不同的命运
二、国统区和根据地比较
主题 内容 范例(历史事件)
两种命运的决战 黑暗的国统区 独裁专政、少数官僚掌握大量财富、物价飞涨
光明的根据地 民主选举制度、大生产运动、争取和平赴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 “双十协定”
四、内战爆发 1946年6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