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下学期]

资源简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学设计)
Email:zhongkejun123@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在东汉末背景与三国事例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2、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3、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二)过程方法:利用史料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局面形成的史实;了解三国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在文学中的描写与历史原貌之间的区别;在学生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入手,使他们逐步学会对民族史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念:
1、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
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造好家园。
设计思路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入手,使他们逐步学会对民族史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二)教材分析 教材描述了东汉后期至南北朝时期,各地割据,战乱频繁,政权分立,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同时,通过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重点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
(三)教学设计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原因及历史影响。
教法:设疑、激趣
学法:探究、合作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图片1:课题动画。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设问:什么电视剧的歌曲?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故事?
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煮酒论英雄;蒋干盗书;临终托孤,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
(通过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设疑,引入课题。)
二、探究过程:
1、赤壁之战
图片2: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头像。
出示探究问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问题1 图中的人物实力发展有何特点?
问题2 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后,诸葛亮才同意“出山”?(讨论可引导学生从两个人物的心理和态度两方面展开。即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诸葛亮对时局分析而两拒刘备的心理。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政权的分裂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问题3 年仅26岁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思想,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是一幅怎样的战略蓝图呢?看书87页回答。
从此隆中对策成为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按照这个战略方针,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孙刘联军同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通过探讨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动画播放:flash动画:赤壁之战
问题1 战争双方各是哪两方?举一、二个其中的故事。(周瑜打黄盖、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等)
问题2 战争的结果怎样?(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的形成
问题1 利用87页的示意图,找出三国的名称、位置、统治中心。
(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图、识图的能力。)
问题2 三国的统治者分别是谁?
问题3 组织学生讨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进步。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豪强势力的割据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吴国、蜀国也是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自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处在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在战乱中,北方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是那样的惨不忍睹,那南方人们的生活状况又如何呢?
江南经济的发展
播放漫画图片组:秦汉时期江南农民的辛勤耕作和生活情景;东晋南朝时期他们劳动生活的巨大变化。
阅读89页的补充的资料,并结合上面的漫画回答问题: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发散思维:今天,针对西部相对落后的局面,中央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实行了西部大开发。对比当时江南经济的开发,你认为当时的哪些做法能为我们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所应用。为什么?
(古今对比,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
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北部发现一个大山洞——鲜卑祖庙嘎仙洞(投影)。在这个山洞里人们发现了鲜卑后人刻在石壁上达二百多字的祭文。经研究,祭文的内容与历史记载相吻合,证明大兴安岭北部是鲜卑族的发祥地。当中原历史发展到东汉时,他们才走出幽深的山谷和密林,向西向南迁徙。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当时过什么样的生活
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定都平城。那么,在你的印象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游牧、勇敢、落后)
(使学生了解鲜卑的民族特点,为下面理解孝文帝的胸怀、眼光、精神作铺垫。鲜卑族在北方草原上游牧射猎时,还不知文字为何物,部落首领在计算他们所拥有的武士时,只得一粒一粒地数羊屎。后来进步了一些,知道在木块上刻符号来记事。可是,要创建实施统一号令的政权,特别是要统治经济文化比鲜卑族远为先进的中原地区,不变革是不行的。)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问题1 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采用汉族的先进政治制度、使用汉语、改姓、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等等)
问题2 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东西,推进了社会进步。有人认为,改革促进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了解。也有人认为,使少数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变得文弱无能。你怎么看,是否还有其他看法
(基于对汉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对鲜卑族长久利益的考虑,孝文帝才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大度开明,进行坚决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鲜卑等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活力,为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完成和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问题3 那么,汉族有没有向少数民族学习之处呢 (胡床、方凳、圆凳)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三、课堂总结:自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政权分裂、战乱频繁,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于此同时,由于民族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在不断交往、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四、课外探究: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同学讨论的启发,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形象是否发生了变化?他们在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请你在课下执笔畅言。2、三国故事家喻户晓,特别是在激烈竞争的今天,很多人把三国里的有关典故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如“兵不在多,在于调遣耳”——说明要讲求用人的艺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说明以奇制胜的重要性;“请将须行激将法”——说明要讲究激励机制。……
(1)这些典故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呢?(2)你能像三国里的智士那样为加强班集体出谋划策吗?给班委写封建议书。
(课下练笔,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努力。)
PAGE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