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游牧文化的交融一、课程标准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宋元时期并立政权及其更替概况。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了解岳飞,能说出他的突出作用能力目标:学会阅读课本和收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重要的作用三、设计理念本节课的重心是文化的交融,是文化史观的内容,对初中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首先,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史料了解甚少;其次,文化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课堂设计中我较多的运用了一些比较具体的事例、图象(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金、南宋、西夏形势图)、趣味的活动(如班级故事会、宫廷辩论会等)通过这些直观的教学,循序渐进达到本课的重难点农牧民族之间通过和战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影片所展示的是一个什么场面?生:战争场面(衔接)对,这种场面在民族分裂时期尤为多见,今天我们要学的辽宋夏元金就有很多战争场面。2、民族之间关系版块学教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上述两幅图,上面有哪几个政权?生: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等师:请仔细阅读课本,说说哪些是游牧民族、哪些是农耕民族?生:辽、西夏、金、元是游牧民族,两宋是农耕民族师:那么,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关系怎么样呢?生:他们之间有战也有和,比如辽和北宋的战与和,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金与南宋的战与和师:刚才同学提到金与南宋的关系,使我想起了一个人——岳飞,请大家来讲讲有关岳飞的故事生: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战将领,后被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生:岳飞的背上有他母亲刻的“敬忠报国”四个字(衔接)好,同学们讲的很好,我们再来深入考虑这么一个问题,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与和对双方各产生什么影响呢?3、民族战与和的结果和影响版块学教师:今天,我和大家回到那个年代,去感受那里的场景——宫廷辩论会背景:为了“澶渊之盟”签与不签,北宋宫廷里的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师:今天老师当一会皇帝,各位是北宋的大臣师:我们分为两组,一组思考不与辽签约,另一组思考与辽签定和约。生1:我认为不签,因为澶渊之盟是北宋在战争有利的条件下议和,并每年给辽大量的银和绢,可以说是不败而败,并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生2:我认为要签,因为通过议和,北宋暂时结束了与辽的战争,有利与北宋统治区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通过吸收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生1:不签,对辽来说,每年从北宋那儿获得大量的银与绢,使其经济实力增强,对北宋有更大的威胁生2:签,契丹民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辽在与北宋的交往中,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语言文字、社会风俗、文化观念等,将汉族文化内化,吸收为本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师:众爱卿说的都很好,朕也想通过辽与北宋的交流,促进了农牧文明的交融,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发展。(衔接)我们说无论民族之间的战与和,对中华民族的融合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呢?4、民族文化的交融版块学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106页,仔细观察它们的字型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找出其中有哪些汉字的笔画 生:辽、西夏文字的笔划、结构与汉字相似师:对,这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语言文字的交流与融合师:同学们,看上述幻灯片,这是哪一方面的交流与融合?生:政治制度师:那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交融?生: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衔接):今天我们主要讲了民族间的战与和,它对我们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来进行一下小结。5、课堂小结师:农牧文化的交融:征战(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金与南宋、元的征战)议和(澶渊之盟、西夏与北宋议和、绍兴和议、元的大一统)等过程,得出结论:农耕和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与议和中碰撞、融合,中华民族在融合中更加多姿多彩!6、课后探究师:请同学们学习了农耕和游牧文明在相互征战与议和中碰撞、融合去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游牧民族的契丹、女真、蒙古族能够战胜拥有先进经济、文化的两宋,并在统治区域内进行有效的统治?PAGE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