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下知识点:《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及联合声明的发表;中葡联合声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2.通过指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讨论香港回归的历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材料,讨论“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分析海峡两岸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让学生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2.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及相互间的合作、讨论,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3. 通过分析材料、观看录像、讨论发言等方式了解港澳问题的由来、回归过程及回归的意义。4.通过分工协作、作品展示、讨论发言等方式,让学生对台湾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对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较为客观、科学的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一国两制”的提出,不仅反映了我们党的非凡智慧,而且体现了党爱国为民的一贯立场,从而培养学生爱党的情感。2.香港、澳门的回归,不仅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而且开创了内地与港澳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奋斗的决心。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台湾一定会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将遭到时代的抛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地区的如期回归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港澳问题的运用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两岸交流方面的资料,根据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制成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重点搜集“一国两制”内涵及台湾问题的资料,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部分同学专门去图书馆查找资料,部分同学利用互联网去查找资料,部分同学则专门归纳、整理所有资料,以手抄报或课件等形式展现给大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上新课之前,分别选取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由电脑屏幕同时展示。然后启发:你们知道老师把这三幅照片放在一起的用意吗?然后引导:是啊,统一!统一!中国人的统一之梦已经做的太久了。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香港、澳门这两个流浪的孩子都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台湾却还在母亲的身边徘徊。那么,香港、澳门是如何成功地走完回家之路的呢?台湾问题该何去何从?我们将在这节课中去寻找答案。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板书)教师引导:针对港、澳、台地区,我们开创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已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同时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那么,这一构想从酝酿到形成,究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此处请学生依据教材进行归纳,着重要求他们理清线索。学生归纳时,教师深入到他们中间,选择其中最好的几个线索通过投影仪向大家展示。展示结束后,设计如下:1.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板书)首先由电脑屏幕显示如下内容(以中国地图作为屏幕背景)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最近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更可见潮流所至,实非任何人所能阻止。目前祖国安定团结,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在大陆上的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同心协力。我们殷切期望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共同发展建国大业。……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中国政府已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这只能制造人为的紧张。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选自《告台湾同胞书》在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建国初期,我国对台湾一直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这一政策到何时发生了转变?2.结合材料,你能找出转变的原因吗?3.《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有何重大意义?此处学生们可以自由讨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确立如下观点:“解放台湾”,这是建国后我们经常提的一句口号。到了70年代,随着中国加入了联合国,许多国家纷纷和中国建交,并与台湾当局断交。特别是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为提出并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开始进行重大调整。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为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和实现双方的交往接触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环境,也成为祖国大陆日后对台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和平统一中国”成为解决两岸分裂问题的主旋律。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后,引导:《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调整与转变,到了八十年代,党和政府对台政策又有了重大进展。让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请大家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谈谈你们的看法。教师引导后,由学生自己阅读,归纳出谈话的内容即可。此处应强调,叶剑英的谈话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实际上已经涉及了“一国两制”的内容。由电脑播放纪录片《邓小平》的片段(影片去声),同时电脑屏幕配以如下文字(文字以旁白的方式配音):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出版学生看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阅读屏幕上的内容,再结合你所掌握的资料,你能告诉大家“一国两制”的内涵吗?2.“一国两制”的形成及内涵(板书)这个问题在本课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在学生相互补充、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间,随时接受学生的提问并对他们适时加以鼓励、引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也可以在讨论前把这一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供他们讨论,如:“一国两制”中“两制”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国两制”在对台湾问题上和对港澳地区是一样的吗?等等。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随时进行总结,也可以在学生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总结。无论是何种方式,我们都应该让学生确立如下的观点:1982年,邓小平在接见海外人士时,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政策。“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能分割。邓小平说,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2)“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邓小平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实现真正的统一,前人没完成的,我们完成,后人会怀念我们,不做这件事,后人写历史总要责备我们。这是大事,前人没有完成,我们有条件完成,这个不苛刻。(3)“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由宪法规定设置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等方面都得到切实保障。两制并存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充分考虑和照顾到了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特别行政区的稳定和繁荣。(4)“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说,“一国两制”要讲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成百年,另一方面也要确定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10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在小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存在,不会改变大范围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5)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比港澳更宽,作为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中央政府向港澳派驻军队;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去。