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1课时)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二单元的感悟篇、升华篇。在了解了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重点突出物质文明)、文明起源的政治特征(重点突出政治文明)、文明起源的文化特征(重点突出精神文明)之后,感悟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陕西蓝田人家园今昔的巨大变化,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结合地理学中地图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展开调查,通过寻找身边类似的变化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在“文明的反思”中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身边的变化,何时发生了这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已经从最初讲述蓝田人生活环境的变化推广到身边的任何一种变化,进而达到课标“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目标要求;通过对有关格言的分析,辩证认识人地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址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调查的经验,辩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的感悟,辩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4、教学方法:调查法、讨论法5、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个学生或学习小组课外收集有关反映“沧桑巨变”这一主题的文明遗址或者地区的情况。教师准备:班级分组,每组6人左右;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二、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提问]同学们知道“象”字的甲骨文怎么写吗?[展示][提问]现在甲骨文里留下的10万多篇基本上都破解了,但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里面没有“冰”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甲骨文里面有七个地方提到了“象”。这是为什么呢?[承转]原来历史上的气候环境与现在是不一样的。让我们把目光看的更远,在100万年至50万年前,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境内生活着一群古人类,我们称之为蓝田人。 (新课教学)[提问]观察图2-38,完成填空,为什么当时的蓝田人选择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呢?项 目 远古时期森林河流动物植物(教师简要介绍关中地区)[总结]关中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理想的栖息之地。[提问]关中平原上的西安,古称长安,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10多个朝代在这里定都。然而 “隋唐对于长安多有修建,但唐代后期由于关中地区的经济衰退,漕运困难,多就食东都洛阳,长安城的地位开始下降。唐朝以后,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明显地向东迁移。” 为什么唐朝以后,中国统一王朝不再建都于今西安一带?[小结]项 目 远古时期 现在状况森林河流动物植物人类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从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现代公民的责任。[承转]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互相影响,请各学习小组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展示。[展示]成果一:黄土高原的变迁据记载,昔日的黄土高原原是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气候湿润、流水清澈。在西周时期,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千米,植被覆盖率达53%。随着历代王朝大兴土木和无数次的战争,以致使黄土高原毁林毁草 ,造成了今日千沟万壑、泥沙流失、土地贫瘠的局面。黄河由清变浊,正是大自然对毁林惩罚的见证。成果二:黄河水患的由来(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古代的经济、政治中心,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历代政府和人民都把拓植垦荒作为发展农业解决衣食之源的主要手段。(2)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演愈烈,过渡地开发严重地破坏了黄河流域的地表资源,恶化了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河床淤积,致使黄河决堤,屡屡发生,历代政权虽然不乏对黄河的治理,但无力从根本上解决,只有听命黄河改道自便。(3)中原大地位于黄河之滨,自古以来,争战频繁,几度出现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不仅破坏了黄河流域自然资源,而且妨碍了水利设施的兴修与维修,从而加剧了黄河水患的发生。成果三:史前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距今8000-6000年间,在我国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应当与此期间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农业的发展,以猪为主要对象的家畜养殖业也发展起来。当时的社会基本上是平等的氏族社会。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在宗教信仰和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磨制石器的出现,与人们砍伐森林和修建房屋的需求增长不无关系。砍伐森林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修建房屋,更重要的是与栽培农业所必需的土地开垦有关。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进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后来出现的为满足金属制造业所需燃料而进行的对树木的大规模砍伐,是又一次对生态环境的大破坏。 成果四:良渚文化在距今6000年至5400年间,太湖地区经历了一场灾难,气候剧烈变动,温度比现在高出好几度,洪涝灾害不断困扰着良渚人的祖先崧泽人,使崧泽文化因此而衰落。 在此后的1000年中,太湖地区的气候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湿暖阶段。在良渚文化早期,太湖地区气候温暖,温度比现在约高出1-3.5度左右。到处是樟树、甜槠、桑、棕榈、麻铄等葱盈的植被(常绿阔叶林),河网密布,水域面积相当大。良渚人在高于地面的土坡或土墩上生活,他们种植水稻,制作着精美的玉器、石器与陶器。他们用树木制作成小舟,在清澈的河面上捕鱼与相互往来。 良渚人一代又一代地生息繁衍,气温在不知不觉中降低,气候的凉爽与干燥使河水也在逐渐向下退去,许多小河干涸了;原先被淹没在水中的土地露了出来,良渚人好不高兴,他们在土地上扩大了种植水稻的面积,在平地上筑起了他们的新家。他们周围的树木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到处是柳、松、柏、桦树,水生植物越来越少。他们没有太在意,倒是随着许多河流的消失,他们取水越来越不方便,于是,他们又学会了打井。成果五:远古气候大约在3000年到7000年之前的一段时期,地球是很温暖潮湿的。西安半坡村遗址是6000年之前的遗物,安阳殷墟是3000多年前殷商的首都,以后又出现了夏朝首都王城岗遗址等等,都证明了那时的暖湿气候。在这些遗址里发现竹鼠、水牛等亚热带动物的骨骼,特别是在殷墟发现许多野象的遗骨,一片甲骨文中还记载着打猎时捕获的一头野象,说明当时河南北部有不少野象生存。王城岗与殷墟有不少用大蚌做的用具,而这样的大蚌现在只能在长江流域生存。这些发现证明了那时黄河流域的气候同现在的长江流域相近。[讨论]在我们的调查成果中,哪些是好的变化?哪些是不好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了哪些后果?[引导]发生这些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你出些主意。如:黄河水患对我们今天的教训和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大事,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人类必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当代社会必须强化环境意识。(2)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生产率,加大可利用资源的科技投入,盲目地无限制地开发索取,不利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3)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边开发、边保护、边恢复的战略方针,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的循环。[承转]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人们趋利避害,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人地关系。[展示]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 “人定胜天” “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有时都会报复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讨论]评价这些格言[总结]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我们应辩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改造自然的观点与人地和谐的观点有机统一起来。这也是科学的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现代建设的客观要求。三、教学提纲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一)、沧桑巨变:蓝田人家园的今昔(二)、让事实说话:环境变迁的调查(三)、文明的反思:有感于环境的变迁四、问题研讨“从整体上认识世界、全面发展自我”是本课的主要特色。在历史的沉淀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历史与地理的大视野中关注人类社会,整体认识人类世界,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互动和尽全时空,这对教师来说,需不断提高、加强学习。引:王 巍 《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演进》蓝 勇 《中国历史地理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