统一后,大陆不仅不派行政人员到台湾去,中央政府还要在全国性政权机构中留出一定比例的名额,让台湾各界人士参与国家管理。(6)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1983年邓小平在中央会议上说,恐怕50年要定,定50年,更放心。50年我们也发达起来了。而且,50年后更没有变的必要。这样使人们感到我们政策的连续性、可靠性。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50年不变”被正式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学生掌握了“一国两制”的内涵后,启发;“一国两制”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我们也已经初步理解了它的形成过程及深刻内涵,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一、香港、澳门回归(板书)1.香港的回归(板书)a.香港问题由来(板书)首先由电脑屏幕显示如下文字,以香港地区的老照片作为背景。材料一:“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及嗣后世袭王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二:“将粤东九龙司一区……付与大英君主并历后嗣,并归属香港界内。”材料三:“九龙半岛全部、香港附近大小四十几个岛屿,大鹏湾、深圳湾、香港四周水面,都划做租界区域。租界期九十九年。”教师请学生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它们分别引自哪些条约并简要说明香港问题的由来。然后做如下总结:英国在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至此,香港完全进入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b.香港的回归历程(板书)教师引导: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声明将在适当的时候收回香港的主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的回归创造了条件,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揭开了两国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序幕。教师引导后,播放影片《邓小平》中关于中英谈判的相关片段,然后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①双方的主要分歧是什么?②中国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分歧的?③双方最后的谈判结果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④对影片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谈判中的表现,你有何感想?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其中,随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点评。第四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自由发挥。前三个问题应该使学生确立如下的结论:英方主张用主权换治权,这是中方无法接受的。邓小平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中方主张用“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最终在1984年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声明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声明的发表,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迈进了一大步。在表达完以上观点后,播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实况录像片段。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教师引导:香港已经回家了,许多人曾经因为各种原因对她的前途表示过担忧,但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担忧是多余的。下面是温家宝总理在香港回归六周年庆典上的讲话,从中我们又会感受到些什么呢?(看完材料后,请学生发表感想)屏幕展示:六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完全正确的;掌握了自己命运的香港人完全有能力治理好香港。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为全世界所见证。我想借此机会郑重重申,新一届中央政府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广泛团结香港各界人士,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香港明天更美好,最重要的在于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长期不变,坚持香港基本法不动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这是香港繁荣、稳定和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制度保证。──温家宝总理在香港回归六周年庆典上的讲话2.澳门问题的由来及回归(板书)教师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香港问题的由来和其回归的历程及回归的盛况,那么,澳门问题是怎么回事?澳门又是如何回归的呢?电脑屏幕展示如下文字:屏幕左边徐徐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请学生朗读)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右边则展示如下文字1553年葡萄牙船长索萨与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和平谈判”,骗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此后,葡萄牙人得寸进尺,驻果阿的葡萄牙印度总督竟然擅自将澳门隶属于果阿,澳门就这样被葡萄牙窃据了。教师引导:由于有了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范例,解决澳门问题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了,中葡政府在1987年4月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电脑播放澳门回归的实况录像。看完录像后,请学生思考: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呢?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板书)在学生归纳后,由教师整理如下:①雪洗了百年耻辱。②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二、海峡两岸的交流(板书)由电脑屏幕徐徐演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配以《思乡曲》。教师引导: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吗?教师总结:是啊,我们都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其实是所有华人期盼统一的强烈愿望。1949年,蒋介石率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逃到了台湾。自此,海峡两岸进入了相互隔绝的时期。所以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历史已进入了 21世纪,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有了哪些变化呢?诗人心中的乡愁何时才能抹去?总结到此,请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通过多媒体演示、手抄报展示、口头陈述等方式向大家介绍、分析台湾问题的动向。此处教师应注意控制好时间,作好引导工作,应避免过激、错误言论的出现。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1979年,双方才实现真正的停火。1980年以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但是,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但他们这种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注定是要失败的!统一大业必将完成!然后电脑屏幕展示如下内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贯彻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选自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上的讲话看完以上材料后,请学生结合台湾局势发表感想,教师则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作好引导、总结工作。【课堂总结】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教学过程说明】本课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和现实紧密相连。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台湾问题都是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无论从高考的趋势还是从现实需要出发,我们都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要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感。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除了按教材的线索进行教学外,进行了一些探索。在讲“一国两制”时,重点组织学生对它的内涵进行了探讨,这对高中学生分析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是很有必要的。在学习港澳回归的内容时,通过展示史料、播放影视片段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且通过演示温家宝在香港回归六周年上的讲话,让学生对“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关于台湾问题,以余光中《乡愁》作为切入点,通过学生的作品演示和相互讨论,让学生通过全面参与来认识这一问题。最后,通过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上的讲话让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前途充满信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